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站法国:在艺术、圣山、古堡中沉醉(三)(记录卢浮宫、圣米歇尔山、帝尚伊古堡)

比比妈

<p class="ql-block">  一直盼望着去罗浮宫,6月20日,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span style="font-size:18px;">头一天我们的管家就带我们到卢浮宫进行实操。从地铁里进入卢浮宫,相对排队的人要少很多。进入卢浮宫的地铁站第一眼便被那巨大的LED屏幕吸引。古典雕塑的影像在金色背景上缓缓流转,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家们对话,</span>人们走向胜利女神</p> <p class="ql-block">队伍静静地排着,人们耐心等待进入卢浮宫。我站在队伍中,看着周围人们专注的神情,心中不禁期待这带有史诗般意义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罗浮宫的倒三玻璃金字塔是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采用玻璃、金属框架构建,利用玻璃透光性,让自然光引入室内,满足采光又营造通透感。</p> <p class="ql-block">有一小插曲,进入卢浮宫大门口查票见进入里面还需要再查票,排队到跟前不知为什么扫票不能通过,说是无效票,当时就急出一身汗来,后来想起同团的两口子和我们在一起的,只不过是旁边那支队伍的,怎么他们就可以进去呢。我们就到旁边那支队伍去排队,没想到另一支队伍就通过了,有惊无险。这就是我们的电子票。</p> <p class="ql-block">步入一间装饰华丽的展厅,金色的天花板下,一幅描绘神话场景的壁画令人屏息。游客们或拍照或低声交谈,目光却都被这幅宏伟的画作牢牢吸引。我站在人群后方,仿佛也成了画中的一员,与诸神一同见证这场神话的上演。</p> <p class="ql-block">进入罗浮宫内,首先要去看镇馆三宝。《蒙娜丽莎》、《断臂的维纳斯》、《胜利女神》。</p><p class="ql-block">一路小跑,前往参观最最重要的《蒙娜丽莎》。蒙娜丽莎的画像一路都有指示图标,但是感觉路途遥远,左拐右拐,真是有一种藏在深闺 的感觉。《蒙娜丽莎》附近围满了人,但在仔细看来全都是排着队。每一个人上去可以凝视着蒙娜丽莎的画像,然后与其拍照。我当时和同伴走失了,只有让身后的外国游客帮我拍上两张照片,将就看吧,能和蒙娜丽莎合影,这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p> <p class="ql-block">从人群中挤了出来,又去寻找《胜利女神》。没费多大的周折就找到了《胜利女神》。</p> <p class="ql-block">《胜利女神》虽头、臂残缺,但艺术感染力极强。双翼展开、衣裙翻飞,呈现动态张力,借海浪、海风等环境元素,传递胜利的激昂与生命的蓬勃 。这个雕像的位置非常醒目。但是围着拍照的人太多了,好在碰到旅居的团友,匆匆给我摁了一张。拍的还真不错。</p> <p class="ql-block">(7)找《 断臂维纳斯》还是走了些弯路。到了跟前,因为发现维纳斯放的位置比较高,给维纳斯好拍照,但是想与之合影好像不太现实。</p> <p class="ql-block">在一间陈列法语绘画的展厅前,我被一块介绍牌吸引。上面列出了两位法国浪漫主义画家:Théodore Géricault与Eugène Delacroix。他们的作品,正如这展厅一样,充满了激情与力量。我走进展厅,仿佛听见了画笔与画布碰撞的声音,那是艺术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在一幅描绘星座神话的壁画前,我驻足良久,金色的边框仿佛将时间凝固。下方的雕刻雕像栩栩如生,标签上写着“LIBRA”和“CAPRICORN”,仿佛在讲述着古老的星象故事。我仿佛听见了神话的低语,穿越千年而来。</p><p class="ql-block">“LIBRA”和“CAPRICORN”是十二星座中的两个星座,分别对应天秤座和摩羯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另一个装饰华丽的空间内,天花板上的壁画与雕塑交相辉映,几位游客在导游的讲解下频频点头。我站在一旁,尽管听不懂法语,仿佛也走进了这幅流动的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创作的《自由引导人民》。