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经常游走世界的人,对遥远的南美总有一种藏在心底的向往。遥远不仅是距离,还是一种神秘。因为神秘而愈加向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时隔18年后再次踏上南美大地。这次的旅行从秘鲁开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秘鲁和中国的空中距离是17000公里,常规的飞行多由中国先飞法国或美国,再经巴西圣保罗转机至秘鲁首都利马,这样一圈绕下来,少说也得二十多个小时,路程也要增加几千公里,辛苦自不必说。听说现在国航开了北京经停马德里再飞圣保罗的航班,想必能减少一点路上的劳顿。人都有好奇心和探索欲,为了一探这个万里之外的国度,更为了寻访昔日强大的印加帝国失去的文明,这些年不远万里前往探秘和揽胜的国人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马丘比丘(machu picchu)被称作世界新七大奇迹,这座在2350米高山之中默默隐藏了400多年的印加遗址,如今是秘鲁最受欢迎的景点。它传奇的历史和发现经历,与柬埔寨吴哥窟有几分相似,但这里却不是每个人此生都能踏足之处,因为山高路远舟车劳顿,因为需要足够长的假期,更因为需要准备好大把银子。</p> <p class="ql-block">从首都利马往马丘比丘所在的热水镇,需先飞高原城市库斯科(City of Cuzco),这个同样迷人的印加古城是进入马丘比丘的必经之地(此城后文另叙)。由利马飞库斯科只需一个多小时,却是一段饱览安第斯山脉壮美风貌的航程。这座纵贯秘鲁全境、世界最长的山脉将秘鲁分作西部沿海地区、中部安第斯山区和东部亚马孙雨林地区。如果天气够好,70分钟航程中能看到安第斯雪山、高原盆地、峡谷河流、侵蚀冰川等多种地貌。可惜,夜航飞机让我与这些壮美的画面失之交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库斯科开往热水镇的观光列车沿乌鲁班巴河一路相伴,层叠的梯田和密林构成窗外绿意盎然的剪影,全身民族装饰的印第安演员与操着不同语言的各国旅客一起载歌载舞。车抵热水镇,换乘登山巴士一路盘旋而上。还是当年的砂石路面,还是一个个陡急的转弯,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密林,真有些“跃上葱茏四百旋”的意思。马丘比丘,还是我记忆中的模样吗?那些在遗址上散步的可爱羊驼还在吗?仿佛见去见一位久违的老友,心里充满期待。</p> <p class="ql-block">排队验票,随着人流慢慢挪着步子。和18年前相比,马丘比丘显然已成秘鲁热门景点,即便是采取了限流和预约措施,仍挡不住全世界前来探秘的热情访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始入景区,一座石砌山门赫然而立。这门以方形石块垒砌而成,高约三米,门洞仅容一人穿行,想必当年是进山的第一道岗哨。穿门而过,陡见天地豁然开朗,大片高低错落的遗址映入眼帘直击心灵。那一刻,我又如18年前初见它时的那样,怔怔的、痴痴地呆望着,一股热流涌上喉头。是激动?是感慨?是因为这第一眼便已驱散一路的劳顿?我知道,是那种强烈的震撼在敲击着我的心弦,在叩开我18年前的记忆之门。是的,当年我第一眼看到它时,也是这般呆痴,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这般震撼。</p> <p class="ql-block">在马丘比丘行走,最好的方式是在那些令人眩晕的房屋遗址间“走街串巷”。当年的茅草屋顶早已不复存在,只余花岗岩砌成的房墙屹立在它们原先的位置。这里所有建筑用的石材都取自附近山体,在智慧的印加人手里被切割成正方形、长方形、多边形,但不论什么形状,都能被砌成规则而坚固的墙体。这些建筑依功能和地势不同筑就,有的横亘于层层垒砌的梯田基台之上,如同我们现在常见的房屋型制,所不同的是它们的梯形窗户也由石块砌就,宽大厚实,宛如坚固的工事;有的借助山形顺势而建,大块的花岗岩一路斜刺着堆砌成高低错落的房墙,像极了一条条石龙攀岩而上、俯卧于顶;更有一座半圆形石砌大屋,在高高低低的建筑群中鹤立鸡群,一看便知不是一般民宅。细看说明,方知那是当年的太阳神庙,每年6月21日也就是中国冬至那天,阳光可透过神庙的梯形窗口直射进中央祭坛石。印加人将太阳视作最重要的神灵,认为太阳神是它们的祖先和守护神。太阳神崇拜是印加帝国的国教,印加王则被认为是太阳神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我在南美见过几处印加文明时期的建筑,竟与远隔千山万水的吴哥窟遗址那般惊人的相似。同样的花岗岩墙体,同样的规则形石块,同样屹立千年披满岁月风霜,同样在深山密林间被遗忘数百年。要说不同,吴哥窟的建筑是为供奉印度教及佛教而建,庄严大气,浮雕众多,更多些文化和宗教气息;马丘比丘以及所代表的印加文明遗址,则像是一个或数个族群形成的社区,在曲径回廊之间多了几分烟火之气和市井之气,当然其中也少不了古代人类必不可缺的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学者们苦苦研究为什么许多历史现象远隔万里却能如出一辙,相距千年却有惊人的相似。我却觉得它揭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明,会在发展中呈现出相似的轨迹或特征。</p> <p class="ql-block">就这个话题我请教过一位历史学家,他和我交流了多年的研究心得:</p><p class="ql-block">其一,这是人类面对相似需求时的共性选择。当不同文明面临诸如农业灌溉、抵御外敌这些相似的生存挑战时,便会以人类共通的智慧独立发展出相似的解决方案。</p><p class="ql-block">其二,这是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文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共性需求。</p><p class="ql-block">其三,是囿于环境与资源的限制,不同地理环境会塑造不同文明形态如沿海文明、内陆大河文明、农耕文明,即便相隔万里,相似的自然条件亦会催生相似的社会结构。</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与印加建筑都使用石材建筑,本质上是对当地资源的利用和建筑技术的自主突破,它们之间虽无直接关联,却共同印证了人类对“永恒”的追求,这种“远隔万里的默契”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