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辽宁省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前身为1949年7月7日开馆的东北博物馆,1959年改称现名。2015年,位于沈阳市浑南区的新馆试开馆,2018年全面开放 。</p><p class="ql-block"> 新馆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共设22个展厅。外观以红山文化“玉猪龙”为原型,通过曲面玻璃幕墙和盘旋上升的钢结构象征“文明曙光”与辽河流域农耕文明。</p><p class="ql-block"> 辽博馆藏文物丰富,近12万件(套)文物涵盖20个门类。其中,晋唐宋元书画、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辽代陶瓷、历代货币等最具特色和影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古代辽宁 </b></p><p class="ql-block"> 辽宁是一片写满传奇的土地,这里既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p><p class="ql-block"> 距今28万年前,人类开始在辽宁大地繁衍生息,逐渐从蒙味迈入文明。距今五千年前,红山先民创造的文化预示着辽河流域文明的曙光。青铜时代的方国文明,奠定了华夏民族统一的基础。秦汉以来,匈奴、鲜卑、高句丽、契丹、女真等族此消彼长,先后建国,在与汉文化的碰撞交汇中走向融合,创造出丰富的历史与多彩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玉猪龙(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镇馆之宝</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玉猪龙,红山文化典型玉器,有白玉猪龙和碧玉珠龙等不同材质的作品。以岫岩软玉制成,猪首龙身呈蜷曲状,首尾相连,打磨精细,有独特钻孔方式。它或是图腾崇拜象征,也代表权力,是中华龙文化早期重要实物,对研究文明起源意义重大。 </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夏商周时期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距今约4000年﹣约2500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与夏为伍 北土方国</b></p><p class="ql-block"> 距今约四千年以前,中华大地经过古国时代各地部族的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进入夏商王朝与周围方国并存的时代。辽宁地区既有"与夏为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又有高台山文化、马城子文化、双砣子文化等多种类型的其他青铜文化,构成商周北土的不同部族方国。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与中原夏商王朝保持着密切联系,是后来东北不同系统民族文化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斐"方鼎(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喀左北洞村2号青铜器窖藏出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战国至隋唐时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公元前5世纪一公元907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开疆设郡 秦汉一统</b></p><p class="ql-block"> 战国晚期中华大地呈现出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的态势。随着燕国势力的东进,东北南部纳入燕国版图,辽宁地区逐渐成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繁荣强盛,中央王朝加快了开发东北的步伐,辽宁境内发现的这一时期的遗迹遗物,证明辽宁已经成为当时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向周边地区传播中原先进文化的枢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簪花仕女图(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镇馆之宝</b></p><p class="ql-block"> 《簪花仕女图》由唐代画家周昉绘,绢本设色,纵46厘米、横180厘米,用工笔重彩描绘了六位雍容丰腴、优雅美丽的唐朝仕女采花、看花、漫步、戏鹤、逗犬等情形,人物线条圆润有力,色彩浓郁但不艳俗,是传世唐代人物画的精品 。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鸭形玻璃注(十六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镇馆之宝</b></p><p class="ql-block"> 鸭形玻璃注,1965年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市北票西关营子北燕冯素弗墓。以玻璃制成,形态生动,仿佛一只悠然自得的水鸭正低头觅食,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贵见证,其制作技术源自西亚,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元明清时期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206-1911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划省而治 蒙元一统</b></p><p class="ql-block">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为主体建立的大一统帝国。蒙古族以其特有的进取精神推进了中国历史疆域形成与中华民族族体镕铸的新进程。辽宁地区虽饱受战争的创伤,但在元政府劝农政策的推动下,通过辽阳行省的管辖,以及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农耕、商贸及手工业等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疆域的扩大和驿站的开辟,加速了民族的融合与交流,使得辽宁地区的文化展现出独特风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辽阳行省</b></p><p class="ql-block"> 元朝政府在全国共设十一个行省,其中与辽宁有关的辽阳行省在元初曾几设几废,直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才得以确立。