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1/22日晚入住敦煌祁源酒店。</p><p class="ql-block">22日早上我们8点整出发</p><p class="ql-block">天气 17到33度</p><p class="ql-block">景点:鸣沙山 敦煌莫高窟</p> <p class="ql-block">敦煌市夜市</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坐落于甘肃敦煌城南,因沙粒流动时发出嗡嗡声响而得名。山体由细腻的石英砂堆积而成,连绵起伏如金色波浪,在阳光下闪耀着温暖光泽。这里沙质纯净,游人登顶滑落时,沙粒摩擦会奏响独特的“沙鸣”。山脚下月牙泉碧水弯弯,与黄沙相映成趣,构成“沙水共生”的奇观,是敦煌大漠风情的标志性景观。</p><p class="ql-block"> 鸣沙山最传奇的是月牙泉。风沙每天随着大风漫天飞舞,每天都在变换着沙丘的形态。但恒古不变的是月牙泉的那一湾月牙型碧绿的清泉。沙粒相似着了魔般的从不会落进水里,更不会去改变月牙的形态。</p><p class="ql-block"> 我们赤足踩进鸣沙山的正午,细沙从趾缝间流走,带着阳光的温度。一步步向沙丘顶端攀爬,沙粒簌簌滑落,像谁在耳边轻语。登顶时烈风阵阵,金色沙浪在眼前铺向天际,每一道起伏都藏着风的轨迹。欲览月牙湖全貌,定要攀登上山顶。可惜小东走到一半就下山了。没能俯瞰月牙湖的风姿,更没能领略到沙浪的绵绵细语。</p><p class="ql-block"> 下山时挺着肚子顺势而下,沙粒瞬间裹住身体,发出嗡嗡的鸣响,仿佛大地的呼吸。夕阳将沙丘染成蜜糖色,山脚下月牙泉如翡翠嵌在沙中,驼队的剪影缓缓移动,铃铛声在旷野里荡开。风停时,沙粒归于寂静,只剩心跳与暮色一同沉落。</p> <p class="ql-block">到了山顶看月牙泉可美滋滋的哦😲😲</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坐落于甘肃敦煌东南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它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历经十六国至元等朝代营建,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p><p class="ql-block"> 洞窟中,飞天飘带灵动,佛像庄严慈悲,壁画不仅描绘佛经故事,更记录了古代社会生活、服饰建筑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痕迹。藏经洞的发现(1900年)更让其成为研究中古时期历史文化的宝库。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以千年不辍的艺术传承,诉说着丝绸之路上的信仰与文明。</p> <p class="ql-block">佛光普照</p> <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八个窟</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是29号窟。</p><p class="ql-block">此窟开凿于北魏时期,是早期洞窟中兼具艺术价值与时代特征的代表。洞窟形制为中心塔柱式,主室壁画以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为核心,线条劲健流畅,人物造型带着北魏典型的“秀骨清像”风格,衣袂飘举如行云流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四面雕刻佛像,佛像面容沉静,神态庄严,体现了早期佛教艺术的肃穆感。壁画色彩虽历经千年,仍能窥见朱砂、石绿等矿物颜料的鲜艳痕迹,细节中暗藏着北魏时期中外文化交融的印记,为研究早期佛教艺术演变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第二个洞窟是23号</p><p class="ql-block">此窟建于盛唐时期,是敦煌盛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洞窟之一,位于崖面下层 。</p><p class="ql-block"> 该洞窟为标准的覆斗形窟顶,正面开一佛龛,窟顶为团花藻井。西壁敞口龛内绘画和塑像相结合,表现佛及其眷属,但经清代重修,失去了唐代的原貌。</p><p class="ql-block"> 洞窟的东、南、北壁及窟顶的南披均绘制法华经变,因此被称为“法华洞”。其中,北壁的《药草喻品》描绘了乌云密布、细雨霏霏中,农夫挥鞭策牛耕作,田头农妇关切注视着捧碗吃饭的父子的场景,充满农家生活气息,体现了佛法如甘露普润万物的主旨。