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探险之旅(巡游一)

一则

<p class="ql-block">七月十二日起,我们将乘坐信天翁探险号(ALBATROS EXPEDITIONS)在斯瓦尔巴群岛中的最大的岛屿匹次卑尔根岛(Spitsbergen)周边巡游五天六夜,去探索北极的神奇与秘密,去欣赏极地的奇特景观、去寻访珍希的野生动植物,去思索气候变化与未来…。</p> <p class="ql-block">如图所示,斯瓦尔巴群岛在北纬74和81度之间,整个群岛60%以上的面积为冰雪所覆盖。</p><p class="ql-block">绿色⭐️所在就是首府朗伊尔城。</p> <p class="ql-block">如图所示,巡游活动主要是在群岛的西部和西北部,因为极昼时光西部相对暖和,冰雪融化,动植物复苏,适合登陆、观赏、行走。</p> <p class="ql-block">先说说我们乘坐的信天翁号探险游轮(ALBATROS EXPEDITIONS)吧,毕竟是我们极地探险旅行的工具又是生活娱乐美食的场所。</p><p class="ql-block">拍摄于丽丽胡可冰川的信天翁号</p> <p class="ql-block">海洋信天翁(OCEAN ALBATROS)是由我国南通海门造船基地建造的极地探险邮轮,2023年4月25日交付美国船东后投入运营。该邮轮总长104.4米,型宽18.4米,设计航速不低于15节,具备抗冰等级船体设计,可适应南北极恶劣海况。船上配备劳斯莱斯零速稳定器减少85%船体晃动,动态定位系统实现无锚停靠。满载乘客189人并配备100名船员,持有其运营范围覆盖北极三岛、南极半岛等区域的国际认证。提供中西式餐饮服务,配备专业极地探险与科普团队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本次探险观光是中国多家旅行社联合包船,共有168名乘客,配备了25名专业探险队员,确保探险观光活动安全。</p> <p class="ql-block">上船伊始即召开游客见面会,介绍北极旅游相关法规,游轮布局、救生设施,并且进行救生服着装和逃生艇安全培训等等,生怕中国大爷大妈不明白。</p> <p class="ql-block">与其他大型游轮相比,极地探险游轮的文化娱乐设施要简约很多,既没有大剧场、歌舞厅、溜冰场等等,健身房和游泳池也是mini版的,露天有两个温水池满足游客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下泡泡澡的新奇感。</p> <p class="ql-block">游轮有两个餐厅专门聘请了中西餐厨师制作美味可口餐饮。</p><p class="ql-block">美中不足的是手机通信网络数据漫游基本罢工,只能购买价格昂贵且信号📶微弱的国际海事卫星通讯网络📶。</p> <p class="ql-block">甲板烧烤</p> <p class="ql-block">再来说说北极游轮探险目的地——斯瓦尔巴群岛。通常所说的“北极三岛”指斯瓦尔巴群岛、格陵兰岛和冰岛,这三个岛屿因其独特的极地景观和地理位置被广泛认为是北极地区的代表性目的地。</p><p class="ql-block">然而,据专家介绍格陵兰岛和冰岛由于人类活动和开发,动植物品种大量减少,尤其是濒危物种,如北极熊、北极狐基本上很少见到了,只有斯瓦尔巴群岛自然环境保护的较好,成为极地探险观光的热土。</p><p class="ql-block">百度定位图位置 :朗伊尔城距离挪威首都奥斯陆约三个小时飞行路程。</p> <p class="ql-block">每年,斯瓦尔巴群岛从五月下旬至8月下旬是极昼,可以看到午夜的太阳,而极夜则从十一月中旬持续到一月底。气候是受海洋性影响的北极气候。夏季温度在3—7°C之间,冬季温度之间﹣13和﹣20℃之间。降水量非常少,每年只有200毫米 - 300毫米。</p><p class="ql-block">斯瓦尔巴特群岛西部受暖洋流(墨西哥湾洋流的北支)影响,气候温和,所在海域范围内没有浮冰。而东部岛屿海岸通常由多个浮冰包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即使是极昼时光,这个偏远和环境恶劣的群岛大部分被巨大的冰盖覆盖,还有27%地区是荒芜之地,有小草地衣苔癣样植物的地区只占13%。