该画作创作于1830 年,以法国七月革命为背景,描绘了自由女神高举法国三色旗,引领民众奋勇向前的场景,是浪漫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自由引导人民》是卢浮宫的重要馆藏作品之一,属于卢浮宫的“镇馆之宝”级别的经典。它不仅是浪漫主义绘画的巅峰之作,更承载着法国七月革命的历史意义,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并重,常被视为卢浮宫必看的标志性作品,在馆藏体系里占据关键地位 。</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创作的《萨达那帕拉之死》(The Death of Sardanapalus) 。画作展现了充满戏剧性和暴力感的场景,描绘了亚述国王萨达那帕拉在城破之际, 下令毁灭一切,包括他的妻妾、珍宝和马匹等,体现了浪漫主义绘画注重情感表达、色彩浓烈和富有动感的风格特点。</p> <p class="ql-block">这是卢浮宫的雕塑藏品《丘比特与普赛克》(Cupid and Psyche),由意大利新古典主义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创作。作品描绘了丘比特用吻唤醒普赛克的场景,展现了细腻的情感和精湛的雕刻技艺,是卢浮宫的经典藏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卢浮宫的雕塑作品《丘比特与半人马》 。雕塑展现了小爱神丘比特和半人马互动的场景,半人马的形象健壮,丘比特活泼灵动,体现了古希腊罗马神话元素,展现了精湛的雕塑技艺。</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可能是科雷吉欧创作的《圣母崇拜的上帝之子》 。画中展现了圣母抱着孩子,一旁似乎是圣约瑟夫,是典型的宗教题材绘画。</p> <p class="ql-block">这是卢浮宫的大画廊(Grande Galerie),它是卢浮宫最著名的展厅之一。大画廊位于卢浮宫德农馆(Denon Wing) ,画廊内天花板上装饰着精美的壁画,墙壁上陈列着大量古典大师的绘画作品, 是卢浮宫展示西方绘画艺术的重要区域。</p> <p class="ql-block">在一座埃及风格的展厅中,我看到了那尊熟悉的狮身人面像。它庄重而神秘,仿佛在守护着千年的秘密。我站在它面前,仿佛听见了尼罗河的风声,那是文明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在那座熟悉的古埃及狮身人面雕像前,我仿佛也被她的笑容感染,感受到了艺术带来的喜悦,很多人排队与之合影,那也照一张吧。进去后就和闺蜜走散了,好在尽管语言不通,但是拿手机晃一下再指自己,马上就会有人友好的帮你照一张照片。当然我只会选那些女士帮我拍照。几位游客驻足观看,有人低声赞叹,有人举起手机记录这一刻。而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感受这份艺术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在一间陈列古埃及文物的展厅中,我被一尊陶制雕像吸引。她双手举着一个木制容器,仿佛在向我展示着古埃及的生活日常。我想象着她曾经的模样,也许是一位母亲,也许是一位祭司,她的故事,藏在那古老的陶土之中。</p> <p class="ql-block">在另一件展品前,我看到了一尊古埃及的木雕女性雕像。她手持编织篮,头戴传统头饰,身穿长裙,仿佛刚从田野归来。我想象着她生活的场景,也许在阳光下编织,也许在河边劳作,她的故事,是古埃及人生活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在一座古埃及风格的雕像前,我被那半人半羊的形象所吸引。它放置在展台上,旁边是其他文物与石碑,仿佛在讲述着一段神秘的历史。我站在它面前,仿佛也走进了那古老的神话。</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所藏古埃及文物。对研究古埃及历史、宗教信仰、雕刻艺术有重要价值 。</p> <p class="ql-block">在一个装饰华丽的展厅中,我抬头望向那圆形的天窗,阳光透过玻璃洒落,照亮了整个空间。两侧的柱子与栏杆雕刻精美,仿佛在诉说着建筑与艺术的交融。我站在其中仿佛也成了这宏伟空间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在一间陈列古希腊陶器的展厅中,我被一只装饰有葡萄与人物图案的陶罐吸引。它色彩斑斓,图案生动,仿佛在讲述着一场丰收的庆典。