辽阳行省管辖七路一府,辖区主要包括今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一部及外兴 安岭以南广大地区。四通八达的驿站的建立,将省内各地与中原内地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加强了边疆政治经济和军事建设。元代的辽宁仍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驿路的畅通带来商贸的繁荣,铜、铁权的出土见证了元代度量衡制度,元代陶瓷在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紫气东来 清皇祖地</b></p><p class="ql-block"> 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在辽宁东部山区不断发展壮大,拉开了明清鼎革的序幕。女真杰出首领努尔哈赤及其继承者皇太极,经过五十余年的奋战,由辽左一隅,长驱西进,开创大清王朝三百年基业。康雍乾时期,清政府灭南明、平三藩、收台湾、定新疆,成功抵制沙俄的入侵,迎来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康乾盛世。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有清一代,辽宁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全面发展,繁荣富庶程度远超前代。康熙、乾隆等皇帝先后数次东巡祭祖,其间,盛京城(今沈阳)又几经重修扩建,更加雄伟壮观,彰显陪都的繁华与皇家气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满族崛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世居白山黑水的女真民族,沉寂近四百年后再度崛起。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抚顺关外的苏子河畔登基称汗,定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其子皇太极继位后,改族称为满洲(简称满),改国号为大清,厉行改革,使满族走向强大。顺治元年(1644年),满族入主中原,建立起空前大一统的专制帝国。作为清王朝开国肇基之地,辽宁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由地区性的行政首府逐步向全国第二大政治中心过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旗礼服甲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辽宁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八旗甲胄包括头盔、战褂、战裙等部分,服色由八旗制度决定,即根据将士所在之旗的不同而形成八种颜色的甲胄。八旗仪仗队列按左右翼排列,左翼为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右翼为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这八套甲胄为礼服,大阅兵时穿用,平时则收藏起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兴王肇基</b></p><p class="ql-block"> 公元1583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开启了统一女真的历史征程。四年后,在呼兰哈达岗(即烟筒山)筑费阿拉城,颁法制,创满文,发展农业生产。1603年,迁都赫图阿拉,修武备,定国政,建立八旗制度。1616年,建国称汗,建元天命。两年后,又以"七大恨"告天,正式开始与明王朝对峙。"霭霭兴王地,风云莫可攀;潆洄千曲水,盘迭百重山",苏子河畔的赫图阿拉老城成为努尔哈赤的"兴王肇基"之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乾隆粉彩黄地红龙大五供(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辽代陶瓷展 </b></p><p class="ql-block"> 公元 10世纪初,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强盛的王朝,史称"辽"或"契丹"。在历时二百余年的统治时期内,辽王朝创造了独具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文化,以实用为主兼具装饰美感的陶瓷制品是其重要内容之一。</p><p class="ql-block"> 辽代陶瓷主要包括在辽王朝辖境内烧制的瓷器、釉陶器和素陶器等,造型装饰和工艺技法在保留契丹传统元素的同时,亦广泛吸纳了中原及其他域外文化的优秀成果。著名的鸡冠壶、长颈瓶、鸡腿坛、海棠盘等,造型独特,工艺质朴,是辽代陶瓷中的代表性品种;常见的碗、盘、碟、盏等,既反映出中原诸窑系的特征,又富合率真自然、粗犷大气的本土风格;承袭唐三彩工艺传统的"辽三彩",图案简洁,彩釉明丽,将中国古代低温釉陶技术推向了又一高峰。</p><p class="ql-block"> 辽代陶瓷被誉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其内蕴的契丹民族的文化审美、装饰韵味和精神力量,对草原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予人无限的遐想空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茶末绿釉单孔鸡冠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辽 (辽宁建平叶柏寿出土)</p> <p class="ql-block"> 鸡冠壶,因其提系部位形似鸡冠而得名,又称皮囊壶、马镫壶,源于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制品。从造型上看,鸡冠壶一般分为穿孔式和提梁式两个系列,穿孔系列是契丹族固有的造型,便于穿扎绳链固定在马背上;提梁系列的最早样式见于中原,后被输入移植到辽境,并得以流行。早期的鸡冠壶仍清晰地保留着仿皮页、皮穗、皮条、皮扣的痕迹,晚期这种装饰逐渐消失。随着定居生活方式的形成,两个系列的鸡冠壶最终被提梁式取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绿釉贴皮条装饰绳梁鸡冠壶(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彩釉划花捏梁鸡冠壶(辽﹣ 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凤首瓶</p><p class="ql-block"> 凤首瓶因颈部之上堆塑凤首而得名,最早源于西域诸国流行的一种银质把壶,唐代传入中原地区,时称"胡瓶"。辽代凤首瓶出现于辽代中期,器型多为花式口,颈部较粗,腹部雄浑,凤首雕刻精细,眼、耳、喙等均清晰可见,凤口衔珠,生动逼真。