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最年轻商业宇航员诞生,孙宇晨的太空征程与区块链新叙事

新浪网

加密货币领域标志性人物孙宇晨的名字,再次成为全球科技版面的焦点。从2019年创纪录拍下巴菲特午餐,到拍卖天价画作你,这位波场TRON创始人的每次动作都伴随着流量兴起。而这一次,他的目标直指太空——7月21日,蓝色起源(BlueOrigin)公布NS-34载人飞行任务名单,35岁的孙宇晨确认搭乘“新谢泼德号”火箭,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华人商业宇航员。<br><br> 一场迟来四年的太空履约<br><br>此次飞行源于2021年一场轰动业界的竞标。孙宇晨以2800万美元拍下蓝色起源首次载人飞行席位,但因日程冲突延期至今。期间,他将全部竞标资金捐赠给蓝色起源旗下“未来俱乐部”,资助全球19个非营利组织推动青少年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每个机构获得100万美元。根据任务设计,火箭助推器将在75公里高度与太空舱分离,乘客随后穿越100公里卡门线,体验约4分钟的失重状态,透过全景舷窗俯瞰地球弧线,全程历时约11分钟。这也将是蓝色起源第14次载人飞行,迄今已有超70人通过其亚轨道项目进入太空。<br><br>跨界飞行的三重行业意义<br><br>对于加密货币与商业航天两大前沿领域,孙宇晨的太空之旅提供了多重解读视角。<br><br>第一,区块链行业的“去污名化”契机。<br><br>加密货币行业长期与投机、泡沫等标签捆绑,而孙宇晨将波场TRON标志带入太空的举动,被业内视为重塑公众认知的战略性一步。“他将加密货币与人类尖端探索绑定,弱化了投机属性,强化了技术创新形象,”一位硅谷科技分析师指出。这种关联并非牵强:波场TRON链上稳定币USDT发行量已达816亿枚,日均活跃地址超300万,2025年结算总额预计超越传统支付巨头Visa。7月17日,纳斯达克上市公司SRMEntertainment更名“TRON”,成为首例借壳登陆主流的区块链企业,股价一周暴涨54%,折射出传统资本对加密合规化的认可。<br><br>第二,商业航天的普惠化信号。<br><br>NS-34机组成员构成凸显航天探索的民主化趋势:除孙宇晨外,还包括印度裔房地产商、土耳其企业家、波多黎各气象学家、英国慈善家及二次飞行的创业者。这种多元化背景印证了蓝色起源的愿景——让太空从“富豪游戏”变为多领域成功者的可及体验。尽管目前亚轨道飞行单价仍高达数百万美元,但孙宇晨在发射前声明中强调:“商业航天的目标应是让进入太空成为普通人的选项”。随着中国将“商业航天”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全球低空经济规模预计2026年突破万亿,技术迭代带来的成本下探可能加速这一进程。<br><br>加密货币的资本力量助推商业航天,航天探索的象征价值反哺区块链行业形象。这场耗资2800万美元、仅持续十分钟的旅程,其真正价值或许在于它为两个仍被质疑的前沿领域,书写了一份关于融合可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