我想象着它曾经的用途,也许盛满了美酒,也许装满了果实,它的故事,是古希腊生活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与拉斐尔·桑西、达芬奇并称“文艺复兴三杰”,其风格影响近三个世纪艺术家 。</p><p class="ql-block">卢浮宫馆藏的雕塑作品《被缚的奴隶》(1)“奴隶”系列雕塑《挣扎的奴隶》与《垂死的奴隶》 (2、3))。以上三座雕像都为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它们是卢浮宫经典雕塑藏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站在一尊古代大理石雕像前,我被它那严肃的神情与优美的姿态所打动。它右手举起,左手握拳,仿佛在诉说着某种信念。旁边的信息牌告诉我,这是古希腊对人体美的极致追求。我轻轻点头,仿佛也理解了那份对力量与美的执着。</p> <p class="ql-block">达芬奇的《圣母子与圣安妮》 ,描绘圣母玛利亚、其母圣安妮及圣婴耶稣,还有象征耶稣受难的小羊。祖孙三人构成螺旋式金字塔结构,圣安妮温柔注视外孙,圣母欲揽住耶稣,耶稣却想骑羊“流浪” ,传递出母爱、牺牲与“成全”的复杂情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面三幅画都是西方宗教题材的绘画。呈现的是耶稣背负十字架前往受难地的宗教场景,我在以色列的时候,苦路我都去走过。当时搞得清清楚楚,现在基本又还回去了。(9)</p> <p class="ql-block">达·芬奇的《美丽的费隆妮叶夫人》,画中人物是一位宫廷女性。作品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展现达·芬奇独特的肖像画技法。</p> <p class="ql-block">这是达·芬奇的《岩间圣母》,现藏于卢浮宫 。画面以圣母为中心,展现其与施洗者约翰、天使等在岩洞场景中的互动,后成艺术史经典。</p> <p class="ql-block">这是拉斐尔(Raphael)创作的《椅中圣母》(Madonna della Sedia),是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题材绘画的经典之作。画中圣母玛利亚身着红色长袍,温柔地抱着圣婴耶稣,周围还有孩童形象,体现了拉斐尔笔下圣母形象的慈爱与优雅,以及他对人物情感细腻的描绘。</p> <p class="ql-block">后面三幅画都是西方宗教题材的绘画。呈现的是耶稣背负十字架前往受难地的宗教场景,我在以色列的时候,苦路我都去走过。当时搞得清清楚楚,现在基本又还回去了。</p> <p class="ql-block">在一座博物馆的展厅中,我看到几尊姿态各异的雕像。一位手持权杖,另一位身披长袍,他们的神情庄重,仿佛在讲述着古希腊的神话。我站在他们面前,仿佛也走进了那古老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在一间装饰华丽的展厅中,我抬头望向那金色与蓝色交织的天花板。中央的浮雕与两侧的天使雕像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艺术与信仰的交融。我站在其中,仿佛也成了这宏伟空间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发了很多罗浮宫的照片,有一位朋友的评语,太笑人了,他说他当年进了罗浮宫,与断臂维纳斯如同有缘, 相遇了三次。他感觉自己进了罗浮宫,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这种形容太恰当不过了。我见面最多的则是胜利女神。罗浮宫这样的地方,你哪怕就进去过三次五次也会迷路,好在现在有“豆包”,可以翻译墙上的法文。每个大厅都有工作人员,我先把要说的中国话让豆包翻译成法文才方便问他们。而且现在的游览顾客中中国人也多了。但有些人尽管是黄皮肤,但是中国话说不利落,我看旁边坐着一个貌似60岁左右的中国女士,我过去向她问路,我就看她说中国话非常的吃力,拿手比划半天。我连忙跟她说,我已经听懂了。</p> <p class="ql-block">罗浮宫的美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够概括得清楚的。震撼,超级震撼。有人曾经说过,要想把罗浮宫真正看完,要走上一个月的时间。</p><p class="ql-block">所以一生当中哪里都可以不去,但是罗浮宫必去。一生中哪个国家可以不去,但是法国巴黎必去。