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二哥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八一”将至,虽已脱下军装, 难忘军旅情长,我为曾经是一名军人而自豪。</p> <p class="ql-block"> 1968年3月光荣入伍,我穿上了綠色的军装,儿时的梦想终成真。</p><p class="ql-block"> 1971年6月在部队因公负伤,1973年3月退伍。 </p><p class="ql-block"> 五十二年过去了,那短暂五年的军旅生涯,却给我留下了太多刻骨铭心的回忆,记下这些曾经的过往作为怀念,并祝老战们“八一”建军节快乐!</p> <p class="ql-block">▲图为北京小汤山机库工程,现为中国航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团胜利完成了北京小汤山机库工程,1969年底部队进行了整编,我所在的145团整建制划入第二炮兵总字126部队,命令下达后,我们全团便从北京小汤山陆续抵达西安炮兵学院休整。</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原西安炮兵技术学院现改名为~“火箭军工程大学”</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逐渐恶化、破裂,1969年终于爆发了“珍宝岛”事件。</p><p class="ql-block"> “苏修”在我国新疆、内蒙境外屯兵百万且布置了导弹、坦克等重型武器装备,虎视眈眈地对我国进行军事威胁甚至图谋侵犯我国,针对这些国际形势的变化,党中央果断作出加强第二炮兵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我们团正式编入第二炮兵部队,得知要尽快进入青海为导弹筑巢的消息,全体指战员都非常激动和期待。</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一年一月,军委办公会议决定,各单位在贯彻军委《关于加强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决议》,整顿连队党支部的基础上,普遍开展“两忆三查”教育运动。</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根据中央军委决议,一九六九年的冬天,全军开展“两忆三查”运动,两忆三查运动开始了。即: “两忆”是忆阶级苦、忆民族苦;“三查”是查立场、查斗志、查工作。</p> ▲网络图片~部队诉苦大会 <p class="ql-block"> 我们部队在“两忆三查”运动之前,各连队进行了动员并号召战士们写家书询问在解放前家庭所遭受的阶级仇、民族恨,在连队召开的“两忆”大会上,台上战友忆苦无不声泪俱下,台下“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打倒苏修!”、“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口号声此伏彼起,为了配合教育,连队还专门做了米糠窝窝头、烂菜叶汤“忆苦饭”,战友们都是含着热泪吞咽的……</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在西安炮兵学院的休整期间,开展“两忆三查”的运动,对干部战士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提高了大家的两条路线斗争觉悟,进一步增强了官兵团结、军民团结,促进了连队革命化、战斗化建设。也为我们挺进青海为导弹筑巢,夯实了牢固的思想基础,且激发了全团指战员的士气。</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1970年4月部队抵达青海省西宁市休整</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部队到西宁,我们营驻马步芳公馆。</p> <p class="ql-block"> 马步芳公馆又称“馨庐”,原为解放前青海国民政府主席马步芳的私人官邸。“馨庐”名称取自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因为马步芳堂号是“公德堂”,故取上文中“唯吾德馨”的“德”字的“馨”字。“馨”字下面有“香”字,正好与马步芳父子号“子香、少香”相吻合,“庐”字是取自上文中的“南阳诸葛庐”的“庐”字。</p><p class="ql-block"><br></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馨庐”二字由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书写并署名。</p> <p class="ql-block"> 馨庐始建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6月,已有70余年的历史,共有房屋299间,分别由前院、中院、南院、西一号院、西二号院、西三号院及后花园等七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院落组成。院内环境较好、建筑古朴典雅、气势宏伟。是青海乃至西北最为完整的民居建筑之一。因为在建筑装饰材料上选用了大量本地产的白玉,所以在民间又称“玉石公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其影响波及青海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就中国而言也是唯一一座选用大量玉石来装饰墙面的民居。