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炎黄子孙”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自称,这里的“炎”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p> <p class="ql-block">炎帝,姜姓,名石年,又名轨。相传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是炎帝的生日。他的母亲叫女登(又作安登、妊姒)。</p><p class="ql-block">当时先民们以猎取鸟兽和采集草木果实为生,为获取食物,女登不得不带着小石年一起上山采摘果实。为了行动方便,她让石年躺在山间一块又宽又平的大石头上睡觉。可时间过了很久,妈妈仍然没有回来,小石年睡了一觉醒来后,不见母亲,肚子饿得咕咕叫,便哇哇大哭起来。他的哭声,有时像小鹿,有时又像小鹰。白鹿和山鹰以为是自己的孩子在哭着要妈妈,都急急忙忙地赶来。母鹿一看是个婴儿,便用自己的奶水喂他。山鹰见母鹿这样疼爱这个婴儿,每当太阳很大的时候,就张开大翅膀为他遮荫,下雨的时候就为他挡雨。每当母亲不在身边时,白鹿和山鹰都会精心照料着小石年。这样,炎帝就有了3个母亲:女登是他的生母,白鹿是他的乳母,山鹰是他的养母。炎帝得到很好的照护,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茁壮成长。后人不忘白鹿和山鹰对炎帝的哺育之恩,就用石头雕成白鹿和山鹰,叫做仙鹿和神鹰,放在炎帝陵殿,与炎帝同享祭祀。我们见过的很多炎帝雕像的两旁都有仙鹿和神鹰的雕像。</p><p class="ql-block">炎帝神农氏成年后,成为神农部落杰出的部落首领。带领族民种植五谷,倡导农耕,人类社会从渔猎进入农耕;以物易物,日中为市,人类社会有了市场经济萌芽;穿着衣裳,弹奏琴弦,人类社会从蛮荒走向文明。炎帝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生产劳动中,炎帝将火广泛地用于生产和生活。以火烧荒垦地,发明火耕;以火烹煮,普及熟食;烧陶冶金,制作器用;因不同季节变换取火方法,抑制疾病;以火(大火星出现的时间)计时,制作历法;以火名官,设立官制。炎帝善于取火、存火、变火、用火,有火之“德”,故“以火德王”,以“从重火”的“炎”字为其身号。先秦典籍称“神农”“炎帝”。至秦汉之际出现的《世本》,始有“炎帝神农氏”的合称,班固《汉书》正式采用“炎帝神农氏”称谓。王符《潜夫论》说:“神农为世号,炎帝为身号。”汉代刘安编撰的《淮南子·主术训》中说,炎帝神农氏影响的范围南至交趾(今岭南一带),北至幽都(今河北北部),东至旸谷(今山东东部),西至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范围达大半个中国。炎帝为了解决族民治病的问题,遍尝百草,发明了医药。晚年因误食断肠草中毒去世,安葬在“长沙茶乡之尾”,也就是今天的湖南省炎陵县鹿原陂。人们把他的陵寝尊称为“炎帝陵”。</p> <p class="ql-block">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人们缅怀先祖、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母亲节这天,阳光正好,我们特意带着92岁高龄的阿姨奔赴炎帝陵。别看阿姨已是鲐背之年,踏上景区的石板路时却格外精神——全程不拄拐杖,脚步稳稳当当,一边慢慢走着看风景,一边和我们聊着家常,笑声时不时落在风里,那股子活力劲儿,真让人看不出她的年纪。</p> <p class="ql-block">古老建筑、开阔广场、“鹰鹿广场”的雕塑,还有刻字巨石与古朴石鼎,都藏着故事。阿姨脚步轻快,一路跟我们有说有笑,岁月在这趟旅程里,是蓝天绿树间的从容,是历史与生命交汇的温柔,平凡又珍贵。</p> <p class="ql-block">鹰鹿广场东西侧分立鹰、鹿石雕各一,以纪念鹰、鹿对炎帝的养育之恩。石雕高均为4.26米,意寓炎帝圣诞农历四月二十六日。广场的设计简洁而庄重,周边绿树环绕,环境清幽,与整个炎帝陵景区的氛围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传说炎帝幼时,神鹰为其遮风挡雨,仙鹿为其哺乳,鹰鹿广场的设立正是为了纪念鹰鹿对神农的养育之恩。这一传说不仅体现了远古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也表达了炎黄子孙对炎帝神农氏的崇敬和感激之情。</p> <p class="ql-block">宽阔石阶直通殿宇,阳光泼洒,给红墙黄瓦添几分庄重。两旁石鼎成排,像忠诚卫士。</p> <p class="ql-block">有的石鼎刻着人面,五官古朴,仿佛藏着远古传说,凝视它们,好似能窥见先民对炎帝的崇敬;</p> <p class="ql-block">有的饰满纹路,回环曲折,是岁月打磨的密码,每道刻痕都在讲往昔故事。</p> <p class="ql-block">石鼎立于葱郁草木间,新绿与古石相衬,历史厚重感和自然生机缠绕。漫步于此,炎帝文化的传承脉络在脚下、在眼前,一步步,都是对始祖的追念,是古今对话的静谧时刻,让人忍不住慢下来,触摸岁月沉淀的温度,感受这份独属于炎帝陵的人文与自然交融之美 。</p> <p class="ql-block">蓝天下,殿宇巍峨,彩画斑驳,檐角轻晃。琉璃瓦泛着岁月光泽,彩绘梁枋如打翻的颜料盘,将千年故事晕染其上。</p> <p class="ql-block">那扇朱红木门静静立在那里,门板上的红漆饱满厚重,虽经时光摩挲,却依旧透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将日月精华都吸纳其中。