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内蒙古——游学感悟(八)

郏县 姚青晓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山西大同继续向北出发,走过杀虎口关隘,这里是晋蒙两省的交界处,明朝多次从这里出兵征战,改名“杀胡口”。清康熙年间,为缓和民族矛盾,促进贸易,改称“杀虎口”。这里是“走西口”的主要通道之一,山西人就是从这里北上谋生,见证了晋商“诚实守信、艰苦创业”的传奇历史。</p> <p class="ql-block">  进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站来到了和林格尔县,进入县城看到路边的指示牌、店铺的门牌同时写着汉语和蒙语两种语言,感受到的是民族之间的和谐,找到一家住宿,和店家大姐简单沟通,得知我们从河南过来,对我们非常热情,还向我们介绍周边可以去游学的地方,给我的感觉就是:当今时代,好像很多人都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形的承担起来了,把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自己的家乡、国家联系在一起,这样所产生的就是和谐与共。</p><p class="ql-block"> 我们到和林格尔县城的博物馆学习,才明白和林格尔的由来,在北魏早期的拓跋鲜卑族南迁时在这里建都,称为盛乐。在清朝时,这里只有二十户人家,蒙古语意就是和林格尔,就由此得名了。</p> <p class="ql-block">  以前对少数民族不了解,也不关注,听王老师讲最多的就是拓跋鲜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这个民族奠定了隋唐盛世!我们一路向北游学,探寻着拓跋鲜卑族是一个怎样的少数民族?为什么一个从洞里走出来的游牧部落能统一中国北方?还奠定了隋唐盛世?</p><p class="ql-block"> 鲜卑族是匈奴很小的一个部落,在东汉朝时期,匈奴被彻底打败,这个小部落就退居于大兴安岭以北的嘎仙洞休养生息,为了部落更好繁衍生息,之后从嘎仙洞南迁至草原呼伦湖,又在拓跋力微的带领下南迁至盛乐定都,在拓跋珪的带领下继续南迁至平城(大同)定都了96年,又在拓跋宏的带领下南迁至洛阳定都,最终完成南迁的伟大历程。这都得有能够承担大任的人为整个部落的生存来做这些事,这里能看到一路南迁的变大通、大改革、大容纳、大包容,到最后的民族的大融合,统一了北方,称“北魏”。</p> <p class="ql-block">  学到这里,我就问两个儿子:“为什么孝文帝拓跋宏没有统一南方?”讨论出有两大原因:一、孝文帝迁都洛阳5年后,因长期征战仅33岁积劳成疾去世,没有完成统一南方的大业。</p><p class="ql-block">二、内部争斗,后方动摇,北魏灭亡!所以由此看出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家庭,最致命的要害就是内斗,不团结,再大的国,再大的家都会瓦解走向灭亡!同样的,无论国怎么散乱,家怎么衰败,只要能够团结,凝聚力量,照样能创造辉煌!</p><p class="ql-block"> 历史说着是几句话,跨越的是几百年,这是部族20多代人的努力所完成的。我们在博物馆学习的时候,都会无形的把自己和自己家庭代入到历史当中去思考、讨论,才能找到力量,找到方向!可能这就是王老师推荐大家多到各地博物馆学习的目的吧!</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到盛乐昭君博物馆学习和亲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就是战争与和平两种,频繁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用和平的方式解决民族间的矛盾,有利于各民族的稳定,相互了解、发展和进步。历朝历代通过和亲,促进了民族间文化交流和民族的融合,也增强了国家的安定团结。</p><p class="ql-block"> 和亲从周朝时期就有,到秦朝时期的“秦晋之好”的典故也是来源于和亲,到汉朝时期,王昭君与匈奴和亲,努力维护汉匈关系,结束了长期的战争,带去了中原的文化、生产技术(如农耕、纺织),促进了边疆的经济贸易,也促进了匈奴社会的汉化。 王昭君被后人称颂为“和平的使者”,成为了民族团结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博物院,今年6月20号内蒙古博物院的新馆才正式对外开放,我们7月16号来到这里学习,走进博物院建筑之宏伟,历史涵盖量、信息量之大被震撼了,我们往返了三次到里面学习,我只能用“大”来形容,在这里,感受到了“大”不只是形容词,是各种意义上的大!我们在里面休息的时候,我把关于“大”的词想了一遍,大包容、大格局、大胸怀、大一统、大气磅礴、大国风范、大民安乐,大有作为……都这里立体的呈现!