锯齿状深险的峡湾以及海拔高度超过1000米以上的山峦叠嶂是群岛的地理自然环境。</p><p class="ql-block">挪威人威廉·巴伦支于1596年最先到达斯瓦尔巴群岛。如图所示,斯瓦尔巴群岛三个重要镇子(红点):朗伊尔、巴伦支堡、新奥勒松。巴伦支堡就是以最先到达的名人命名。</p><p class="ql-block">几个世纪以来,北极圈的斯瓦尔巴群岛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处于无序状态。直到1920年斯瓦尔巴条约生效,有40多个国家签约,主权归挪威所有,同时保证其他国家有一定的特权。该条约限制的军事活动,鼓励保护环境,与挪威大陆采有不同的征税方式,并允许所有签约国公民成为当地居民和从事商业活动。中国也是签约国之一。</p> <p class="ql-block">目前,受挪威国家公园保护的区域占斯瓦尔巴特群岛的土地面积达到65%,并且成功保留大部分的野生动物种类。每年夏天,成千上万的候鸟聚集在这里繁殖;海洋哺乳动物在周边海域孕育、产仔、哺乳。</p><p class="ql-block">只有少数耐寒物种,如北极熊、北极狐,斯瓦尔巴驯鹿,斯瓦尔巴雷鸟常年生活在这里,并且要熬过冬天严酷的极其寒冷和漫漫长夜。随着极昼时光来临,太阳带来光明和冰雪的融化,耐寒植物茁壮成长,食草动物有了食物来源,同样也给食肉动物提供美味佳肴。</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巡游探险活动开始于冲锋舟的使用。</p> <p class="ql-block">船方组织者每天发布航行日志、巡游海域、冲锋舟登陆地点以及注意事项。</p> <p class="ql-block">冲锋舟准备就绪</p> <p class="ql-block">专业探险队先行出发</p> <p class="ql-block">重要警示:适用于所有斯瓦尔巴地区,北极熊和枪支安全须知。</p><p class="ql-block">“在斯瓦尔巴,野熊的数量远超人类!如果不妥善处理,与北极熊的相遇都可能是危险的。为了保护熊和游客的共同利益,游客应当遵守所有规则和条例。不要在没有准备和计划的情况相单独闲逛。永远集体出行。如果没有经过培训不要使用枪械或照明弹。”</p> <p class="ql-block">持枪探险队员提前上岸,分布在周边高处,密切关注北极熊行踪,保护游客安全。</p> <p class="ql-block">每次上冲锋舟巡游或者上岸活动必须在专业探险队员陪同进行。跟他(她)们来一个“水手握”是必须掌握的动作,否则不能上冲锋舟。</p> <p class="ql-block">连续五天穿上厚厚防寒服和防水靴乘艇巡游、登陆、探险、不亦乐乎,不亦累乎。所谓的探险就是北极熊保护。在一定范围内遇上北极熊就必须取消活动,迅速撤离。</p> <p class="ql-block">巡游驶过伊斯冰峡湾,远眺山峦叠嶂,冰川蜿蜒,近看海鸥飞翔,一度有白海豚出没,广播员立即通知游客观看。</p> <p class="ql-block">海角顶端的这个橙色斑点也十分醒目。这座小屋是一个地标,建造的目的就是为了引人注目。在美丽的莫勒峡湾最深处,同时也是克罗斯峡湾(Krossfjorden)两条分支中靠东的一角坐落着一座亮橙色的小屋,它被普遍称为"洛伊德酒店"(LLOYD HOTEL) 。尽管它与酒店几乎毫无相似之处。</p> <p class="ql-block">首次上岸是要参观洛伊德酒店</p> <p class="ql-block">自20世纪初斯瓦尔巴群岛的邮轮旅游兴起以来,莫勒峡湾便成为游客频繁到访的目的地。游客们为这片区域的荒野风光和壮阔景色所着迷。从那时起,冰川锋面已急剧退缩,但峡湾至今仍展现着由冰川、峡湾和山脉组成的雄伟高山景观。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大战期间中断了几年,旅游船只一直持续不断地访问该峡湾。</p><p class="ql-block">洛伊德酒店最初的正面覆盖着黑色油毛毡,这是斯瓦尔巴群岛的传统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一张由阿道夫·霍尔(Adolf Hoel)在1928年拍摄的照片显示了小屋当时的原貌。因此,小屋是在1928年之前建造,后来才被漆成橙色。</p> <p class="ql-block">小屋很可能早在1912 至1914 年间就已建成。