更引人注目的是门上嵌着的鎏金纹饰,线条流畅而精致,或为缠枝莲纹婉转缠绕,或作云纹舒展蔓延,金箔在光线中泛着柔和却不张扬的暖意,与深沉的朱红相映成趣,既显古朴庄重,又藏着几分低调的华贵,轻轻触碰门板,仿佛能感受到木纹与金属纹饰交错的细腻质感。</p> <p class="ql-block">殿内,炎帝石像沉稳端坐,身旁瑞兽相伴,案前香火袅袅,传递着后人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炎帝教民众农耕,亲尝百草开创医药,还制陶器、定历法,为华夏文明筑牢根基,功绩永载史册。炎帝陵作为缅怀他的核心所在,当我们驻足凝视其雕像,远古先民刀耕火种的画面似在眼前浮现——这位人文始祖,凭智慧与勇气,点亮华夏文明曙光,恩泽后世万代 。</p> <p class="ql-block">浮雕墙如立体史书,生动再现了炎帝的传奇一生:他踏遍山川尝百草,分辨五谷与药草,为百姓解除病痛;他发明农具教民耕种,让游牧的先民定居下来,开启了农耕文明的新纪元。这些画面虽历经岁月,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温暖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古建错落,红墙黛瓦在绿意中静立。长廊彩梁,游人穿梭,带着对历史的探询。</p> <p class="ql-block">曲折的游廊连接着各个殿宇,游廊之上,彩绘画满了传统的纹饰与图案</p> <p class="ql-block">一方清幽的池塘。池塘中央,一只巨大的石龟雕塑静静盘踞,龟背上的纹理清晰可见,仿佛承载着岁月的沧桑。石龟四周摆放着写有“福、禄、寿、喜”字样的容器,为这静谧的景致增添了几分祈福纳祥的氛围。池塘边,绿树成荫,枝叶繁茂,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与潺潺的流水声交织成一曲自然的乐章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吉祥祈福机,鲜艳的红色机身,矗立在红墙之下,上面标着“姻缘签”“财运签”“事业签”等字样,吸引着游客们驻足,投下一份期许,收获一份祝福 。</p> <p class="ql-block">大红灯笼高高悬挂,随风轻轻摆动。而在小径旁,红色的祈福带系满栏杆,上面写满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在微风中飘动,似是在向天地传递着无尽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午门见证岁月,曾迎大典、送龙亭,如今静静诉说往昔。</p> <p class="ql-block">映入眼帘的是朱红色的殿宇,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在阳光下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 之誉,是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缅怀始祖的重要场所,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p> <p class="ql-block">炎帝陵历史久远,自宋乾德五年(967 年 )建庙之后,历经各朝修缮扩建,虽经战乱等波折,却始终是炎黄子孙追思始祖的圣地,见证着千年传承 。</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陵寝区域,古柏森森,碑刻林立。每一块石碑都镌刻着后人对炎帝的敬仰,每一株古树都见证着时光的流转。最令人动容的是那株相传为炎帝亲手栽种的古柏,虽历经数千年风雨,枝干依旧虬劲,新芽年年萌发,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延续与文明的传承。俯身触摸古老的树皮,指尖传来的粗糙触感,仿佛是与远古文明的一次温柔对话。</p> <p class="ql-block"> 走出陵寝,回望这片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土地,心中满是震撼与感动。炎帝陵不仅是一座陵墓,更是一座精神丰碑——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先祖的感恩,凝聚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基因。</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炎帝陵之旅即将画上句点。站在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印记的土地上,我们循着始祖炎帝的足迹,触摸到了华夏农耕文明的源头,感受到了“教民耕种、尝百草救万民”的无私大爱,更在袅袅香火与苍松翠柏间,读懂了中华民族对先祖的敬仰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炎帝的智慧与奉献,早已融入我们的文化血脉,成为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愿今天的所见所感,能让这份“敬祖爱国、开拓创新”的情怀在我们心中扎根——带着始祖的精神力量,珍惜当下的生活,更以行动传承这份跨越千年的文明薪火。</p> <p class="ql-block">愿这份记忆能化作前行的动力,让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感恩中奋进,不负先祖,不负文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