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叶子真美丽

吊脚楼

<p class="ql-block">  这个张老师的文章写得好,却又有点“懒”,七年时间里,她总共只在美篇里发了144篇文章(音像制品)。我花了两天时间,把她的箱子、柜子翻了个底朝天。读罢,我说,老讷来迟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张老师不是别人,是叶子。她的大姓我是在她文章后的留言中知道的。她的朋友喊她“张姐”……她也为自已姓张引以为傲。</p><p class="ql-block"> 叶子是2018年5月11日入驻美篇的,这一天是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祭的前一天。这天,她发了一篇与这场灾难有关系的文章,文章以图为主,是她所在学校举行的以感恩为主题的学生义卖活动。她在文首说:“十年,可以树木!十年,让感恩的心汹涌成壮阔的海。拿什么奉献给你?于是,有了这样一场有声有色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看着这些稚气未脱的孩子,我泪目了。他们中间的一些孩子也许没经历过那场旷世的灾难,但他们每一个人的背后必定都有着血泪掺和的故事。张老师用这种图文方式走进美篇,不只是简单的记录,我从这些图文中看到了张老师的慈悲情怀。</p><p class="ql-block"> 从这一天起,美篇不只是又多了一个写家。美篇众生芸芸,不差她一个,但缺少她带有味道、颜色、温度的文字,美篇多少会少一份姿色。</p><p class="ql-block"> 知道她是汶川地震震中区的一名教师后,我就留意她的文字,想知道她对这次地震中人事的心理感受。她只在三篇文章中提到这次劫难。第一篇说学校有七名学生在这次地震中罹难,一名老师受重伤,她本人在地震发生时,疏散完所有学生后,她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出门时,她跌倒了,一个学生返身来搀扶她,这个学生也由此成了她的亲人。</p><p class="ql-block"> 第二篇说的是他们一众老师住在震后的帐篷里,遇风又遇雨,他们如何抗风抗雨、解放军如何帮助他们、她的奎哥如何在锅摊里添加茴香叶而让大家吃得津津有味。</p><p class="ql-block"> 第三篇是某年地震祭日前,他们几个劫后余生的朋友聚会,她再三叮嘱自已别说往事,更“不要哭”。我也知道了她很幸运,地震发生时,她的家房倒屋塌,一家人完好如初……</p><p class="ql-block"> 她的文字很内敛,没写悲伤、没写惨状,字里行间洋溢着在灾难中重建的战斗精神。有一篇文章中配了一张他们老师抢险救灾中的合影,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如灾民的狠狈,许多人的笑容却依然灿烂。</p><p class="ql-block"> 用她自己的话说,有些事不需要重新提起,也不会忘记。她的这三篇文章中没有悲切、没有期期艾艾、没有对大自然的怨怼,更没有对未来的悲观。这不是她的洒脱,或者坚强。她是一个弱女子,比其他人脆弱,也许她的镇静的表面掩藏着比他人更深的悲切,但她的文字是沉稳的,她亦然知道,许多文字的不动声色往往比过度渲染或者如实描写更有力量。这是文字的委婉所呈现的坚韧,也是文字书写者内心的强大。</p><p class="ql-block"> 叶子是一个善于驾驭文字的高手,她的长袖善舞能在平凡中挖掘出出乎意料的神奇,一桩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在她静水流深的文字中,我都能读出活色生香的意味。</p><p class="ql-block"> 她本不善厨事,但也会悄悄地露一手。她做面点,照着视频一步一步地跟近,居然也能做得有模有样。味道怎样,她说得很得意,我却顾不得她的洋洋自得,她铺陈的文字让我觉得自己早已是味蕾大开。句式不长,家常话中恰到好处地嵌入一两句古诗古词,或者美食文人的经典心得。</p><p class="ql-block"> 她不是在做美食,分明是在做锦绣文章。读着读着,觉着她的文字如一壶香茗滋养着我的文化味觉。</p><p class="ql-block"> 一只鹨鸟、一朵花、一片云、小区里的一条狗,她都能写得有滋有味。