这是我由衷的感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这是卢浮宫内部的一处装饰华丽的空间,天花板采用巴洛克或洛可可风格,有精美的天顶画和金色雕塑,体现了当时欧洲宫廷对奢华、精致艺术风格的追求,彰显了卢浮宫作为艺术殿堂的非凡魅力。</p> <p class="ql-block">每个空间的穹顶各不相同,那些穹顶上的绘画都是美丽的故事和传说。</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的房屋结构是U字型,站在罗浮宫里,透过窗户照到对面的楼</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的艺术品数量众多,其藏品数据库收录了48万余件。分为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古希腊罗马等门类。不过,由于展厅面积等限制,卢浮宫平时展出的3.5万件。</p><p class="ql-block">进入展厅可以看到所有画作挂得满满当当的,挂在高处的画基本看不清楚,就是两只胳膊伸到最高处,拿着手机也拍照不下来。</p> <p class="ql-block">到处都是讲解的队伍。好在都是小团队,否则根本靠近不了参观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学生们来参观的很多,他们席地而坐。图中的老师表情异常丰富。我虽然听不懂她在讲什么,但觉得讲解的很投入。席地而坐这种参观分方式很好,这样我们哪怕离得远也能看到雕像的面目。</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的雕塑作品,这些雕塑是女像柱,属于古希腊-罗马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让图中的这位女士趴在围着铁栏杆的窗前,看着 罗浮宫的的外景和玻璃金字塔,不知她是不是也有想出去的欲望?</p> <p class="ql-block">你身后的雕塑是《密涅瓦》(也与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相关 ),展现的是古希腊神话中智慧、战争与手工艺女神雅典娜(在罗马神话中对应密涅瓦)的形象,常以头戴盔、身披长袍的姿态呈现,是古典雕塑艺术对神话神祇的经典塑造,彰显着庄严与神圣,也是卢浮宫古典雕塑藏品里体现西方神话文化与艺术审美传承的代表之一 。</p> <p class="ql-block">《萨宾妇女》是雅克-路易·大卫以新古典主义风格创作的油画。体现了新古典主义对古希腊罗马艺术中理性、庄重美学的追求,旨在借历史题材传递道德与秩序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头饰。很多爱美的女孩子围着观看。</p> <p class="ql-block">挂的很高的画是最难拍摄的。这幅画的作家是保罗·委罗内塞(Paolo Veronese,1528-1588 ),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 。这幅画描述的是圣经故事:耶稣受邀参加加纳的一场婚礼,婚宴上酒用尽,耶稣施行神迹,将水变成酒 ,展现出盛大热闹的宴会场景,委罗内塞还融入诸多世俗元素,把宗教故事绘成现实生活里的豪华宴会。</p><p class="ql-block">世界殿堂级的绘画太多了,看都看不完,尤其是挂在高处的,简直看起吃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古典风格的双人肖像油画,装在精美的金色雕花画框中。画中男性身着红色外套和黑色马裤,搭配白色长袜与黑色皮鞋;女性穿着白色长裙,腰间系着红色腰带,头戴白色帽子。画作体现了18 - 19世纪西方贵族的服饰风格和肖像画的艺术特点,收藏于卢浮宫等艺术机构 。从画框下方铭牌可知,作者是托马斯·劳伦斯(Thomas Lawrence),他是英国著名的肖像画家</p> <p class="ql-block">在楼梯转角处有一座醒目的黑色半圆形雕像。这是一尊雕塑作品,展现了一位裸体女性侧卧的形象,身旁有鹿头,周围还雕刻有其他动物,可能是狼等。在古希腊神话中, 狩猎与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Artemis ,罗马名为狄安娜Diana )常与鹿等动物相伴,这尊雕塑很可能表现的就是阿尔忒弥斯,体现了神话元素与雕塑艺术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的《轻骑兵军官》,属于浪漫主义风格画作 。画中展现了一位身着华丽军装的轻骑兵军官骑在跃起的战马上的英姿,通过强烈的动势、鲜明的色彩对比和笔触,凸显出浪漫主义艺术强调情感、动态与戏剧性的特点,传达出一种英勇豪迈的战斗氛围。