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 科洛尼亚. 南美掠影6

葉知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昨晚我们乘坐的航班9:15才降落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到达酒店已经10点半了。此时酒店前台大约有4个人在值班,但只有一个人在慢条斯理地处理我们团队的房卡,其他前台没有一个主动过来协助办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核对25个人的身份。发放13张房卡硬是花了一个多小时,待我们疲惫不堪地拖着箱子迈进房间时,午夜的钟声已经敲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领队张导说这是南美酒店的常态,您还千万不能催,你若敢催,他就敢立马撂挑子给你看。其实,旅行社早就把相关人员的个人身份资料传给酒店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惜在老牌资本主义质量上乘的床品上才滚了不到5个小时,又要起床出发赶往码头,今天我们要去布宜对岸乌拉圭的科洛尼亚古城游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科洛尼亚全称科洛尼亚德尔萨克拉门托,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其“幸运地保留了原貌,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时代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1年,科洛尼亚古城又被美国《纽约时报》评选为“全球41个必访目的地之一”,该评选强调了其作为“殖民地活化石”的时空穿越感,以及未被过度商业化的质朴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的大巴在晨曦中赶往位于布宜市中心东侧的马德罗港,该港口是布宜往返科洛尼亚的主要客运枢纽。码头设有海关和边捡机构,可同时办理阿根廷出境和乌拉圭入境手续,即可实现高效通关的所谓“同桌办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乘坐的是票价略高,每人63美刀,一天只有5-6趟航班的高速双体船。上面这个4人小乐队与我们一路如影随形,明明长相是乌拉圭人,却每天住在布宜,很有意思,或许每晚在布宜的酒吧和餐厅中还有生意要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种和穿梭于港珠澳三地的双体飞艇相类似的双体快船,载着我们横跨浑浊的拉普拉塔河,驶向对岸的科洛尼亚港。由于早起,在这一个小时的船程中,几乎每一位游客都在马达沉闷的轰鸣催眠下,昏昏欲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科洛尼亚港位于世界遗产老城区西南侧的一处半岛,紧邻拉普拉塔河。较之对岸布宜的马德罗港,科洛尼亚港的规模要小很多,但麻雀虽小,五内俱全,海关仍旧是必不可少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出码头,你会有种时光倒流的错觉。除了上图中的一栋殖民风格建筑,没有一处商业化的店铺。如果不去特别注意周围一望无际,大片水域的泥沙色,真以为到了电影中某个海风习习的加勒比海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面这栋有着100多年历史的白色建筑,上个世纪曾经是科洛尼亚火车客运站。1901年2月4日,曾迎接从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中央车站开出首发客运列车,而1958年,随着乌拉圭全国停止火车客运而惨淡关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码头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世界遗产科洛尼亚古城的入口,亦称坎坡门的老城城门。城门两侧各有一段梯形截面,高约5米,顶厚1.5米,由巨型玄武岩石块堆砌的坚固城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科洛尼亚地处乌拉圭河与拉普拉塔河的交汇处,是南美洲内陆通往大西洋的关键水道节点。在巴拿马运河开通前,这里是南美洲金、银矿产运往欧洲的捷径,也是走私贸易的重要通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继1580年葡萄牙人在此半岛建立定居点后,1745年,当时的葡萄牙总督借助地形优势,主持修建了科洛尼亚的这座三角形堡垒体系,用于抵御西班牙海军的炮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上面图片可见,城门前方设有横跨护城河的木质吊桥,白天放下可方便百姓通行,夜间升起可防止外敌偷袭。