她在一篇写读书的文章中提到,她偶遇一只猫,她坐在一条长凳的一端,把另一端让给猫咪。她捧着书,读被阳光镀亮的文字,猫咪百无聊赖地蹲在凳子上。这个人、猫、书的三维画面再平常普通不过了,在她的笔下却是极有趣味。书是被懒洋洋地翻页,人是懒洋洋的,猫是懒洋洋的,阳光也是慵懒的,连她的文字也好像是懒洋洋的。好看、好味道。</p><p class="ql-block"> 有美友给她的文字留言,说她是能化腐朽为神奇的才女。</p><p class="ql-block"> 这“腐朽”是平凡事、琐屑事,神奇不是涓涓细流突然有了跌宕,也非平坦之地的异峰突起,是读者在她平实、质朴的文字中能读出人生的况味,这是文字的高级趣味。难怪她喜欢汪曾祺的散文,汪老的文字就是有生活、文化趣味的文字。僵硬的文字谁都会写,有趣味的文章不是谁都能写出来的。文字的趣味来自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作者看待人事的独到眼光。叶子有一双慧眼、一颗慧心,她兴许还是一个有点小资情调的人。</p><p class="ql-block"> 我佩服她对世间万物的兴趣和观察人事的韧劲。她写人写事时对细节细微之处的梳理和把控真是一个绝妙。一双夫妻鸟在楼顶从筑巢、产蛋,再到孵化、父母二鸟给雏鸟觅食喂食,直到培育锻炼雏鸟独自飞翔的能力,时长达一月有余,她天天上楼观察,以至记下了鸟巢架构中不同方位的不同材料、夫妻鸟觅食中的的艰辛、小心翼翼……不要以为这是一篇文字干燥的观察记录,事实上,在她妙趣横生的文字中,你能读出拟人化的情感输出。这是文字的魅力,它让读者读出了人鸟共情的妙趣。</p><p class="ql-block"> 她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她的阅读、写作和对事物的洞察力,无疑是学生饮吸养料的一口深井。她的美篇中关于教学的文章不多,她在一篇文章中列举了如何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编排儿歌的事例,学生脑洞大开,瞎编一气却编出了成人思维框架中无法成活的画面,而我却在她的教学活动中看到了一个理论背景:语文教学的要旨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思维分析能力……我是外行,叶子是读师范的科班生,她比我更知道其中的要道,若是我蒙了个八九不离十,也算是寻求到了一份文化认同。</p><p class="ql-block"> 她的美篇中的诗作不多,我过去也没读过她的诗,今日一读,我觉得她是很有诗才的。《我相信》、《我可以作证》,清丽、不晦涩,通感、意象、词语的变性使用都是极具诗性表达。</p><p class="ql-block"> 她虽是女性,诗的语言没有脂粉气,有些诗句有铁杵捣心的份量。“这些一道道/一条条/一线线红色的泥痕/就是这些山坡流淌的血!失去血液的土地怎么活下去/土地上的植物怎么活下去/土地上的人怎么活下去?”(《那片神奇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泥痕、流淌的血液,土地、植物、人怎么活下去?意象的转换、三重镜像的层层推进,把一次黄土高原之行的偶然所见,用高度诗化的语言呈现在读者面前。</p><p class="ql-block"> 叶子是个多面手,散文、现代诗、近体诗都能来一手,朗诵、音乐几臻专业水平。这是一个教师应该具有的文化手段。各学科独立门户、自成体系,但联系它们最好的桥梁就是文化。师者,精于一科是好教师,能像叶这般一专多能、多能齐进的教师就是更好的教师。学生有幸遇到了有一颗童心、又是杂家的的叶子,她一直在努力地做着打通壁垒的事,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让课外和课内无缝连接,让知识能力和道德教养之间有效沟通</p><p class="ql-block"> 叶子有一段视频,题为《给我一双翅膀,我也可以飞翔》。叶不需要别人给她翅膀,她是自带翅膀、能越飞越高的文化天使。</p><p class="ql-block"> 通过读叶子的一百多篇文章就冒昧地说她的人和文字,难免扁平化,叶子有见,大概是不会怪罪我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