这幅作品收藏于卢浮宫。</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描绘耶稣诞生场景的宗教题材画作,展现了圣母玛利亚、约瑟夫以及新生的耶稣,周围还有天使、牛等元素 。这类题材在文艺复兴时期较为常见,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传达出神圣、静谧的氛围,体现了当时艺术家对宗教故事的生动演绎和对人物情感的刻画。</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意大利画家菲利普·利皮(Filippo Lippi )的《耶稣诞生》(The Nativity ) ,展现了圣经中耶稣诞生,圣母玛利亚、约瑟夫及天使、牲畜等围绕的经典宗教场景,画面有废墟、田园等托斯卡纳风格环境,体现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题材绘画对人文与自然融合的追求,与文字牌中提及的灵感来源相呼应,是研究文艺复兴早期宗教绘画风格及菲利普·利皮艺术特色的重要作品 。</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菲利普·利皮(Filippo Lippi )的《耶稣诞生》(The Nativity ) ,展现了圣经中耶稣诞生,圣母玛利亚、约瑟夫及天使、牲畜等围绕的经典宗教场景,画面有废墟、田园等托斯卡纳风格环境,体现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题材绘画对人文与自然融合的追求,与文字牌中提及的灵感来源相呼应,是研究文艺复兴早期宗教绘画风格及菲利普·利皮艺术特色的重要作品 。</p> <p class="ql-block">这是卢浮宫展出的古希腊雕塑,可能是赫尔墨斯(Hermes)雕像。赫尔墨斯在古希腊神话中是商业、旅者、小偷和畜牧之神,也是众神的使者 。雕像展现了男性健美的体魄,姿态自然,体现了古希腊雕塑对理想化人体形态的追求和高超的雕刻技艺。</p> <p class="ql-block">这是卢浮宫展出的雕塑,可能是古希腊神话中智慧、战争及手工艺女神 雅典娜(Athena )的雕像。她头戴头盔,身着带有装饰的长袍,姿态舒展,展现出威严与力量,体现了古希腊雕塑对理想化人体形态和神话人物神性的刻画。</p> <p class="ql-block">这是卢浮宫展出的古希腊雕塑,可能是阿芙洛狄忒(Aphrodite)的雕像,阿芙洛狄忒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之神 。雕像展现了女性优美的体态,左手挽着衣物,右手似乎拿着苹果,体现了古希腊雕塑对人体美的理想化呈现和精湛的雕刻技艺。</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展出的古希腊或古罗马风格的雕塑,展现了人物的生动姿态,其中左侧人物似乎抱着类似羊角锤的物品,脚下有动物形象 ;右侧人物做高举物品的动作。这类雕塑常通过神话故事或英雄事迹来展现右侧艺术对力量、情感和神性的表达, 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雕塑技艺和艺术审美。</p> <p class="ql-block">这是古埃及的浮雕文物,展现了古埃及人物形象和宗教或礼仪场景,上面刻有象形文字。这类浮雕通常用于记录古埃及的神话传说、法老的功绩或宗教仪式,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卢浮宫古埃及文物馆的藏品。</p> <p class="ql-block">这是古埃及的石质浮雕壁画,上面刻有象形文字和人物形象,可能描绘了宗教仪式、神话故事或法老的活动。浮雕中常见的鹰等形象具有象征意义,可能代表着古埃及的神祇</p> <p class="ql-block">这是卢浮宫展出的古埃及文物,包括带有古埃及人物形象的陶片浮雕,以及装饰性的陶制圆盘 。文字标注显示这些是外来宫殿装饰碎片,年代大约在拉美西斯三世统治时期(公元前1184 - 1153 年),出土于泰勒塔尼斯宫殿。</p> <p class="ql-block">这是描绘耶稣背负十字架前往髑髅地场景的宗教题材画作,属于“耶稣受难之路(苦路)”系列题材。画中耶稣身着红色长袍,艰难地扛着十字架,周围有士兵、妇女等人物,有的在押送,有的在悲悯祈祷 。此类作品常见于中世纪晚期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艺术创作,意在展现耶稣受难的悲壮,激发观者的宗教情感和敬畏之心。