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深化新时代教研改革,提升教师教研能力与专业水平,7月16日至18日,丰城市小学书法研训团队成员肖佳琦、曾琰两位老师在市教师进修学校的组织下,赴南昌参加暑期教研能力提升研修。</p> ONE <p class="ql-block"> 7月17日上午,教育部“国培”示范项目指导专家、江苏省化学特级教师缪徐作《学校教育科研的管理方法及引领策略》专题讲座,为学校教科研工作提供系统性指导。</p> <p class="ql-block"> 缪徐专家强调,学校教科室需锚定"研究引领、服务教学"的核心坐标,将其作为驱动教研变革的北斗。这一双重定位要求教科室既要成为教育前沿理论的"瞭望塔",以学术眼光洞察教学真问题;又要化身教学实践的"补给站",为课堂转型提供精准支持。为实现此目标,必须系统性优化三大支柱:课题管理流程需如精密齿轮般环环相扣,从立项到结题构建清晰路径;激励机制应似春风化雨,通过多元评价激发教师研究内驱力;资源保障则要筑牢根基,确保人力、物力、技术形成合力。唯有如此,方能推动教研生态从"事务型泥沼"向"研究型高地"跃迁,引导教师从被动执行者蜕变为主动探索者。</p> <p class="ql-block"> 面对新课标落地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时代命题,缪徐老师主张以"行动研究"为破题利刃。学校应聚焦三类核心行动:一是深耕课堂革命,通过"问题发现-课例打磨-数据验证"的闭环研究,破解新课标实施瓶颈;二是锻造骨干梯队,以项目孵化培育学科领军人物,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共进生态;三是浇灌特色项目,结合校情开发校本化研究载体(如跨学科主题课程、素养评价工具),避免同质化教研。在此过程中,尤需警惕"假大空"陷阱——通过建立"过程性证据链"(如课堂观察日志、学生成长档案、研究成果转化台账),确保每项研究扎根教学现场,让教研成果可触摸、可量化、可转化。</p> <p class="ql-block"> 教研科室的专业高度奠基于常规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在基础运维层面,需以工匠精神雕琢计划总结的系统性、论文竞赛的学术性、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档案资料的溯源性,使应急响应与长效建设相得益彰。在课题研究层面,科研引领者尤需淬炼三项核心能力:一是文字修炼,通过微信圈教育随笔锤炼思维锐度,借助"读赏创"(专业阅读-案例赏析-创新设计)三阶训练提升表达凝练度;二是申报设计,要求问题切口如手术刀般精准(如"初中物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时困境"),题名直指研究内核(例:《五育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校本化实施的行动研究》),核心概念界定兼顾经典理论与校本创新;三是过程把控,在内容设计中明晰"目标-路径-创新点"逻辑链,成果预设需涵盖理论模型、实践工具、精品课例等多元形态,使课题真正成为破解教学难题的引擎。</p> TWO <p class="ql-block"> 七月流火,研思正浓。7月17日下午,一场聚焦教育变革前沿的思想盛宴在研修现场展开。作为教育部“国培计划”远程研修课程专家团队的核心成员,同时也深耕教学管理一线的实践者——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副校长、知名教育专家徐邦桃,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题为 《双新视域下:教研组建设的“引擎”升级与校本教研的“活水”开源》的深度专题讲座。</p> <p class="ql-block"> 徐校长的讲座,犹如一幅精心绘制的教育变革导航图。他开宗明义,将学科教研组喻为学校教学质量腾飞的“核心引擎”。他指出,这具引擎的效能,直接决定着学校在“双新”(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浪潮中的航行速度与稳健程度。然而,徐校长也毫不避讳地剖析了当下教研组存在的“隐疾”:活动常流于“签到拍照”的形式化窠臼;研究内容零敲碎打,缺乏系统性与深度,“碎片化”问题突出;团队成员间协作不足,未能形成合力攻坚的“向心力”,整体凝聚力亟待加强。</p> <p class="ql-block"> 面对挑战,徐邦桃副校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教研组建设的“破局之道”与“立身之本”。他强调,教研组的重塑,必须以“专业引领铸魂,团队共进筑基”为根本目标。这不仅仅是口号,更需要实实在在的举措:</p><p class="ql-block">深耕“常规田”:对集体备课、课例研讨等传统活动进行“精装修”,注入新内涵。集体备课要超越简单的分工,强调深度对话与智慧碰撞,形成高质量的共案与个性化设计的结合;课例研讨则需聚焦真问题,从“观教”走向“察学”,运用课堂观察技术,让研讨有据可依、有法可循。</p><p class="ql-block">开辟“新路径”:大力倡导并实践“主题式”深度教研与“项目化”攻关教研。