南壁正中的《见宝塔品》则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释迦牟尼说法时地下涌出七宝塔的神话故事,画面宏伟,给人满壁风动之感。此外,窟顶东披绘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西披绘弥勒经变,北披绘一佛五十菩萨图。</p><p class="ql-block"> 第23窟的壁画不仅展现了高超的绘画技艺,还通过丰富的画面内容,将抽象的佛理与世俗生活相结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是323窟</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323窟开凿于初唐时期,以丰富的佛教史迹画和中外文化交流题材闻名,是研究唐代宗教艺术与丝路文明的重要洞窟。洞窟形制为覆斗顶方形窟,壁画内容兼具宗教叙事与历史记录价值。</p><p class="ql-block"> 主室壁画中,《张骞出使西域图》《佛图澄故事》等史迹画尤为珍贵,生动再现了佛教东传与中外交流的历史场景,线条细腻流畅,人物神态鲜活。壁画色彩以土红、石绿、赭石为主,虽经千年岁月,仍保留着明快厚重的质感。此外,窟内佛像造型丰满圆润,体现了初唐佛教艺术雍容大气的风格,整体展现了唐代文化开放包容的时代特征。</p><p class="ql-block">4.第四是328窟</p><p class="ql-block"> 第328窟是开凿于初唐时期的代表洞窟,窟形平面为正方形,窟顶是覆斗形,西壁敞口龛内的群像均为唐代原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该书中记载了“以晋惠之末至于洛阳,诸道人悉为作礼,域胡跪,晏然不动声色”,其中提到的“胡跪”是古代僧人跪坐致敬的礼节,第328窟中就存有经典的胡跪菩萨造像,可借此说明窟中菩萨造像姿势的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五个是332窟</p><p class="ql-block"> 该窟开凿于初唐时期,后经晚唐、宋等朝代重修,是反映唐代佛教艺术与历史背景的重要洞窟。洞窟形制为覆斗顶方形窟,西壁设佛龛,窟内保存了较多原作塑像与壁画,具有显著的时代风格特征。</p><p class="ql-block"> 主室壁画题材丰富,包括经变画、佛传故事及供养人画像等,线条舒展圆润,色彩沉稳典雅,体现了初唐艺术从清新向雍容过渡的特点。尤为珍贵的是,窟内保存有武周圣历元年(698年)李怀让《莫高窟记》碑刻,碑文详细记载了莫高窟的开凿历史与历代营建情况,是研究莫高窟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史料。龛内佛像造型丰满庄重,衣纹流畅自然,展现了唐代佛教造像“以形写神”的艺术追求。</p><p class="ql-block">第六个是16/17窟</p><p class="ql-block"> 第16窟与第17窟紧密相连,在敦煌艺术与历史中占据着极为特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16窟:开凿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年间,窟主为晚唐河西都僧统洪辩,他俗姓吴,所以此窟旧称“吴僧统窟”或“吴和尚窟”。洞窟规模较大,采用覆斗形顶设计,中心设有马蹄形佛坛,佛坛后有通顶背屏 。坛上现存的一佛、二弟子、两协侍菩萨、四供养菩萨共九身塑像,是清代对宋代塑像的改修。四壁壁画呈现重层,表层为北宋(或西夏)绘制的绿底千佛,色彩较为单调;底层的晚唐壁画则色彩如新,线条清晰。窟顶是北宋浮塑贴金的四龙团凤藻井,团龙在绿色水池般的背景中浮游,全身以淡黄色为底,用金色线细致描绘;凤鸟卷曲呈圆形,双翅展开,尾羽卷曲且翅纹显著,周围环绕着团花,团花由卷瓣莲组成,石青、石绿等色彩相间交错晕染,四披为贴金棋格团花图案,精美华丽。窟前依崖建有三层木构窟檐,俗称“三层楼”,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道士王圆箓主持修建。</p><p class="ql-block">- 第17窟:举世闻名的藏经洞,就位于第16窟甬道北壁,建于晚唐大中、咸通年间 ,最初是洪辩法师的影堂。洞窟平面近方形,覆斗形窟顶,面积较小 。北壁地面有长方形禅床,上面端坐着洪辩高僧像,塑像极具写实风格,身着通肩袈裟、结跏趺坐,颅顶丰隆、面部饱满,从眉棱、眼角、嘴角的细微之处,尽显中年高僧的庄重自信。高僧背后壁上绘有两棵菩提树,树枝悬挂净水瓶和布袋。东侧菩提树下绘持对凤扇的比丘尼,西侧菩提树下绘执杖、持巾近事女,她们曾是洪辩法师生前侍者。