讲台三重奏

阿灵

<p class="ql-block">1998年,当我从云南教育学院进修归来,蒙自一中这扇门推开的是我教师生涯崭新的一页。殷子荣校长,曾与我在蒙自二中共事,深谙我的秉性与热忱,竭力向教育局申请我的调动。于是,我便带着满心期待走进了这所重点中学,开启了我教学生涯中从青涩到成熟的十年光阴。</p> <p class="ql-block">在蒙自一中的前十年,时光在我勤恳的耕耘中悄然成熟。每年担任班主任,教鞭下曾走出叩开北大、复旦、人大、国防科大等名校殿堂的学子。仿佛他们离开的翅膀,在蒙自上空划出长长的弧光,那是希望被送达远方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我的课堂专业、清晰、高效,成为学生心中可靠的知识灯塔,学生们渐渐感到能从我这里学到真正应对高考的知识,疑难问题也总能在我面前迎刃而解。高考英语科成绩的保障,使许多家长向学校领导请求把孩子分入我任班主任的班级。我成了众人眼中的“香饽饽”,领导放心,家长安心。我的不懈的努力与持久的专注,最终化作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单上令人欣慰的高分。</p><p class="ql-block">年复一年,履职考核表上“优秀”的评语从未缺席。直到有些同事半是玩笑半含酸意地打趣:“有些人啊,简直成了‘优专业户’。”</p><p class="ql-block">这声音在耳边飘荡,其中滋味如微涩的茶,反而浸润了这十年奋斗的荣光。我亦深知,每一份“优秀”都是汗水浇灌出的花朵。</p> <p class="ql-block">当年学生们写给我的感谢信</p> <p class="ql-block">然而讲台之下,命运却向我展露了它严峻的唇齿:2000年,一场胆结石手术中无情的麻醉过量夺走了妹妹的生命。那痛楚如此沉重,我默默把妹妹九岁的女儿接来家中,从此她与我的儿子同出同入,同在一所学校,共食共寝,我的小家承担起新的重量。三年后,丈夫猝然心肌梗塞,幸被电击从死亡边缘拉回,从此却提前退休;家庭的重担,无声地压上我一个人的肩膀。</p> <p class="ql-block">丈夫病后,一种无声的焦虑常常笼罩家中。为了给孩子们树立榜样,给他们立起<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座不倒的灯塔,我</span>决心让他们懂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深意。2003年,我(38岁)报考云南大学研究生班,最终以十一分之差落榜;然而我的内心很平静;那个最重要的目的已然达成:孩子们亲眼目睹了母亲为知识燃尽全力的背影,明白了“追求知识永远在路上”的箴言。</p> <p class="ql-block">在那些年岁里,班主任的岗位人人畏途,我却默默担了十年。因我太需要那每月十三元的补贴了;丈夫病退工资微薄,两个读书的孩子如幼鸟待哺,家中每一分钱都沉重如山。这十三元,是压弯脊梁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撑起生活的微弱薪火。于无数个伏案至深的夜晚,我批改作业,亦整理着自己被生活揉皱的心绪。重担之下,亦难免喟叹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艰难,但每一次抬头,依然要迎向新一天的晨光。</p> <p class="ql-block">教师、母亲、妻子、女儿数重身份压于一身,有时真如负山行路,令人窒息。既要做一名优秀教师,又得成为合格母亲,还得照顾病中的丈夫;这讲台三重奏,苦啊!</p> <p class="ql-block">回望这十年,那些教案的厚度,连同两个孩子从懵懂走向青春的身影,共同编织出我无法复制的生命锦缎。纵然在考核表上被称为“优专业户”,其实岁月深知,我们不过是以生命为笔,蘸着光阴与热忱,在每一个平凡日夜中默默写下答案: 当一名教师,不是职业的优等生,而是以整个生命在备课的人:教案里浸透汗水,学生眼中映着未来,家中相框收拢着两个孩子的成长;这一切的份量,都沉沉落在肩上,又被双肩扛起,最终凝成无人能轻易复制的生命锦章。</p> <p class="ql-block">那讲台三重奏的乐谱上,每一个音符都浸满了责任与付出。每月多出的十三元补贴,像细弱却执着的灯芯,点亮了生活里无数个需要照拂的角落,也照亮了孩子们望向未来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多年之后回望,那沉重又坚韧的旋律中,其实早已埋下黄金屋的种子:它并非藏在某本书的夹页里,而正是我们以自身步履为墨,以生命光阴为纸,在孩子们心灵上刻写下对知识永不熄灭的信仰与热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