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郑老师22日下午报告语录100条之一</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一、教育角色定位</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首先作为一个人,然后成为人师,再成为教师。</p><p class="ql-block">2. 老师要做对孩子成长赋能且有意义的事,真诚外显内在光芒,才能驱散阴暗。</p><p class="ql-block">3. 稳定的情绪是老师最好的教育能力。</p><p class="ql-block">4. 教育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人生点亮人生。</p><p class="ql-block">5. 好老师是风趣幽默、有亲和力、公平公正的,青春期孩子最讨厌偏爱不公的老师。</p><p class="ql-block">6. 老师要懂孩子,看见孩子的脆弱、不同和个性,才能真正爱孩子。</p><p class="ql-block">7. 教师的专业高度是赢得家长支持的关键。</p><p class="ql-block">8. 少做“无脑教育”,不盲目跟风,要关注孩子内在需求。</p><p class="ql-block">9. 老师和家长是孩子的“充电器”,要给予信任、理解和激励。</p><p class="ql-block">10. 教育者要敬畏生命,好关系是教育的营养。</p><p class="ql-block">11. 老师在不同角色中应有不同思维和行为,摆正对孩子的角色认知。</p><p class="ql-block">12. 成熟的教师要做到不含诱惑的深情、不含敌意的坚决。</p><p class="ql-block">13. 老师要成为孩子的“唤醒者”,而非“控制者”。</p><p class="ql-block">14. 优秀的老师会利用问题,将其化为孩子成长的资源。</p><p class="ql-block">15. 教师的成长是对孩子最大的礼物。</p><p class="ql-block">16. 老师要做有温度的教育,关注孩子的人际关系能力。</p><p class="ql-block">17. 不做“职业冷漠”的老师,要让教育充满情感滋养。</p><p class="ql-block">18. 老师不应是“否定者”,而应是孩子的“赋能者”。</p><p class="ql-block">19. 教育者要避免语言暴力,它的伤害不亚于交通事故。</p><p class="ql-block">20. 老师要研究孩子,才能真正教育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郑老师22日下午报告语录100条之二</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二、孩子成长与潜能</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培养孩子要引导其专注投入,遵循生命规律,追求“跑得久、跑得远”。</p><p class="ql-block">2. 孩子的成长如种子埋在地下,黑暗中的扎根阶段最伟大,需要教育的呵护与相信。</p><p class="ql-block">3. 人和人的差别在“地下扎根期”,能否坚持决定最终的破土而出。</p><p class="ql-block">4. 每个孩子都想学好,都想获得尊重,要相信他们内在的向好之心。</p><p class="ql-block">5. 孩子的问题多是内在需求的呼唤,99.99%的坏行为不代表他是坏孩子。</p><p class="ql-block">6. 优秀往往是走向卓越的障碍,真正优秀的人永远在成长的路上。</p><p class="ql-block">7. 生命没有终结前,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包括暂时落后的孩子。</p><p class="ql-block">8. 孩子不是你口中的样子,但会慢慢变成你口中的样子。</p><p class="ql-block">9. 孩子的自信可能被持续的否定和语言暴力摧毁。</p><p class="ql-block">10. 厌学可能源于关系偏差,孩子“厌人”才会“厌学”。</p><p class="ql-block">11. 游戏上瘾的孩子多因生活枯燥,精神需求匮乏,游戏是无奈的选择。</p><p class="ql-block">12. 孩子撒谎多是自我保护,背后是对批评、惩罚的恐惧。</p><p class="ql-block">13. 问题学生的形成多因内在需求未被满足:吸引注意、争取权利、报复或自我放弃。</p><p class="ql-block">14. 孩子的“问题”是成长的契机,所有发生都是财富。</p><p class="ql-block">15. 考不上好大学不代表失败,人生最大的对手是自己,最大的失败是否定自己。</p><p class="ql-block">16. 孩子的好习惯培养,重点不在习惯本身,而在锤炼品格与精神。</p><p class="ql-block">17. 过度保护、批评、比较会毁掉孩子,让其失去内在动力。</p><p class="ql-block">18. 孩子的独立人格比成绩更重要,避免培养“讨好型人格”。</p><p class="ql-block">19. 孩子的成长需要“边界感”,这是独立人格的重要基础。</p><p class="ql-block">20. 所有孩子都向着赞美的方向发展,这是生命的规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郑老师22日下午报告语录100条之三</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三、沟通方法技巧</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三明治反馈法:先正面评价消除防御,再提建设性建议,最后给予鼓励支持。</p><p class="ql-block">2. 非暴力沟通法: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用温柔的力量传递教育魅力。</p><p class="ql-block">3. 避免“习惯性反问、否定”,这是亲子沟通的杀手,会传递质疑、贬低。</p><p class="ql-block">4. 沟通中要客观描述事实,用成长视角激励,赋予孩子选择权。</p><p class="ql-block">5. 亲子沟通3G道歉法:承认情绪、澄清本意、示弱请求协作。</p><p class="ql-block">6. 少说多做,“三分赞美+七分闭嘴”,用榜样行为代替指责。</p><p class="ql-block">7. 赢得孩子而非“赢了孩子”,赢了对方就输了合作与未来。</p><p class="ql-block">8. 沟通中要“上推下切中平行”,看到多元可能,不轻易否定他人。</p><p class="ql-block">9. 对孩子的评价要超越时间、身份和人格,关注未来与成长。</p><p class="ql-block">10. 表扬要具体,聚焦行为而非结果,激励产生优秀行为的内在力量。</p><p class="ql-block">11. 避免语言暴力,每句否定都是给孩子贴“封条”,会扼杀其生命力。</p><p class="ql-block">12. 沟通要“对事不对人”,认可孩子这个人,再指出行为问题。