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余光中三女儿回乡掠影</h3> 七月的漕桥老街浸在蝉鸣里。余家三姊妹踩着青石板,脚步声唤醒了沉睡七十年的记忆。父亲诗中"邮票大小的故乡",此刻正从泛黄的信笺里立体起来。 在家乡人的陪同下,参观余光中纪念馆。 看着一张张老照片老宅的砖雕门楼仍在。门槛上那道歪斜的刻痕,是小时候父亲量身高留下的印迹。 老照片木格窗棂筛下的光斑,像极了母亲当年绣花的金线。 三姐妹聆听讲解员讲述当年的故事 努力寻找当年父亲母亲生活过的痕迹 三姐妹在聆听讲解时,不时轻轻打断,寻找着每一个细节 再次看到父亲写的诗稿 平静中仍有些许激动,不禁打开父亲的书稿,认真翻阅起来。 看到自己童年的照片。 三姐妹在认真阅读中。 讲解员继续深情讲述。 二姐突然指认西墙水渍——那是台风夜父亲当年听雨时,从瓦缝漏下的银河,墙角野薄荷依然茂盛。 好像听到了母亲童年时瓷勺碰着碗沿的脆响,与姊妹分食甜品的声响。 又看到了当年洗衣石阶被岁月磨出凹痕 当年和父亲合影的老师,今天再次相聚。 老照片里,对岸碾米厂早已歇业,但风里依旧飘着新谷的清香。 父亲曾经说洽盛桥就像是外婆的银簪 余光中先生回到漕桥老街的情景 村书记热情地为三姐妹做起导游来 周校长在指认当年余先生经过的地方 再次登上老漕桥,当年父亲就在这个位置拍照留念 走在漕桥老街,感悟着父亲为何总把这里写成最美的乡愁 孙家大院里,老宅还保留着,似乎窗口正回响起当年孩子们的欢笑 这里的每一个细节,父亲都曾经讲过无数次 老大说起了其中一个故事 母亲就是当年扎羊角辫的小丫头。 走进孙家大院的庭院,这里还保存着当年的样子 当年母亲就在这个窗口看着孙家的同胞姊妹兄弟 来到漕桥小学,和父亲的签名合个影。 一张不够,还要来个全景的照片 和孙家的亲属再次合影 走进父亲当年题字的漕桥小学 观看漕桥小学沿革 看看现在的漕桥小学,走廊里似乎还有母亲当年的读书声 校史陈列区里,再次看到父亲当年的照片 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模样 茶馆赵阿婆竟还认得我们 父亲当年在井口大喊寻找回音,三姐妹再次试试 周翰凯校长在校园里一一指点。 看着这一片土地,三姐妹好像又回到父亲诗篇里的场景。 杨校长带领三姐妹观看石碑 看着父亲留下的诗文,感受这乡情,还有他永远没能带回的船票。 杨校长继续讲述当年父亲的故事 和父亲题字的石碑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