辽代晚期至末期,凤首瓶的制作工艺呈衰退之势,瓶身各部分比例失调,花式口演变为杯形或喇叭形,凤首雕刻技术粗劣,五官模糊不清,失去了往昔的凤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黄釉长颈瓶(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釉黑花盘口瓶(辽﹣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釉黑彩鸡形倒流壶(辽﹣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彩釉鸳鸯形水壶 (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瓷刻莲瓣纹执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宋 (辽宁喀左白塔子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明清玉器展 </b></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发轫于新石器时代,历经商周、两汉、唐宋等几个发展高潮,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明清时期玉器沿袭唐宋以来世俗化、生活化的风格并加以发扬,尤其是乾隆时期,因玉料资源充足,玉材质地精良,玉器造型规矩,琢磨精致,集历代之大成,达到了玉器史的巅峰。由于历史的原因,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明清玉器数量多,质量佳,品种全,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明清时期玉器的基本面貌。本次展览从玉材种类、器型种类、装饰技法、使用功能、以及仿古与伪古等多角度对明清玉器进行诠释,希望能够帮助广大观众更好地认识和欣赏明清时期的玉器艺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玉水盂(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仿战国白玉龙形佩(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仿汉白玉鸡心佩(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翡翠葫芦(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明清瓷器精品展</b></p><p class="ql-block"> 瓷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千百年来一直浓缩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杰出智慧和创新精神。</p><p class="ql-block"> 瓷器滥觞于东汉时期,历经魏晋、隋唐、宋元瓷业的发展后,于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明代起,江西景德镇跃升为"天下窑器所集"之瓷都,品种、产量、销路均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青花瓷器经元代短暂的繁荣后,在明代得以创新和推广,成为全国瓷器生产的主流;以成化斗彩为代表的彩瓷、永乐宣德时期的铜红釉和其他颜色釉瓷器,技术高妙、气韵雅静,是我国制瓷史上的空前杰作。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制瓷业达到了历史最高峰,所制瓷器以精妙严谨著称,且"行于九域,施及外洋"。除沿袭前代的制瓷工艺外,新创的珐琅彩、粉彩等瓷器,美轮美奂,为中国瓷器艺术增添了异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盘(明 洪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花绶带纹菱口盘(明 永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花蔬果纹执壶(明 宣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窑变红釉石榴尊(清 雍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镇馆之宝</b></p><p class="ql-block"> 该瓷器外观形似石榴,颜色鲜艳。窑变釉是一种特殊的陶瓷釉色,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气氛和温度的变化而产生自然的色彩和纹理变化,此件作品是窑变釉瓷器中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满族民俗展</b></p><p class="ql-block"> 满族是今日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和河北等地。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一脉相承。满族人驰骋于白山黑水间的崇山峻岭之中,遵循着渔猎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四时迭起,万物循生。满族人的观念中,人与自然息息相通。时节、物候、人情、世事都伴随着同一个节奏,在同样的空间里延展,使得满族人的日常生活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传承着衣食住行和人生四礼等方面的古老习俗。在辉煌与黯淡交替的沧桑历程中,满族不仅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神话般的传奇,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绚烂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六、古罗马女性服饰</b></p><p class="ql-block"> "维纳斯"的神话,"母狼哺婴"的传说,"抢夺萨宾妇女"的史诗,古罗马,这个历史上被人往复追忆与向往的文明,在与女性角色的复杂互动中破茧成蝶。</p><p class="ql-block"> 公元世纪前后,帝国繁盛,女性生命图景呈现出崭新的风貌。她们,慧心巧思,用指间经纬编织出生活中的抹抹亮色;她们,颠覆刻板,在各个领域挑战新的角色,塑造新的潮流;她们,神采奕奕,于平凡中点亮不凡,寻找着万物可爱的小确幸。她们,鲜活而昂扬;她们,存在;我们,寻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审美</b></p><p class="ql-block"> 爱美,寻美,是人的天性。古罗马女性的形象是悦人和悦己两相缠磨下的结果,折射出古罗马女性的审美意识与美学理解。她们的妆容、饰品与服饰,不仅是潮流风尚的生动载体,更是社会地位、审美情趣与精神寄托的象征。她们的审美演绎着自我意志的静谧与自信。清香铺散、珠宝微缀、典雅静洁,在地中海的微风中,她,如盛开的洋甘菊般摇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穿在罗马 </b></p><p class="ql-block"> 古罗马女性服饰,灵动飘逸,由柔软的布料,如羊毛、亚麻、丝绸等制成。