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一建军节就要到了,我翻阅老相册,看到几张父亲年轻当兵时的照片,有种莫名的感动,想写一点文字怀念已经离开我们10年亲爱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出生于1935年,小时候家境贫寒,读完高小就辍学了,给有钱人家放鸭子。50年代初期,在乡里担任过民兵队长,武装部长跟他说:你去当兵吧。他1955年元月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一张70年前的老照片。1955军队开始实行军衔制,苏式船型帽看上去挺“洋气”。父亲身材伟岸,相貌英俊,戴着船型帽很神气。</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所在的部队驻防在上海金山,他58年当司务长,授上士衔。在一次国防坑道施工中,不小心被洋镐砸中头部受伤,送医院抢救,捡回一条命。</p> <p class="ql-block"><i>转业前与战友分别留念</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9年春,父亲从南京军区转业到玉门石油部运输公司,进入汽校培训一年后成为石油行业汽车驾驶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车门上印着标识:石油部运输公司第一运输处五车队1176号车。父亲经常开车往返新疆鄯善油田、玉门油田之间运送石油物资和原油。由于路途遥远,汽车本身也要消耗汽油,出行需要有油罐车保障,运输成本很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五十年代末,石油部运输公司特车队,专门为油田运送各类管材,我小时候看照片以为爸爸是开“炮车”的。</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9年9月26日,松辽盆地“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发现大庆油田。1960年2月22日中央批示从沈阳军区、南京军区、济南军区动员三万转业官兵给石油部,奔赴东北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石油部所属各油田、科研院所调精兵强将2万人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父亲是1960年第一批参加大庆会战的人员,母亲1961年到大庆参加工作,他们被后人们称为“老会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六十年代中后期,运输东站的基层干部身穿棉工衣(杠杠服),在大庆革命委员会(二号院)门前合影留念。</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七十年代,红岗车队干部合影留念。他们虽然脱下了军装,眼神中仍然透着一股刚毅和信仰。</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1964年担任运输指挥部九车队指导员。文革中被打成“保皇派”受批斗,74年后担任勘探指挥部运输大队大队长、教导员(党委书记)。75年他已经是大队长了,一天下午他去指挥部开生产会领到任务,钻井队急需连夜转运压风机,爸爸回到车队临近下班,他在车场截下一辆回场卡车,让司机回家休息,他自己驾车去井队送压风机。吊装过程中压风机支架倒落砸向驾驶室,他头部受伤当场昏迷过去,现场钻井工人急忙把他送往油田总院抢救,再次捡回一条性命。指挥部领导来医院看望他,说你是大队长可以安排其他司机上去,以后不许再动车了。这就是当年的干部,把方便让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向为油田做出奉献的转业军人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