围绕新课标落地中的核心难点(如大单元教学、学科实践、素养评价等)确立持续性研究主题,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以具体的教学改进项目(如“基于真实情境的作业设计研究”、“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校本化实施”)为载体,整合资源,驱动教研组形成研究共同体。</p> <p class="ql-block"> 针对校本教研如何焕发新生机这一关键命题,徐校长提出了极具操作性的创新路径,强调必须立足校情,走特色化、实效化之路:</p><p class="ql-block">模式创新: 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研新范式—— 以“问题驱动”为导向,从日常教学的痛点、堵点中提炼真问题; 以“课例支撑”为抓手,通过精心设计的典型课例作为研究载体和验证平台; 以“数据赋能”为支撑,利用课堂观察数据、学业评价数据、学生反馈数据等进行精准诊断和效果评估,让教研从经验走向实证。</p><p class="ql-block">时空拓展:积极拥抱信息技术,打破教研的物理与时间壁垒。利用线上平台开展异步研讨、资源共享、微讲座学习;探索线上线下融合(OMO)教研模式,实现跨时空的深度互动。同时,大力鼓励跨学科协作教研,打破学科壁垒,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融合发展,探索学科间知识、方法、思维的融合点,共同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培养教师的跨界视野与协作能力。</p> <p class="ql-block"> 徐邦桃副校长的讲座,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引,又有源于一线、可复制可推广的“苏州经验”与“高新实践”。他不仅清晰勾勒了“双新”背景下教研组转型升级的清晰蓝图,更提供了抵达蓝图的“施工图”与“工具箱”。</p> THREE <p class="ql-block"> 7月18日上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苏州市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杨勇诚作《"双减"背景下学科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保证》专题讲座。</p> <p class="ql-block"> 杨校长指出,在"双减"政策纵深推进的背景下,教师需坚守"减负提质"的育人初心,聚焦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转化能力这一核心杠杆,重点锤炼三项关键教学技能: </p><p class="ql-block">1. 精准分解能力——将抽象课程标准科学拆解为可观测、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建立从理念到实践的"施工图"; </p><p class="ql-block">2. 目标转化能力——将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视角的"学习航标",使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如"我能陈述""我会设计")让学生理解学习终点; </p><p class="ql-block">3. 隐性教学艺术——通过情境浸润、任务驱动等策略,将目标自然嵌入教学脉络,实现"教育无痕,成长有声"的教学境界。</p> <p class="ql-block"> 讲座中,杨校长结合初中物理能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设计、小学语文单元任务群实施等丰富案例,生动诠释了目标导向教学设计的实践路径:以精准目标为锚点,优化课堂结构,精简无效环节,使学生在深度参与中自然达成素养目标,实现减负与提质的辩证统一。</p> <p class="ql-block"> 他特别强调,质量提升的根本在于教学观念的转型:教师须从"教什么"转向聚焦"学生应学什么",从"怎么教"转向设计"学生该如何学",通过目标共识构建、学习过程赋权、多元评价反馈等策略,推动课堂从"教师中心"向"学习中心"的革命性转变,让"双减"真正成为撬动育人方式变革的支点。</p> END <p class="ql-block"> 为期两天的“新时代教研工作转型与能力提升研修”圆满落幕,但教育创新的星火已在每位参训者心中点燃燎原之势。丰城市小学书法研训团队将满载研修所得,以创新教研策略赋能课堂,引领学科教师共研共进;以经验梳理与难点攻坚为年轻教师铺路搭桥,为教学突破聚力。</p> <p class="ql-block"> 我们坚信,让教研的根系深扎课堂沃土,让学习的光芒照亮学生书法成长之路,这支充满专业与热忱的团队,必将书写丰城书法教研赋能教学的崭新篇章,持续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