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寺

常青

<p class="ql-block">白云寺位于商丘市民权县白云寺镇白云寺村,始建于贞观年间(627年—649年),为四大中国名寺之一,与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齐名。是清朝顺治皇帝出家之地。原名白云庵,每逢夏秋季节白云缭绕笼罩寺院,景色奇异,故名白云寺。整体建筑古朴典雅,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白云寺占地百余亩,坐北朝南,寺门雄伟,上书“白云禅寺”四个大字。中轴线上依次是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均系清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的屋脊,朝阳的一面是滚龙脊,朝阴的一面是舞凤脊,这是区别其它寺院的主要特点,是皇家寺院的显著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后面有一经幢,又名多宝塔,高4米,九级六棱,青石雕刻,塔身上刻有众僧拜佛图,六僧鼓乐诵经图,《提婆呵》经文,一佛图及日、月、鹤、莲花等。刻工精细,古朴大方。</p> <p class="ql-block">千佛阁</p> <p class="ql-block">康熙二下白云寺寻父的传说至今在商丘一带流传。康熙为了寻找隐名出家的父亲顺治南游白云寺,为白云寺1200名僧人打斋供众,遇到一位自称“八乂”的烧锅僧人。康熙回京后与母后说起,聪明过人的母后将“八乂”二字合成一个“父”字,康熙恍然大悟,火速二次下白云寺,老僧已不知去向。康熙只得御书“當、堂、常、赏”四个大字,意思是将“田、土、巾(布)、贝(钱)”赏赐僧众,后人简称御赐碑。这块石碑是白云禅寺的镇寺之宝。</p> <p class="ql-block">在御赐碑的东侧原有一施粥舍饭的大铁锅,后弃之不用,锅内淤满土,却从中长出一棵槐树,槐树根透过锅底裂缝扎植于土内,枝叶茂盛,挺拔竞秀,树根与铁锅交织在一起,得名“铁锅槐”,成为白云寺一大奇观。</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编辑:常青</p><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于2025年7月2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