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研修成长篇</b></p> <p class="ql-block"> 这十天,是知识的浸润,更是成长的共鸣。专家的箴言如清泉入池,同仁的分享似星火相聚,从教学智慧到育人初心,每一刻都让我们眼界舒展。那些研讨时的思维碰撞、交流中的会心一笑,都成了珍贵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深深感受到本次组织“以校本教学教研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专题的校本培训,给我们创造了教学中探讨交流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有了向更多优秀老师学习的契机。为期10天的校本培训,经历了专家们的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实战训练等,让我感受颇多。</p> <p class="ql-block"> 本次研修对我而言是一次教育观念的革新洗礼,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近肖铮老师与向银春校长的分享。肖铮老师讲座《巧用人工智能技术,让教学“活”起来》不仅展示了前沿技术,更揭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不是将传统课堂电子化,而是重塑教与学的关系。关于人工智能与教学融合的解读,打破了我对技术应用的刻板印象。“人工智能不是替代教师,而是解放教师”这一核心观点,直指教育数字化的本质——技术是工具,更是桥梁,它能接过备课素材整理、作业批改统计等重复性工作的“接力棒”,让教师有更多精力深耕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关注学生成长的个性化。这让我意识到,未来的课堂不应是“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而应是“技术为教学赋能”,通过流程优化让师生互动更聚焦、教学目标更精准,真正实现“让教学活起来”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 而向银春校长的讲座《校本研修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赋能》,对校本研修的剖析,则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框架。她提出的校本研修“三大困局”精准戳中了当下许多学校的痛点,而“文化引领、分层课程开发、评价创新”的破局思路,更让我看到了研修从“任务驱动”转向“自觉生长”的可能。尤其是“文化是研修的根脉”这一理念,以长沙华夏学校“和雅”文化为例,生动诠释了“研修生态圈”的力量——当研修成为一种集体共识和生活方式,教师的成长便有了内生动力。而“分层课程开发”中“将工作当研究,把研究当工作”的理念,以及“常规-主题-课题”三维路径的实践,更让我明白:研修不是脱离教学的“额外负担”,而是解决教学真问题、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 专家们的讲座犹如两把精心打造的钥匙,为教师们开启了校本研修的多重可能。相信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古丈县的教师们定能让校本研修在乡土间真正“活”起来,为当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组别:第二组</p><p class="ql-block">姓名:彭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