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凯湖畔,中俄界湖的辽阔与沉思

荣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5年7月,我站在兴凯湖的观景台上,迎面而来的是开阔水域的清新气息。眼前的兴凯湖,面积达4380平方公里,是中俄边界上的明珠。根据《北京条约》,兴凯湖被划分为两国共有,中国拥有北侧的小兴凯湖全境和大兴凯湖的一部分,而俄罗斯则占据大兴凯湖的大部分。这片水域的归属,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平衡。</span></p> <p class="ql-block">兴凯湖:中俄界湖,总面积4380平方公里,北属中国,南属俄罗斯。兴凯湖是中俄边界上的湖泊,根据历史条约,特别是《北京条约》等,兴凯湖被划分,中国拥有的是南部的小兴凯湖全部和大兴凯湖的一部分,而俄罗斯拥有大部分。具体比例上,通常说法是中国约占1/3,俄罗斯约占2/3。</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现在位于黑龙江的兴凯湖,单看地图会让人觉得很别扭!!!咱们实际拥有的水域还不到三分之一,剩下的都属于俄罗斯。这得追溯到1860年,当时沙俄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而这个条约其实是1858年《瑷珲条约》的延续。在《瑷珲条约》里,黑龙江以北的土地被割让,但乌苏里江以东还是由两国共管;到了1860年,英法联军打到北京,沙俄趁机以“调停”为名,直接把乌苏里江以东的土地也纳入了自己的版图。</p><p class="ql-block"> 条约签了,就得划定具体边界。黑龙江、乌苏里江的划线虽然没标示江中确切位置,但按国际通例,以主航道中心线划分即可。可到了兴凯湖至图们江段,问题就复杂了。1861年5月18日,清朝官员和沙俄代表在兴凯湖附近开启了为期十天的谈判(即“兴凯湖会议”)。</p><p class="ql-block"> 谈判开始前几天,沙俄代表就带着人在图尔河口扎营——这个图尔河口是关键,后面要重点说。他们不仅在湖岸架起一尊大炮,还配备了三十多杆火枪,随行的还有沙俄军队。清朝谈判代表程奇多次提出抗议,却根本没用。沙俄这么精明,显然不是无缘无故架大炮的,这正是如今兴凯湖边界形成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按照《北京条约》规定,两国边境线应从沙俄一侧的松阿差河河源跨过兴凯湖,延伸至白伦河口——南部归沙俄,北部归清朝。可就这“白伦河口”成了争议点:清朝代表查遍地图,只找到“白字河”,压根没有“白伦河”;但沙俄代表一口咬定,他们架炮的图尔河口就是“白伦河口”。</p><p class="ql-block"> 面对这种强词夺理,清朝官员难道没争过吗?争了,但没用。毕竟谈判桌上的底气,往往和双方的实力挂钩。就这样,兴凯湖的边界被强行划定,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湖边的多个观景台,我驻足远眺,湖面如镜,远处的水天交界线清晰而辽远。地图上清晰标注着“兴凯湖”以及中俄两国入湖河流的分布,这些信息仿佛在诉说着湖的国际身份。我一边看着地图,一边遥想当年“兴凯湖会议”的谈判场景,那是一段夹杂着无奈与现实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湖边的栈道、水上小屋、停泊的游船,构成了湖畔的另一幅画面。我走过木质平台,看着水面上随风轻摇的船只,仿佛置身于一幅静谧的自然画卷。湖水清澈,小岛星罗棋布,远处的山脉轮廓隐约可见,整个湖景宁静而开阔。</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湖边的阳台上,我也像其他游客一样,拿起手机记录这片辽阔。阳光洒在栏杆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湖面波光粼粼,沙滩上散落着遮阳伞和躺椅,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美好。</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兴凯湖不仅是一处自然风光胜地,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站在湖边,我感受到的不只是风景的壮美,还有历史的回响。这是一次与自然和历史对话的旅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