已婚女性在外出时,内搭会穿一种轻薄的长衫,外搭一袭垂至脚踝的长袍,长袍的肩膀处使用别针固定,腰部系带,营造出宽松的褶皱,类似于现代的连衣裙;有时女性也会在长袍外搭配一条披肩遮住头部;有些女性还会佩戴一些饰品,以增添装饰效果。</p><p class="ql-block"> 服饰不同的用料、款式、搭配,反映的是古罗马女性的不同出身。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她们都热衷于装扮自我、表达自我,轻柔纤细的服饰之下是她们炽热的内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伊西丝﹣福尔图娜雕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公元2世纪中叶</p><p class="ql-block"> 这尊雕像发现于一处古罗马家宅遗址的家中神龛中。这尊雕像展示了伊西丝的典型特征,如附带圣冠的头冠;同时也带有福尔图娜女神的一些特征,如丰饶之角和船舵。这些符号的组合代表了两个女性神祇的融合过程,她们都是人类命运的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含羞阿佛洛狄忒"小雕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公元2世纪</p><p class="ql-block"> 雕塑描绘了裸身的阿佛洛狄忒,也就是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她的脚下是骑在海豚上的厄洛斯。雕像呈现的是维纳斯刚出浴时的体态,她羞怯地用手遮掩身体,以示贞洁。这种"含羞阿佛洛狄忒"类型的雕像是古罗马时期的创举,雕像吸收了公元前2世纪中叶古希腊地区作品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赫马佛洛狄忒斯青铜雕像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公元1世纪上半叶</p><p class="ql-block"> 赫马佛洛狄忒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阴阳神,赫尔墨斯与阿佛洛狄忒之子,兼具男性和女性的特征,常以少女的形象出现。这尊青铜雕像是根据古希腊晚期雕像范式的再创作。它一般用于支撑托盘,是贵族宅邸举行宴会时常用的陈设装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萨福式"方柱形胸像(公元1世纪)</p><p class="ql-block"> 萨福,古希腊的璀璨诗魂,她的名字与诗篇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作为女诗人,她以细腻的笔触和情的吟唱,捕捉着那些细腻而深刻的感情瞬间,诠释了情感的多重面貌,被誉为描写爱情的圣人。柏拉图盛赞其为"第十位缪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利维亚雕像(公元前20-10年)</p><p class="ql-block"> 利维亚是罗马第一位皇帝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妻子,也就是罗马帝国的首位皇后。尽管在古罗马的传统中,赋予女性的公共角色有限,利维亚却以其智慧、魅力和政治手腕在幕后发挥了重要作用。她是罗马帝国早期最有权力的女性,多次以实际执政的身份主持帝国政治,她也是奥古斯都的忠实顾问,被称为古罗马女性的典范。这尊雕像身穿长衫和一件非常宽大的斗篷,脚穿凉鞋,手持纺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普洛蒂娜头像 (公元112-121年)</p><p class="ql-block"> 普洛蒂娜是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的皇后,以其智慧、贤德和政治影响力著称。她出生于南法的一个不太显赫的家庭,但因其天资聪颖和政治素养而得到图拉真的青睐。作为皇后,普洛蒂娜是皇帝的亲密伴侣,在她的鼓励下,图拉真采取了更为开明的政策;同时,她在皇室内外推崇节俭和道德的生活方式,并对公共福利项目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此外,普洛蒂娜致力于哲学研究,积极倡导对女性的教育和福利的普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尤利亚·多姆纳胸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公元2世纪晚期)</p><p class="ql-block"> 尤利亚·多姆纳是罗马帝国皇帝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的皇后,她以政治影响力闻名于世。塞维鲁在位期间,她是他的顾问;塞维鲁远征期间,她替他留守后方。她在儿子卡拉卡拉和盖塔统治期间,作为太后把持着政局。同时,她的影响力也延伸到神学和哲学领域,这使她成为了艺术作品的重要题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许癸厄亚雕像(公元2世纪)</p><p class="ql-block"> 这件雕像可能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健康、清洁和卫生之神许癸厄亚。她是医药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女儿。她经常被描绘为一位用碗喂蛇的少女形象,蛇是她的象征之一。许癸厄亚通常对应的是古罗马神话中的健康与繁荣女神萨卢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丽达与天鹅雕像(公元2世纪)</p><p class="ql-block"> 这件雕像作品是卡比托利欧博物馆的重要馆藏,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同类型雕像中最为精美的一件。雕像中的丽达,极具动态张力,她用左臂举起斗篷,保护由宙斯为引诱她而变身的天鹅免遭老鹰的攻击。</p> <p class="ql-block"> 以上雕塑几乎都是卡比托利欧博物馆的馆藏,临时在辽宁省博物馆巡展。</p><p class="ql-block"> 卡比托利欧博物馆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公共博物馆之一,建设始于1471年,当时教皇西斯都四世捐赠了一批古代青铜雕塑,奠定了博物馆的基础。米开朗基罗在1536年受委托规划设计广场建筑。整个工程历经四个世纪,直到1940年罗马市政府按照米开朗基罗的图纸铺装了广场地面,博物馆才算全部建成 。</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张照片是庞贝"悲剧诗人之家"微缩复原模型,原建筑建造于公元63-79年,一直以来被视为反映庞贝城中居民家庭生活的重要考古学材料。最早的研究者以建筑内壁画的内容是一位诗人在吟诵悲剧,而将其命名为"悲剧诗人之家"。</p><p class="ql-block"> 这套家宅"小而全",虽然面积不大,但它拥有罗马家宅的基本特征,如客厅、列柱廊和房中神龛,是我们认识古罗马住宅构造的范例。此外,家宅门口还有一幅著名的马赛克镶嵌画"CAVE CANEM(小心恶犬)",似乎在表明家与社会的边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