小屋的内部讲述了该地区一百多年来邮轮交通和登陆点的悠久传统,这使得它成为斯瓦尔巴群岛上为数不多的、与群岛旅游史有着显著且密切关联的文化遗迹之一。小屋内部的墙壁上,装饰着多年来访问此地的船只留下的涂鸦和标志。墙上的好些标志可以追溯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岁月,那是一个欧洲风云变幻、濒临战争的时代。即便如此,人们仍然抽出时间前往北方进行邮轮度假。又或者,这本身就是出行的理由?这座小屋是那个特定欧洲时代一个耐人寻味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阿道夫峡湾冰川</p> <p class="ql-block">阿道夫峡湾冰川已经存在上万年,然而由于气候变化,这座冰川已经逐年减少退缩,据说将于二十五年后崩塌融化而不复存在。身处这壮丽的自然环境中,看群山高峰耸立,冰川崩解入海,即使在远处也能听到冰川崩塌的轰隆声,大自然一切都在不可抗拒中发展演变。</p> <p class="ql-block">我们巡游期间观看到的最壮观的冰川要数7月14日下午到达的丽丽胡克峡湾(Lilliehookfjorden)。</p> <p class="ql-block">来到丽丽胡克冰川(Lilliehook Glacier),其壮观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我们再次上冲锋舟巡游,穿行在冰块之间,撞击声不断。叹为观止的是气候变化、冰川消融、自然生态链变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会怎样?。</p> <p class="ql-block">正面绵延11公里宽的丽丽胡可冰川坐落于斯瓦尔巴群岛斯匹次卑尔根岛的西北岸,是克罗斯峡湾(Krossfjorden)深入内陆的一条14公里长的分支。在地理上,其东侧与摩勒峡湾(Mollerfjorden)由一座长达 12 公里的哈康国王七世半岛(Kong Haakons Halvey)相隔。在峡湾的尽头,坐落着斯匹次卑尔根岛西北部规模最宏大的冰川之一——丽丽胡克冰川(Lilliehookbreen)。</p> <p class="ql-block">该峡湾的命名是为了纪念瑞典指挥官古斯塔夫·贝尔蒂尔·丽丽胡克(Gustaf Bertil Lilliehok)。他曾作为成员参加了由奥托·托雷尔(Otto Torell)率领的 1861年瑞典斯匹次卑尔根探险队。</p> <p class="ql-block">远山云雾缭绕,不够清晰通透。</p> <p class="ql-block">然而,这座冰川在过去一个世纪经历了急剧的退缩。摩纳哥公爵阿尔贝一世在其 1906年的探险中首次记录了这一现象。一百年后的2006年,他的孙子阿尔贝二世公爵再次考察此地,证实了冰川的持续消融。据估算,仅在这100年间,冰川的总体积就减少了40%,且自2006 年以来,其消融速度更有加快的趋势。</p><p class="ql-block">如今,在冰川东南侧的广阔冰碛区,依然可以窥见其在不到200年前更为宏伟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游轮停泊在丽丽胡可冰川海面,周围雪山环绕,海上浮冰漂移,七旬老媪突发奇想,要拍摄泳池照片。此乃老夫拍摄的奇观之赏心悦目佳作。然而不止于此,后有极限挑战。</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游轮启航驶向下一个目标新奥勒松,只见云开雾散,水天一色,远山近水分外妖娆,丽丽胡可冰川又呈现另一番美景,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实际上,丽丽胡克冰川并非单一冰川,而是由十余条大小冰川汇流而成的巨大复合体,共同形成一条移动的"冰之洪流"。其主冰川向上游内陆延伸近 20 公里后,与一片广阔的冰原相连。这片冰原正是克罗斯峡湾与劳德峡湾(Raudfjord)之间的冰川分水岭。</p> <p class="ql-block">海鸥逐船行而飞翔</p> <p class="ql-block">一夜过去,晨起上甲板看去,依旧晴空万里。</p> <p class="ql-block">七月十五日早上抵达新奥勒松。巨大的通讯天线尤为显眼。