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就在大沙河南畔殷家巷

森林

<p class="ql-block">我的故乡是在商河县,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县,商河两字在隋朝年间曾被写作“滳河”。县名由来,因一条滳水流经,而河、县同名,有史可稽。</p><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是在殷巷镇,位于县城北九公里处,依河而兴。历史沿革,民国1934年,全县共划9区,属第八区。1958年3月成立殷巷乡,同年9月改为殷巷公社,1984年4月撤销公社设立殷巷镇。事过境迁,2005年11月以大沙河为界的赵魁元乡并入殷巷镇,平分秋色。</p><p class="ql-block">我的家是在殷家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姓氏融合村,久负盛名。现在的殷巷村仍然是殷巷镇人口最多的村,人口1500多人,姓氏达15种姓之多,余韵未尽。 </p><p class="ql-block">据《商河县志》记载,明朝初期,在山东黄河众多支流河洪水退海北部一带,社会景象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span>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政府为了开垦荒田,</span>大批平民沿黄河流域被到处迁移,择水而生。</p><p class="ql-block">据孫氏族谱记载,孫氏祖老孫玉是在明末清初年间随荒民从河南迁移到商河来的,见大沙河是一块风水宝地,便安营扎寨,依河而居。</p> <p class="ql-block">笔者也查阅了其它姓氏家族史源,如赵氏、张氏、王氏、田氏等家族,迁栖到殷家巷的时间较晚,大概是在明朝永乐年间、清朝康熙年间。</p><p class="ql-block">据村里老人们讲叙,在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前,也没有姓殷的后代留下,但是殷氏祖坟留有墓迹,位于大沙河南岸地带,有迹可循。</p><p class="ql-block">据传说,殷氏家族在民国战乱时期,曾遭到土匪帮抢劫家院,最后又遭到火烧殷家宅。因为殷氏家族在此地出名,树大招风惹眼红,因此家眷不得不背井离乡,留在殷家巷的人口不多,仅剩几户人家。</p><p class="ql-block">据我祖父孫瑞和父亲说过,曾祖父孫登峰曾在殷祖家院居住过,在殷祖青砖大院做过佃农。据说章丘的外来客商,在殷家巷也建了许多清式青砖大瓦房,做起了当铺买卖。曾祖父孫登峰,就在此家当铺做管家多年。</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章丘当铺的商人都搬离了殷家巷,曾祖父便买些了这些青砖大瓦房院。从此,殷家巷的青砖大院,便属于孫氏家族拥有。</p> <p class="ql-block">童年时,我听父亲说我的家在殷家巷曾搬迁过两次家,形势所迫。第一次是在一九五三年春天,从老孫家青砖大院搬到村南头居住,迫于无奈。第二次是在一九五八年秋天,又从村南头搬到村北头居住,一波三折。</p><p class="ql-block">我曾住过草房子,我家住的房子是买的别人家住了多年,后又转卖的两间土坯房,院子面积不足五十平米;矮矮的房子后长着一棵大槐树,树龄约有五六十多年。乡愁脉脉,大槐树赠予我的,一树花开一树愁,半轮明月半轮秋,氤氲缱绻。</p><p class="ql-block">往事旧曾谙,记得爱听忆苦思甜往事的我,有一段奶奶和母亲的对话,令我无泪却轻弹。</p><p class="ql-block">“儿媳啊,孙子上初中读书啦,再住那草房子就让人痴笑了。我翻来覆去考虑过,你一家人搬到我居住的胡同北院,你弟媳妇一家人搬到较远的东小街去,我一个人住那草房子,不拖累你们两家人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曾住过草房子。多少年的乡愁不堪回首,乡愁是一杯苦酒;多少次的叩问只能回味,乡愁是一生沧桑;多少回的雨雪天气,我家的草房子竟然成了赶殷家巷大集人的避难所,乡愁是一种真情。</span></p> <p class="ql-block">我曾住过草房子。尽管殷家巷北槐树街上的草房子早已无了踪影,但是乡愁仍然留在那条街上的杂草丛生处,令人还眷恋着那条街上的好邻居,和睦相处十多年。</p><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中,1978年是一个时来运转之年,那年秋天幸运的我开始在商河五中念初中,时逢恢复高考第二年。同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又是一个苦尽甘来之年。1979年又是农村开始实行分田到户责任制之年,党的政策调动了老百姓的种田积极性,那一年我家也有了收入,也解决了温饱问题。</p><p class="ql-block">这个胡同里的砖墙院,是父亲在1979年秋天开始筹建的,先垒了三间土坯北屋,东西九米长,比草房子坚固。在1986年春,又盖了三间红砖瓦东屋,东西三米宽,比土坯房结实。</p><p class="ql-block">我是在1986年师范毕业冬天结婚成家的,那时农村娶媳妇下柬钱三百元就够。女方父母要求条件不高,不图钱财,土坯房不嫌,没有攀比心。</p><p class="ql-block">往事只能回味,我记得1986年参加工作时,每月工资是六十二块五,发了五年,日有所思。从1991年到1996年,工资由一百多元涨到三佰多块,又经历了五年艰苦朴素的日子,夜有所梦。</p><p class="ql-block">岁月如歌,天边的白云下,那可是我在1964年出生的村庄,位于故道大沙河南畔,在我的梦里流淌着童年的欢乐,此心安处是吾乡。</p><p class="ql-block">岁月如烟,青缭的炊烟下,那可是我在1997年包工盖的五间红砖瓦房,位于殷巷北首省道248线西侧,在我的心间刻着大沙河的名字,家是最温暖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我曾住过草房子,依稀吹得岁月白了头的我,多么想再回到小时候,天天拉着母亲的双手学走步,走一步,再走一步。多么想再回到读书时代,天天坐在老师的身旁朗读课文,读一篇,再读一篇。</p><p class="ql-block">我曾住过土坯房,岁月无情不饶人的我,多么想再能买到一张小小的邮票,年年把我的乡愁寄给天堂的爷爷,岁岁把我的思念寄给天堂的奶奶,天天把我的感恩寄给天堂的母亲。</p><p class="ql-block">我现在住红砖瓦房,已扎根乡村教育三十九年的我,多么想再能买到一张返航的船票,再干一辈子教书匠,不忘初心。从头再来,再重复昨天发生的故事,留下一片真情,不忘乡愁。</p><p class="ql-block">时间煮雨,在乙巳年“七月大暑阴雨绵,五更残梦夜不寐”之日,笔者拙笔浅写我的黄河故事《我的家就在大沙河南畔殷家巷》美文,写作之意,月是故乡明,河是家乡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p><p class="ql-block">不言而喻,我的故乡我的河我的家,是我走不出的明月,一丝一缕牵动我的情愫。在六秩人眼里的大沙河,五十年前的印象是遮天蔽日,黄沙茫茫风打边,蒹葭低头丘连绵。月儿空照今朝酒,醉影独吟旧日愁。五十年后的景致是枕河入梦,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黄河远上白云间,春来河水绿如蓝。</p><p class="ql-block">商河好,风景沙河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谁人不看来?</p><p class="ql-block">美篇编辑:图文\原创</p><p class="ql-block">美篇音乐:你是我走不出的明月</p><p class="ql-block">森林写稿于2025年7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