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春选修课《走进钢笔画的艺术世界》学生作业微展(三)

竹影松风

<p class="ql-block">  接上回论述,探索钢笔画是如何表现线条艺术的。</p> 线由形启 <p class="ql-block">  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明王履在《华山图序》中有“目师华山”。这里都是在阐述认真观察自然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线由形启”就是说明:我们对于线条表现艺术的探索,首先得益于自然物象对于我们的线条启示。</p> <p class="ql-block">  先从自然物象的形状对于我们线条认知的启示说:如银杏叶的铲形、松叶的针形、眼形的国槐叶……它们都在向我们启示规则的轮廓线,而以线最简明扼要的表达,则会自然成为人们的首选。</p><p class="ql-block"> 自然物象内部线条语言同样凸出:如荷叶叶脉的启示,中国人不仅巧妙运用画出荷,甚至还延展出山水画中的“荷叶皴”。如硕大芭蕉叶中显著的平行叶脉,启发人们画出成组的赋有节奏感、韵律感和秩序性的线条来。</p><p class="ql-block"> 外师造化,强调的是我们要认真观察自然,以自然为师,从中得到重要的启示。</p> 线由心生 <p class="ql-block">  外师造化的下一句是“中得心源”,王履的完整话语是“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这里都在强调“心”在艺术实践中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线由心生”,则说明线条是我们形象思维的产物,由我们的大脑酝酿、归纳,行成、固化的一种形态,然后“输出”、指挥人们的手去表现线条。</p> <p class="ql-block">  “线由心生”,这里的心仅仅代表人类周密的形象思维活动,是其他生物不可能实现的境界。有人说现在的电脑、AI技术不是也能“自由绘画”吗?其实也不过是它们拥有人类建设、构筑和逐步发展的“机心”而已。这里的“心”,不过是人类的思维“反照”罢了。</p> 线由笔出 <p class="ql-block">  最后,线条还是由人们手中的笔(当然也包括电脑绘画中的笔)生产出来的,这就是“线由笔出”。</p><p class="ql-block"> 清代郑板桥画竹的过程,很能说明艺术创作中的具体细节:由万顷竹海中的“自然之竹”,到赏心只有两三枝的“眼中之竹”,再到容纳万象的“胸中之竹”,最后到出神入化的“笔下之竹”。整个的、完美的画竹历程,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