</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展示着多元文化的交融,这里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地带,历朝历代虽然有战争和冲突,最后形成多个民族长期共存,有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等形成了语言与习俗独特的文化融合。</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可以看到宗教的和谐,藏传佛教、萨满教、伊斯兰教、汉传佛教等在此和谐共存,这些都呈现着内蒙古的大包容、大胸怀。</p><p class="ql-block"> 在内蒙古博物院里学习,从亿万年前远古时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至明清朝代,各民族的融合、团结、大一统,到现代航天事业的发展,从古穿越到今,这是一种生命的灵魂之旅,对生命敬畏,对国家感恩!</p> <p class="ql-block">  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也是游学很重要的一课,只有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才能真切体会历史文化,在呼和浩特吃当地的特色小吃——早茶烧麦,这里的烧麦店铺早上很多人,人们吃着烧麦,都是羊肉馅,馅料十足,鲜香多汁,旁边放着一壶用砖茶沏泡的茶水,砖茶解腻助消化,吃着烧麦喝着茶水,这一刻才明白晋商的万里茶道在这里繁荣发展的原因,它成为了生活必需品,成为了当地饮食的特点,形成“早茶文化”,烧麦与茶文化不仅是味觉享受,更承载着历史的融合,成为草原地区的饮食文化。</p> <p class="ql-block">  来到鄂尔多斯市,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大美,开放有活力,因为地域辽阔,即使现代城市的楼房建筑、公园广场给人的感觉也是非常开阔,不拥挤,街道上轻松就能找到停车位,看到蓝蓝的天空白云飘,好像伸手就能触摸到,书本上的形容在这一刻具体化了!我们躺在辽阔的草原上,望着天空,心被大自然打开了,被滋养着,这一刻天有多大,心就有多大!</p> <p class="ql-block">  在成吉思汗陵,听到导游讲解说:“当年成吉思汗为鄂尔多斯草原美景留恋而失手掉落金鞭,并赞誉这里的自然美景,而后,成吉思汗陵辗转大漠南北,永驻鄂尔多斯,屹立在这里的草原上。</p><p class="ql-block"> 成吉思汗陵宫里面展示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一生的经历,我们在里面细致学习,成吉思汗原名孛儿只斤·铁木真,是蒙古帝国的开创者。他9岁时父亲被其他部落杀害、一家被部落抛弃,陷入贫困,颠沛流离,靠挖野菜、捕鱼为生。少年时被俘虏囚禁,后设计逃脱。18岁结婚不久,妻子被其他部落掳走,他联合义父和结拜兄弟打败敌人夺回妻子。之后自立门户,凭借超凡的军事才能、坚韧的意志和高效的组织能力,征服亚欧大陆3000多万平方公里,他被誉为“世界的征服者”。</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经过包头市,就停下来了解包头市的历史,包头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在山西游学时,就看到关于包头城的一句话“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这些商贸往来,慢慢人到这里聚集,带动了包头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也奠定了包头的城市化基础。</p><p class="ql-block"> 这一路我们基本沿着走西口、万里茶道的路线游学,体会当时人们为了生活被迫走出的这条路,之后带动了一系列的进步和发展,而当今时代,我们也会被各种问题所困,所以也要主动迈出这一步,走一条出路!</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些天走在内蒙古广袤的大地上,播放着《我的大草原》《天边》《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感受着这片辽阔的天地,听着这些深邃奔放的音质,每一句话都触动心弦,沉醉在这草原、蓝天相接的地方,这是一种天地的能量补充,是一种心灵的洗涤!</p><p class="ql-block"> 游学之旅继续进行,我们母子三人之所以能走这么久,这么远,离不开周围朋友们的鼓励、帮助,这都化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同时,这一路的游学,我为孩子壮胆,俩儿子也是我行程的底气,就这样相互支撑着前行,每一段路程,每一次停留,都成了我们心中宝贵的记忆,激励着我们继续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坚韧的步伐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