</p> <p class="ql-block">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乔瓦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的作品《帕那索斯山》(Parnassus )。画作展现了古希腊神话中帕那索斯山的场景,帕那索斯山是缪斯女神的居所 。画面中人物众多,包括阿波罗、缪斯女神等神话人物,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文化的推崇与再现,现收藏于卢浮宫 。</p> <p class="ql-block">进了卢浮宫就和同伴走散了,我一个人在里头逛了四五个小时,然后想在 卢浮宫里头找同伴如同大海捞针。而且卢浮宫里信号特别不好。后来他们说在外面的玻璃金字塔等我,我找出口都费了很大的劲。尽管有的地方有 图标,出了卢浮宫 去找玻璃金字塔,又看见一位中国男士。请问:是中国人吗?回答:是的。听口音是个东北人,马上给我指点了一下,马上找到了玻璃金字塔。</p> <p class="ql-block">我走到外头问路,已经问出经验来了,有中国人问中国人,没有中国人就问年轻女士。其实外国人非常的客气,乐于助人。这次问路坐在旁边椅子上可能也是游客,其中一个小伙子跑到地图前帮我查找。你时刻感到在世界这个大家庭中处处都有温暖。还有朋友问我遇到没遇到小偷,真的没遇到,社会治安不像国内说的那样乱。</p> <p class="ql-block">正是阳光灿烂时,一个人站在玻璃金字塔前,又请中国人帮忙照相。看来走到哪儿都离不开​中国同胞的帮助。一个人回来坐地铁,当中还要转一次地铁。尽管自己会走,但是还是想请人帮助一下,我们坐的13号地铁,它是分叉的,有一次我们就坐到上头那根线去了,其实我们应该走的是下面那根线,有上次的教训,这次很顺畅的回到家。</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的美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够概括得清楚的。震撼,超级震撼。有人曾经说过,要想把卢浮宫真正看完,要走上一个月的时光。</p><p class="ql-block">所以一生当中哪里都可以不去,但是卢浮宫必去。一生中哪个国家可以不去,但是法国巴黎必去。这是我由衷的感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我们包车前往圣米歇尔山,车程往返就8个小时,游玩的时间和坐接驳车的时间只有4个小时。回来时坐接驳车 发现了个小秘密,这种接驳车设计新颖,车🚗前后都有驾驶位。车载着顾客来后,车子不需要调头,而是走到车后方驾驶位驾驶就可以了。8个小时的车坐下来还是有点腰酸背痛的,好在我们热爱旅游,所以累并快乐着。</p> <p class="ql-block">圣米歇尔山根据潮汐的变化,会潮起潮落。它是诺曼底的一个重要的景观。集罗马式与哥特式建筑风格于一体,是法国世界遗产 ,有千年历史。是个奇幻孤岛。今天不是涨潮日,所以没看到海上孤岛的场景,草地稀疏,感觉像盐碱地一样。</p> <p class="ql-block">突然见从后面来了穿着统一服装的骑车漫游的游客,也不知是从哪里骑过来的,如果从巴黎骑过来400多公里还是够辛苦的。</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p> <p class="ql-block">尽管不是涨潮日,但游客仍然很多,穿过中世纪拱门,感受石板路与纪念品店的热闹。各个餐厅坐满了游客。有几家冰激凌店都有人排队,法国的冰激凌口感特别好,加之天气炎热,所以我也是见冰激凌必买。</p> <p class="ql-block">不知是不是现在法国的学生开始放假了,看到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在老师的带领下游玩,最可爱的是有年龄极小的孩子背着双肩包,被老师牵着走路。一问最小的孩子只有 “three”,我们感到太吃惊了,三岁的孩子来爬山,还自己背着双肩包,不可思议,在中国这么大的孩子不要说爬山。还需要人抱着呢。</p> <p class="ql-block">排队买冰激凌。</p> <p class="ql-block">好容易见到一大株盛开的花,一定要把它拍到我的画面里来,给这个古朴的山丘小镇添几分靓丽。</p> <p class="ql-block">游客那叫一个真多呀,路边的小商场在窄窄的窗户上都挂着展示的商品,估计这里没有顺手牵羊的人。</p> <p class="ql-block">小教堂门口那张圣女贞德的画片。