城墙上还架设有当时最先进的铸铁大炮,炮口指向河面,随时准备击沉来犯敌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反复争夺战略重镇科洛尼亚近百年后,随着1777年《圣伊尔德丰索条约》的签署,科洛尼亚被彻底划归西班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世纪末,由于战略价值降低,科洛尼亚大部分城墙被拆,仅保留了临河一段的城墙和城门作为象征性的边界,我们现在看到的城门和大约200米的城墙都是1969-1971年间重建的,铸铁大炮也是仿制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人说叹息街(Suspiros)是科洛尼亚的灵魂~它用少女的叹息凝固了殖民时代的悲情;用玄武岩卵石铭刻了葡萄牙匠人的智慧;更以未被商业侵蚀的质朴,守护着时空的缝隙。若想触摸历史的温度,不妨在暮色中重来,当煤油灯的光晕隐去黄昏的斑驳,脚下每一块卵石的微光,都是岁月低语的残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漫步叹息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听石缝间300年风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半是少女未尽的相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半是死囚咽下的自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叹息街始建于1680年葡萄牙殖民初期,是南美现存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作为连接港口与老城区的交通要道,曾经是水手、士兵及走私贩的必经之路。蓝白相间的葡式瓷砖街牌,复满层层青苔的石墙,以及锈迹斑斑的煤油路灯,使叹息街成为游客首选的打卡网红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我们那些过度开发的古镇不同,叹息街上没有一家商铺,仅存几户民居,静谧的历史沉重感甚至压得人透不过气来。据说,联合国世遗评价中那句“幸运的原貌留存”,主要指的就是这条叹息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着石板路,只需步行3分钟,我们便来到科洛尼亚另一处标志性建筑~埃尔法鲁灯塔。该塔始建于1857年,塔高34米,下方上圆,紧贴着圣. 弗朗西斯科修道院的残垣断壁修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外刷白墙的砖石结构灯塔仍保留的原始煤油灯设计,目前的电动光源每9秒闪烁一次,晴天能见度可达10公里。支付1美元门票即可登塔,360度俯瞰周围景色及拉普拉塔河与对岸布宜的天际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联合国世遗评价中那句“以建筑实体串联了动荡历史的时空脉络”,就包括了这座“白色守望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顺着灯塔下修道院的残垣断壁,我们很快来到散落于1811广场上的修道院遗址,对照导览图可知,当年容纳40名修士的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还是很有点规模的。这个位于拉普拉塔河西岸的第一座天主教修道院,系1694年由葡萄牙方济各教会修士所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704年西班牙军队围攻科洛尼亚时,一枚炮弹不幸击中了修道院被临时用于秘密储存军火的地下墓穴,主体建筑因殉爆而瞬间坍塌。如今,只剩广场上的地基,以及灯塔下的部分墙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联合国世遗评价中“以物质毁灭状态,昭示了殖民争夺的残酷代价”这句话说的就是这座修道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11年为乌拉圭独立战争起始之年,该广场旨在纪念民族英雄何塞. 阿蒂加斯,象征着乌拉圭争取自由的斗争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广场四周环绕着保存完好的殖民时期建筑,这些建筑融合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建筑风格,正是这种科洛尼亚古城散发出来的独特文化魅力,最终打动了联合国世遗评委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除了博物馆,这些老房子有一部分被改造成了咖啡屋和礼品店,其中丰富多彩的瓷砖艺术,由于历史的沉淀,并融合了多元文化,已成为乌拉圭乃至南美洲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11广场又称市政广场,广场正北是乌拉圭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圣礼教堂,作为科洛尼亚世遗的核心地标,它见证了殖民烽火、信仰挣扎与建筑艺术的嬗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该教堂由葡萄牙人始建于1699年,1718年初步完工,成为当时拉普拉塔河西岸第一座天主教堂。圣礼教堂经历多次损毁与重建,如今只剩下葡萄牙人留下的教堂根基,如简朴的单殿式结构,厚达1.2米的粗石墙,以及具有防御功能的窄窗(下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704年,西班牙人的炮击不仅催毁了修道院,也为临近的圣礼教堂带来结构隐患。