</p> <p class="ql-block">新奥勒松(Ny-Alesund)到了!这里的煤矿资源早在17世纪初就已为人所知,但直到1916年,才有人首次认真尝试在峡湾南侧的布罗格半岛进行开采。为此,挪威的金斯湾煤炭公司在沿海小镇奥勒松成立,而这个新的北极定居点也因此得名﹣﹣新奥勒松。</p> <p class="ql-block">从1916年到1963年,金斯湾煤炭公司在新奥勒松进行了工业化煤炭开采。然而,这段采矿史充满了艰辛与挑战。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开采成效不彰,仅仅几年后便出现了经济亏损,始终未能实现盈利。期间,将此地开发为渔港或旅游胜地(如今的北极酒店便源于那时)的尝试也以失败告终。更致命的是,一连串严重的矿难事故最终迫使挪威政府在 1963 年彻底关停了这里的采矿活动,整个定居点也随之沉寂。</p> <p class="ql-block">然而,在这段艰难的采矿时期,新奥勒松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篇章,成为世界瞩目的极地探险前哨。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于 1926 年驾驶"挪威号"飞艇,以及意大利探险家翁贝托·诺比尔于1928 年驾驶"意大利亚号"飞艇,都是从这里出发,踏上了他们举世闻名的北极探险征程。</p> <p class="ql-block">新奥勒松百度定位</p> <p class="ql-block">矿区沉寂之后,其现成的基础设施和绝佳的地理位置很快吸引了国际科学界的目光。新奥勒松被开发为高纬度地区进行极地研究的理想地点,小镇迎来了新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魁梧高大的探险队员时刻伴随在我们身边。</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位于小镇码头入口</p> <p class="ql-block">北极宾馆</p> <p class="ql-block">最先到达南极的人是挪威著名极地探险家罗阿尔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他也是北极探险的先驱者。</p> <p class="ql-block">如今,许多国家在这里设立了研究站,有些仅在夏季运行,有些则全年无休。这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常住居民和家庭。夏季时,镇上大约有150到200人,其中大部分是科学家,他们在夏季结束后便会离开。因此到了冬季,人口会减少到30至40人,他们主要负责维持站点的长期运转。</p> <p class="ql-block">现在新奥勒松既有机场,也有功能齐全的码头。镇上的博物馆展示了它独特的历史,从最初的煤矿设施,到如今的国际研究机构。游客可以在世界最北端的邮局寄出一张明信片,或是在小小的咖啡馆兼纪念品商店里享受片刻的悠闲。</p> <p class="ql-block">唯一的小卖部购买一件文化衫留着纪念</p> <p class="ql-block">回国途中路过奥斯陆,这件斯瓦尔巴文化衫穿着挺合身。</p> <p class="ql-block">买了个冰雪贴,瞧瞧这里离北极中心点还有一千多公里。</p> <p class="ql-block">接着就是寻访中国游客必到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黄河站位于小镇一角,旁边是韩国站。</p> <p class="ql-block">纪念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意大利探险家翁贝托·诺比尔北极中心探险之旅的铁塔。据说也是当年固定北极探险飞艇的铁塔。</p> <p class="ql-block">完成了新奥勒松寻访,我们的巡游探险旅程只走完一半,期待着更多精彩瞬间和美好的记忆。回头再看一眼,照片上最左边的红色建筑就是黄河科考站。</p><p class="ql-block">祝极地科学家们为人类生活生存环境研究结出更多更美满的果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