11世纪初,因战乱等未知原因,大量跨越公元4世纪至11世纪的佛经、佛画、法器和其他宗教、社会文书等五万多件文物被秘藏于此,砌墙封门并在表层饰以壁画,直至1900年,被道士王圆箓清理莫高窟积沙时偶然发现 。这些出土文献内容丰富,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还有多种中亚和少数民族文字,为研究中古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也让“敦煌学”成为一门国际性显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七个是61窟。</p><p class="ql-block"> 此窟开凿于五代,元代重修,是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于十纪中期所建的功德窟,在敦煌文献中又被称为“文殊堂” 。</p><p class="ql-block"> 此窟为覆斗顶殿堂式洞窟,中央设双层佛坛并保留通顶背屏,属五代至宋的典型窟形。主室窟顶绘有巨大的华盖式藻井,中心为五莲团龙鹦鹉,井心四周为联珠纹、回纹、团花、双凤双麒麟纹饰,最外圈为缨络垂幔,线条优美,设色清新。窟顶四角各有一圆拱形凹壁,内分绘四大天王。</p><p class="ql-block"> 第61窟的核心艺术作品是西壁通壁绘制的大幅《五台山图》,是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迹画。全图采用鸟瞰式透视法,详细描绘了从山西太原途经五台山到河北镇州方圆250公里的地理形势、山川景色以及风土人情,图中的大小城廓、寺院、塔、草庵等建筑共一百多处,榜题195条。</p><p class="ql-block"> 此外,南壁、北壁和东壁上部总共绘有11铺大乘经变,下部绘佛传故事画和供养人形象。东壁门南和门北的女供养人像,体现了曹氏家族与甘州回鹘、于阗国的友好往来以及联姻政策。甬道南、北壁现存有元代所绘炽盛光佛、诸星图、十二天宫以及助缘僧、尼等形象,并有西夏文和汉文对照的供养人题记。</p><p class="ql-block">第八个是96窟</p><p class="ql-block"> 该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洞窟之一,因其内高耸的弥勒佛像而闻名,俗称“大佛殿”。该窟开凿于武则天证圣元年,由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等主持修建,是初唐时期为彰显佛教信仰与皇家气象而建的大型洞窟。</p><p class="ql-block"> 洞窟形制为方形平顶大佛窟,窟内核心是一尊高35.5米的弥勒佛坐像,为石胎泥塑彩绘,是莫高窟现存最大的佛像,亦有“北大像”之称。佛像面容饱满慈祥,身披通肩袈裟,衣纹线条流畅庄重,体现了初唐造像雍容大气的风格。窟外依崖建有九层木构窟檐,气势恢宏,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景观,虽历经后代多次重修,仍保留着古朴雄伟的风貌。</p><p class="ql-block"> 第96窟不仅是莫高窟规模最大的洞窟之一,更见证了唐代佛教艺术的兴盛与皇家对佛教的推崇,其巨型佛像与九层窟檐成为敦煌文化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23日早上6点整出发。</p><p class="ql-block">中途路经无人区,中餐自备。</p><p class="ql-block">目的地:水上雅丹/大柴旦</p><p class="ql-block">天气:水上雅丹第七个是61窟。</p><p class="ql-block"> 此窟开凿于五代,元代重修,是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于十纪中期所建的功德窟,在敦煌文献中又被称为“文殊堂” 。</p><p class="ql-block"> 此窟为覆斗顶殿堂式洞窟,中央设双层佛坛并保留通顶背屏,属五代至宋的典型窟形。主室窟顶绘有巨大的华盖式藻井,中心为五莲团龙鹦鹉,井心四周为联珠纹、回纹、团花、双凤双麒麟纹饰,最外圈为缨络垂幔,线条优美,设色清新。窟顶四角各有一圆拱形凹壁,内分绘四大天王。</p><p class="ql-block"> 第61窟的核心艺术作品是西壁通壁绘制的大幅《五台山图》,是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迹画。全图采用鸟瞰式透视法,详细描绘了从山西太原途经五台山到河北镇州方圆250公里的地理形势、山川景色以及风土人情,图中的大小城廓、寺院、塔、草庵等建筑共一百多处,榜题195条。