</p><p class="ql-block">13. 用“希望分、预估分、师评分、能力分、期待分”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考试。</p><p class="ql-block">14. 鼓励孩子要聚焦勇气、好奇、独立、责任感等内在品质,而非表面分数。</p><p class="ql-block">15. 肢体沟通(拥抱、拍掌等)能传递温暖力量,比语言更直接。</p><p class="ql-block">16. 与孩子沟通要“先建立信任,再解决问题”,减少防御心理。</p><p class="ql-block">17. 少拿孩子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要看到其努力和勇气。</p><p class="ql-block">18. 沟通中要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而非被控制或否定。</p><p class="ql-block">19. 对孩子的错误,要先肯定其初心,再纠正行为方式。</p><p class="ql-block">20. 用“成长树”“关键事件记录”等工具,让孩子看见自己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郑老师22日下午报告语录100条之四</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四、家庭与教育关系</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家庭是孩子的“充电站”,要营造温暖、有爱的环境。</p><p class="ql-block">2. 赋能型家庭关系:亲密型夫妻、学习型父母、榜样型教育、边界型管理。</p><p class="ql-block">3. 家长是孩子永远的首席教师,家庭学风越浓,孩子学习越“赢”。</p><p class="ql-block">4. 家庭教育“三七定律”:三分赞美+七分闭嘴,更易收获和谐关系。</p><p class="ql-block">5. 幸福家庭的6根顶梁柱:爱、责任、可靠、情绪边界、童心、无条件的爱。</p><p class="ql-block">6. 家长要避免过度保护、溺爱、批评、比较,这些是毁掉孩子的根源。</p><p class="ql-block">7. 家是给孩子充电的地方,若充满否定和嫌弃,孩子会逃离。</p><p class="ql-block">8. 父母要“活到老学到老”,自身成长是对孩子最好的榜样。</p><p class="ql-block">9. 亲子陪伴质量大于时间,老师的孩子抑郁率高,多因角色错位(只当老师不当父母)。</p><p class="ql-block">10. 家长要学会“赢得孩子”,而非通过控制“赢了孩子”。</p><p class="ql-block">11. 家庭中要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孩子关键品格和必备能力。</p><p class="ql-block">12. 父母要“和善而坚定”,帮助孩子建立边界意识。</p><p class="ql-block">13. 不要把负面情绪带回家,永远把风雨关在门外。</p><p class="ql-block">14. 家庭议事会制度能让孩子感受到价值,培养民主意识。</p><p class="ql-block">15. 家长要避免“自杀式社交”沟通,不用反问、否定伤害孩子。</p><p class="ql-block">16. 留守儿童的父母用奋斗做榜样,孩子在独立环境中更易成长。</p><p class="ql-block">17. 家长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坏成绩、坏情绪不代表坏孩子。</p><p class="ql-block">18. 家庭教育要斩断“四重枷锁”:过度溺爱、盲目否定、情绪暴力、只重成绩。</p><p class="ql-block">19. 父母要相信孩子,即使考不上大学,也能拥有精彩未来。</p><p class="ql-block">20. 家庭要成为孩子的“安全区”,让其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与支持。</p> <p class="ql-block">郑老师22日下午报告语录100条之五</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五、教育理念与反思(替换后)</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教育的本质是给生命赋能,“美人之美,助人自助”。</p><p class="ql-block">2. 好关系彼此滋养,坏关系互相消耗,关系不对,努力白费。</p><p class="ql-block">3. 问题不是坏的,优秀者善于利用问题,将其化为成长资源。</p><p class="ql-block">4. 教育不是评判结果,而是为孩子面向未来赋予力量。</p><p class="ql-block">5. 真爱是无条件的,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含敌意的坚决。</p><p class="ql-block">6. 过度教学限制创造力,标准化教育扼杀个性人才。</p><p class="ql-block">7. 毁掉孩子的不是手机和游戏,而是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p><p class="ql-block">8. 考试的目的是培养信心,而非打击孩子,过程中出错越多,受益越大(前提是改错)。</p><p class="ql-block">9. 教育要避免“伪分数论”,分数是长出来的,要关注成长过程。</p><p class="ql-block">10. 学习可以借鉴游戏化设计:给予荣耀、互动、惊喜和明确目的。</p><p class="ql-block">11. 习惯培养的核心是锤炼品格,而非机械重复。</p><p class="ql-block">12. 每个孩子都是一棵树,不同的树需要不同的培育方式。</p><p class="ql-block">13. 认知第一,状态第二,方法第三,没有正确价值观,方法会误入歧途。</p><p class="ql-block">14. 教育者要“看见孩子”,被看见越多,孩子自卑感越少。</p><p class="ql-block">15. 不要因为自己心中的“魔”,灭了孩子心中的“佛”。</p><p class="ql-block">16. 人生而无知但不愚蠢,愚蠢多由后来的错误教育造成。</p><p class="ql-block">17. 教育要尊重生命规律,违背规律会让人疲惫、焦躁。</p><p class="ql-block">18. 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复制成功”,而在于唤醒每个生命独特的可能性,让孩子成为“自己”而非“别人”。</p><p class="ql-block">19. 教育者要帮助孩子打破“三道紧箍咒”:只看当下、固化身份、否定人格。</p><p class="ql-block">20. 教育的终极追求是幸福,要培养有开阔视野、健全人格、担当精神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