教堂主入口内廊左侧可见一根高3.5米,直径0.7米的红砖圆柱(上图),明显与右侧的玄武岩石柱不对称。据说,这是1742年由西班牙人增建的,以替代原来葡萄牙人的临时木支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班牙人不仅喜欢斗牛,还把牛血掺入砖坯烧制,以增强抗潮性。从圆柱外皮脱落处,可见砌墙用的沙浆也是混合了鸡蛋清和贝壳灰的,至今接缝处仍可见贝类残骸的闪光点。我们现在看到的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圣礼教堂是1841年修复的,加建了三角形门楣,以及22米高的对称钟楼双塔后的样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继续在这里座静谧、整洁的小城中,踏着反着微光的石板路,向拉普拉塔河边走去。除了两个老牌殖民帝国的反复厮杀,历史并没有为这座小城留下什么惊世骇俗的古迹。科洛尼亚之所以能进入世遗评委苛刻的法眼,就是因为时光遗忘了这座幸运的小城,让它300年来几乎没有什么改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斑驳墙面上的瓷砖显示,267号老宅曾经是个“指挥部”,而上面图5这栋典型殖民风格的米黄建筑,现在是阿根廷驻科洛尼亚领事馆。坡道两旁的老房子,凡门前插有彩旗的都是游艇俱乐部。上图是乌拉圭版美团送外卖的拉丁美女,向我投来充满善意的微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按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其核心价值乃在于保存完好的殖民时期的建筑与历史遗迹,如我们之前介绍过的城墙、城门、灯塔、修道院和教堂等,且理应严格保护原貌,避免过度商业化,并杜绝当代艺术的介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就在河畔的一些废弃无主的老宅外墙上,我拍到了上面这些淘气可爱的涂鸦,或许这里已经超出了世遗划定的保护区范围?从荒废的拱形门洞望出去,就是宽阔而浑浊的拉普拉塔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面是一个1990年才扩建成的游艇码头,与世界遗产区仅隔一道葡萄牙殖民时期修建的老城墙,形成一个“左手18世纪炮台,右手21世纪游艇”的魔幻场景。这里平均水深只有2.5米,所以只能系泊船体长度不超过15米的帆船或机动游艇。由于没有直升机接送以及游艇派对策划等高端游艇码头必备的一些服务,这里每条船的日泊费只收非常亲民的35美刀,批发更便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被誉为“时光胶囊中现代驿站”的科洛尼亚游艇码头,本质是历史港口的现代延伸,它虽未发展成为摩纳哥式的奢华游艇码头,却以殖民时期灯塔为帆樯,以叹息街卵石为锚链,为游客提供了一种仿佛停泊在18世纪的穿越体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说,乘游艇出发不久,特别是在晨昏时段,常有拉普拉塔河豚前来伴航,而且经过防波堤时,还可看到由南美鸬鹚和粉红琵鹭组织的派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游艇码头发过一阵呆后,我继续沿拉普拉塔河科洛尼亚一侧向老城区走去。有人将这里的河水形象地比作“拿铁咖啡”,其泥沙浓度之高,使得它的透明度甚至不足30厘米。每年向大西洋倾泻的1.6亿吨泥沙,使拉普拉塔河床以每年5-10米的速度向大西洋推进,形成世界上最年轻的冲积平原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526年,西班牙探险家迪亚斯. 德. 索利斯误以为抵达了“白银山脉”的出海口,便命名该河为白银之河,“拉普拉塔”为白银之意。后来发现所谓的白银竟然是原住民瓜拉尼人的锡制品,于是恼羞成怒的西班牙人血洗了两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面图4、图5是一幅正被游客围观的科洛尼亚1762年的地图,在这幅由瓷砖拼成的老地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绕城而过的蓝色护城河,以及坚固完整的城墙,妥妥就是一座扼守拉普拉塔河的军事要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事实亦是如此,1680年,葡萄牙人将其命名为“科洛尼亚德尔萨克拉门托堡垒”,经过多年反复争夺之后,18世纪,西班牙统治者又将其更名为“圣佩德罗. 德. 阿尔坎塔拉堡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现在就处于瓷砖地图左上,即西南角的突出部位置,这里耸立了一根老高老高的“致敬桅杆”,下面还配置了一个黑色的船用大铁锚。桅杆基座的瓷砖铭文写着“致敬西班牙守护圣人”,这个圣人就是上面提到过的圣佩德罗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附近就是圣马丁广场,南美独立运动领导者圣马丁将军的半身铜像就矗立在这个广场(上图),他身后的两层白色殖民风格建筑现为乌拉圭国家历史博物馆科洛尼亚分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知不觉又转到埃尔法鲁灯塔的背后,这里有两家风格完全不同的咖啡吧,可为游客提供饮品及简餐,但更多的还是拍不够的老房子,确切地说应该是经过300年历史沉淀后的一个整体环境,就像一支非常治愈的美妙乐曲,始终回荡在你的身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图中这座石构老宅的外墙上有两块瓷砖拼图,右边一块小的写着“兰乔/唐.