</p><p class="ql-block"> 此外,南壁、北壁和东壁上部总共绘有11铺大乘经变,下部绘佛传故事画和供养人形象。东壁门南和门北的女供养人像,体现了曹氏家族与甘州回鹘、于阗国的友好往来以及联姻政策。甬道南、北壁现存有元代所绘炽盛光佛、诸星图、十二天宫以及助缘僧、尼等形象,并有西夏文和汉文对照的供养人题记。</p><p class="ql-block">第八个是96窟</p><p class="ql-block"> 该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洞窟之一,因其内高耸的弥勒佛像而闻名,俗称“大佛殿”。该窟开凿于武则天证圣元年,由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等主持修建,是初唐时期为彰显佛教信仰与皇家气象而建的大型洞窟。</p><p class="ql-block"> 洞窟形制为方形平顶大佛窟,窟内核心是一尊高35.5米的弥勒佛坐像,为石胎泥塑彩绘,是莫高窟现存最大的佛像,亦有“北大像”之称。佛像面容饱满慈祥,身披通肩袈裟,衣纹线条流畅庄重,体现了初唐造像雍容大气的风格。窟外依崖建有九层木构窟檐,气势恢宏,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景观,虽历经后代多次重修,仍保留着古朴雄伟的风貌。</p><p class="ql-block"> 第96窟不仅是莫高窟规模最大的洞窟之一,更见证了唐代佛教艺术的兴盛与皇家对佛教的推崇,其巨型佛像与九层窟檐成为敦煌文化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3日早上6点整出发。</p><p class="ql-block">中途路经无人区,中餐自备。</p><p class="ql-block">目的地:水上雅丹/大柴旦</p><p class="ql-block">天气:水上雅丹12到25度</p><p class="ql-block"> 大柴旦8到21度到25度</p><p class="ql-block">晚上下榻大柴旦馨锦酒店</p> <p class="ql-block">早上从敦煌出发时的日出🌅</p> <p class="ql-block">旅途中随处可见雅丹地貌</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点同样是乘坐环保车。</p><p class="ql-block">第一站是望海台,</p><p class="ql-block">第二站蓬莱仙岛</p><p class="ql-block">第三站西海舰队</p><p class="ql-block">第四站黄金沙滩</p> <p class="ql-block"> 乌素特水上雅丹地质公园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的西北部,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为壮观的雅丹群落之一 。</p><p class="ql-block"> 千万年前,柴达木盆地曾是一片古湖,后经地壳抬升、气候干旱,湖水退缩,湖底沉积层暴露,在长期风力侵蚀下,形成雅丹地貌。2007年,发源于昆仑山的那棱格勒河因山洪暴发河水改道,淹没了部分雅丹区域,从而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上雅丹景观。</p><p class="ql-block"> 雅丹地貌群区域内土丘最高可达50米,形态丰富多姿,有的像神秘的古城堡,有的像出海的军舰,有的像憨态可掬的动物,在湖水的映衬下,构成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面 。 </p><p class="ql-block"> 其间的湖水清澈中带着蓝绿色,与金黄色的雅丹地貌形成鲜明对比。因含有不同的藻类和微生物,在不同季节和光照条件下,湖水会呈现出红色、绿色等不同颜色,宛如大自然打翻的调色盘。</p><p class="ql-block"> 一到春秋季节,成群的水鸟和野鸭在此栖息、嬉戏,或翱翔在湛蓝的天空中,或戏水在微光波映的湖水里,为这片荒凉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也因此被游客称作“百鸟千岛湖” 。</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里已成为青甘大环线上的热门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这一神奇的自然景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