吸引我走入小教堂,坐到那里能得到阴凉和片刻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门口放了一个穿钢盔的假人。不知假人能起什么作用,是不是走上来游客他会向主人报警啊?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因为走散了,只有一个人出游所以请外国的一个很漂亮的女士帮我按了两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以为欧洲人喜欢阳光,但是天气太热了,游客还是躲在两个楼的夹缝处。</p> <p class="ql-block">我在照片中才发现自己的带的草帽是很稀松的,脸上都能看到草帽的花纹。你就知道这太阳 有多强的穿透力。</p> <p class="ql-block">这是从山顶下山的路。路过的一个小亭子。我一开始就是从出口往上爬,因为旁边。竖着一块牌子是法文,不问青红皂白就往上爬去了,后来用豆包扫了一下才知道这里是《出口》</p> <p class="ql-block">这个圆圆的像炮楼一样的建筑顶上也是一个圆形弧形的平台,可以供游客观赏那片沙滩。当潮水上来的时候,这里应该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圣米歇尔山被誉为仅次于耶路撒冷和梵蒂冈的基督教第三圣地。对于国人而言,则是因为周杰伦《最伟大的作品》专辑封面名声大噪。圣山整体气势恢宏,充满了历史的厚重和沧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不断的有游客爬了上来。</p> <p class="ql-block">进去要买票,好多人就是从外观上看一下就退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圣米歇尔山顶端是修道院,在修道院碰到了成都老乡,她 和儿子两人出来旅游,竟把行李丢在了火车站,我找了我们包车的司机,提供的电话也打不通,刚刚 来微信说已经到火车站找到人帮忙查找行李了,祝他们有好的运气。</p> <p class="ql-block">前往离巴黎有50公里的尚蒂伊城堡。法国大部分火车都是双层火车。图片中是一列地铁列车站台上方标识牌显示有“M 1 14”,说明这是地铁1号线和14号线的站点 。我们坐这班列车比较方便,因为从我们住的地方,坐13号倒14号线。非常方便。</p> <p class="ql-block">尚蒂伊城堡是法国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孔代博物馆:拥有法国最优秀的美术馆之一,收藏830多幅绘画、2500幅素描、2500幅版画、1700张老照片和大约250件雕塑,有普桑、拉斐尔、乔托等大师作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篇文字是1884年6月5日,奥马尔公爵殿下遗嘱,现将法文翻译成中文:</span></p><p class="ql-block">为了将尚蒂伊领地完整地保留给法国,包括其森林、池塘、水域、建筑,以及其中的战利品、画作、书籍、档案、艺术品,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一座完整且多样的丰碑,涵盖了法国艺术的各个分支,以及我祖国辉煌历史的各个时期。我决定将这些藏品托付给这个享有盛誉的团体,它给予我殊荣,让我能以双重身份加入其中。这个团体不受社会变革的影响,避开了宗派主义的影响,也躲过了过于剧烈的动荡,在政治风云变幻中保持了独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法国尚蒂伊城堡餐厅。</p> <p class="ql-block">尚蒂伊城堡图书馆:藏书丰富,拥有超过13,000件旧书和手稿,如丹麦女王英格堡的赞美诗、贝里公爵的《富足时光》等。中世纪的手抄本,文字是拉丁文,常见于宗教典籍(如祈祷书、经文抄本 ),属于西方古籍文物。</p> <p class="ql-block">法式午餐吃的是烤金雕鱼与蔬菜,甜品吃的尚蒂伊泡芙。甜品淡奶油是这个地方的特色。当时吃完也不觉得很撑,但是到晚上10:00回家都没有觉得饿。我觉得是甜品起了抗饿的作用。大家都说在法国长胖了,管他胖几斤。法餐是全世界都有名的,总是要吃的。管家带着我们就这点方便,她让我们先吃完餐再进去参观。否则一会儿来吃饭的人就会多起来。我们差不多吃完了的时候,人就越来越多。做个法餐看起来简单,出奇的慢。