安东尼诺”,它有两层含义,其一,这是一座在世遗挂了号的,西班牙人安东尼诺先生的私宅;其二,根据世遗规定,这种老宅翻修必须经过政府批准,原始基底是绝对不能改动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右边一块瓷砖属于文物级别的了,所以特别用玻璃罩保护起来,瓷砖上的人像就是西班牙人的守护圣人~圣佩德罗君,有点像过去中国人喜欢往院门上贴门神或灶王爷的习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又转回到约定的集合地点~圣礼教堂,我趁大家都在咖啡吧休息,又去考察了一遍教堂的侧面外墙。墙面上一列列规则的小方孔应该是施工时留下的脚手架眼儿,为什么撤架后没有填补?可能是考虑到西葡之间没完没了的争斗,反正损毁了还要修复,留着方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墙面上另外3个露出石块的大方孔有两层含义,其一,告知墙体有内外两层,1.2米厚的墙体内层只能用本地廉价的玄武岩石块堆砌;其二,在大理石片装饰外层上开3个窗口,纯粹是为呆板外墙增加一些立体美感,看上去像三幅抽象的浮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是教堂在广场上组织的宗教活动,大家见我拍照都非常配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傍晚之前,我们还要乘船返回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巴载我们去轮渡码头之前,先沿乌拉圭国家1号公路去了另外3个打卡点。第一个就是上面这个不知名的乡村小教堂,这座原汁原味、朴实无华的小教堂,保留着浓浓的殖民风格,就像跨越了300年直接从天而降。上面用玻璃罩起来的裸露墙体,是1761年始建时的原始墙体,里面除了石头、土坯砖,甚至还有匕首碎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去乌拉圭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足球很牛,但国家很穷,曾经也是需要我们解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民族之一。然而,从上面照片及视频看,这个南美小国还真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难怪导游始终都没追着我们喊:“注意手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两图为始建于1761年,以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命名的斗牛场。由于国情不同,建成后几乎没有斗过牛。去年完成改造后被用于演出、展览及美食广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是以拉普拉塔河为背景的一处打卡地,旁边好像还少了一块“我在科洛尼亚好想你的”牌子,否则不够味儿,回家自己P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普拉塔河实为巴拉那河与乌拉圭河交汇形成的巨型河口湾,全长290公里,最宽处也达到了290公里,是世界上最宽的河口,像一个巨大的喇叭伸向大西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双体快艇飞驰在河面上,如果不注意河水的颜色,感觉就是轮船行驶在大海上一样。不用说,猜到能猜到河中这些泥沙皆为两河上游人类破坏雨林,过度开发的结果,跨国治理谈何容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面那座雄据港口最佳地段,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是中国工商银行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总部大厦,一幅世界500强该有的不差钱派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色的夕阳掩饰了河面下浑浊的泥沙,双体快船在夕阳的余晖中,平稳靠向对岸布宜的马德罗港。时值下班高峰,大巴时走时停,缓慢地穿行于昔日辉煌帝国的高楼大厦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有车辆井然有序,公交车站下班的人群更是不急不躁,安静地排队候车,国民素质可圈可点。谁能想到这是一个通胀高企,就要破产或已经破产的国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对抗川普迷弟~米莱领导的新一届政府强推的紧缩休克疗法,阿根廷无比强势的工会几乎天天都在闹罢工。我们心惊肉跳地目睹了夜幕下,一队队全副武装严阵以待的警察,还是中国最安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