</p> <p class="ql-block">尚蒂伊城堡于1560年左右为蒙莫朗西公爵修建,是文艺复兴风格;大城堡毁于法国大革命,1870年重建,采用折衷主义风格,融合了凡尔赛宫、枫丹白露宫、香波堡等城堡的元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花园造景以几何对称及雕像为主,115公顷的 法师大花园,大运河纵横其中;还设有英式花园、中式花园等,有维纳斯神殿、爱神岛、瀑布、亭台楼阁及田园风格的尚蒂伊小村庄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马博物馆:2014年开馆,收藏近200件艺术品,展示马的历史和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位漂亮的女郎骑着高头大白马,用法语给马下达指令,管家姣姣给我们翻译这匹白马是荷兰 品种,今年6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去时正在进行马术表演。</p> <p class="ql-block">。后来还牵出一匹矮脚马,也6岁了。</p> <p class="ql-block">这匹马会走西班牙舞步,训马师让它趴下来睡觉,它就愉快的 趴下来</p> <p class="ql-block">那博物馆的庭院中有两个巨大的马头雕像。</p> <p class="ql-block">在环形的房间里参观与马相关的所有装饰和配饰。还 给小外孙买了一匹 可爱的玩具小马。</p> <p class="ql-block">回廊很长,这里头有各种精美的用各种金属材料制成的与马有关的各种装饰品。</p> <p class="ql-block">各式各样的马鞍令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最后参观马厩。</p> <p class="ql-block">马德莱娜教堂(La Madeleine),位于法国巴黎。它是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以科林斯柱式和宏伟外观闻名,最初为纪念拿破仑军队战功设计,后改为天主教堂。玛德莱娜教堂在巴黎的中轴线上,它正对面就是协和广场的卢克索方尖碑一</p><p class="ql-block">这座教堂令人震撼,世界上去过不少国家,这是我见过的最神圣、壮观、美丽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马德莱娜教堂(La Madeleine),位于法国巴黎。它是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以科林斯柱式和宏伟外观闻名,最初为纪念拿破仑军队战功设计,后改为天主教堂。玛德莱娜教堂在巴黎的中轴线上,它正对面就是协和广场的卢克索方尖碑</p><p class="ql-block">这座教堂令人震撼,世界上去过不少国家,这是我见过的最神圣、壮观、美丽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大门更是气势非凡。(4)进入教堂内部。每一座雕像都栩栩如生。内部的管风琴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4)进入教堂内部。每一座雕像都栩栩如生。内部的管风琴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巴黎马德莱娜教周围的科林斯圆柱有52根,这些高约20米的圆柱,让教堂外观仿若希腊神殿般庄严宏伟。</p> <p class="ql-block">一年一度的巴黎音乐节拉开了序幕。昨天晚上在巴黎 玛德莱娜教堂听了一场音乐会。当时我们只想去教堂休息一下,没想到赶上音乐节教堂被占用,门票30欧。当时还犹豫进不进去,手机所剩电量不多了,权衡再三,还是进去,因为进的早所以可以自由选择位置,20:00音乐会准时开始,不需要任何音响,空旷教堂里带有回声的音乐是那么的美妙。</p><p class="ql-block">最棒的就是这位拉小提琴的女士,她拉出来小提琴的声音如同天籁,教堂里所有人都洗耳恭听,没有一点声响,一曲完毕,就会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因为坐的位置在正中,不敢把手机举高了拍视频,影响后面的人。美女一共拉了八支曲子,反复谢幕多次,圈内朋友。有谁熟悉这个曲目叫什么名字?在朋友圈发出这条 问询后,圈内的朋友就回复曲子的名字:韦瓦第《四季》春第一乐章、快板。</p><p class="ql-block">非常非常的感谢!</p> <p class="ql-block">为了以示感谢。本美篇用的主题曲就是韦瓦第的《四季》.春。第一乐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