</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我在马公馆廊柱上发现一首刀刻的打油诗“青藏青藏,两年一趟,女人在家当尼姑,男人在外做和尚”,落款“汽车兵”,很显然这是一位驻西藏老汽车兵,这首打油诗是牢骚,是渲泄,也是无奈。</p> <p class="ql-block"> 那些年,马公馆已经成为进出青藏部队的兵站。</p> <p class="ql-block"> 1986年,馨庐被青海省人民政府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部队到达西宁第二天,照惯例要出操,连队列队刚跑出马公馆不到一百米,就有战士摔倒在地,还有战士流鼻血,最普遍的是嘴唇干裂,呼吸困难,带队干部赶紧停止跑步并立马向上级报告,后来得知原因是高原反应,我们从海拔400米的西安刚到海拔2261米的西宁,海拔落差之大,需要一个适应过程。随之部队领导也调整了出操内容,早起列队跑步改齐步走,并要求随时观察战士们身体状况,后来在我们向更高海拔地区进发时,总是在沿路兵站休整一、两天以逐渐适应高海拔恶劣气候环境。</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天休整,战士们逐渐适应了高原缺氧的气候环境,连队给战士们放了假,我和几位战友逛逛公园、大十字(市中心),购买日用品,一切准备完毕,只等一声令下了。</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部队终于出发,车队离开西宁翻过日月山(现在己是西宁著名风景区),当年我们在军卡上挨排坐在个人背包上,军卡颠簸地爬山,战友们呼吸还大喘气,哪有心情去观赏日月山美景哟。</p> ▲网络图片 经过倒淌河 ▲网络图片 茶卡兵站休息两天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部队车队宛如一条钢铁巨龙,辗转几天几夜终于到达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德令哈市。</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德令哈这儿除了海拔3010米,空气中氧气稀薄外,春夏时节天高云淡,蓝天、白云映衬下远处是终年不融的雪山,近处是连绵的山峦和一望无边的戈壁、草滩,牛、羊群点缀其间,好一副青藏高原美景画面。</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地适应高海拔气候,部队在德令哈又是休整几天,请地方同志给部队做社情报告时有两点印象非常深刻,一是说这里坏人比好人多,在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沿海城市及内地大城市关押的重要犯人都迁往德令哈地区,德令哈有好几处大型劳改农埸,都由公安部队看守,所以说德令哈的坏人(犯人)比好人(居民)多,且要求我们在外不要轻易与人搭讪;二是我们部队从西宁出发,浩浩荡荡百余辆军卡车队早就被苏修、美帝侦察卫星发现,因此要求指战员们严格保守军事机密,</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1970年5月,我们连队进驻德令哈泉水沟(梁),营房是临时搭建,角钢框架,房顶和墙面用荊条篱笆铺就,再用掺和干草的泥巴糊上几遍,干了也可挡风避雨,营房搭建好了也就修了几天公路,连队又接到转场命令。</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1970年6月,我们全营进驻怀头他拉,驻地是一块宽敞的山谷平地,三面环山,一面是很深的沟壑……</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部队到怀头他拉首要任务是自己动手建营房,营房要求统一搭盖,在平地上向下挖掘一米深方坑,坑四周用自制的土胚砖块砌成墙,房顶是木条铺成的斜面,上加掺草的泥巴糊上厚厚的一层当作屋顶,每个班都在房中间搭一面火墙,迎门一面砌一灶台(烧水、烧墙、烧炕),火墙两头顺地面修两条烟道分别延伸至两边睡人的火坑。</p><p class="ql-block"> 战友们一边干活一边嘟囔“看样子要在这过冬了”,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种半地下的营房确保部队安全渡过青海极寒的冬季。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 </p><p class="ql-block"> </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那年,排长调离,我提为副排长(当年不属干部序列),当兵时我在五班,当班长也在五班,当排副还驻在五班。</p><p class="ql-block"> 迟迟没有排长到位,四个班也不是那么容易摆弄的(我们工程兵部队团以下营、连、排、班是四四编制),事事只有身先士卒,才能赢得战友们认可,好在指导员对我们二排非常关注,我们二排在训练、施工、学习等方面从未掉过链子,以至1971年转场至祁连时荣幸领命了“打前战”任务。</p> <p class="ql-block"> 训练、施工之余,班排最主要任务是上山背柴,以备过冬取暖,驻地周边人迹罕见的大山森林中到处可见枯倒的树木,这为部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燃料,班排营房前柴垛的高矮多少也成为连队晚点名时批评、表扬的内容之一。</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我们连驻地面临深度30米左右的沟崖,崖底有条河流,为了方便取水,连队动员战士们硬是在崖壁上凿出一条蜿蜒的台阶步道,解决了连队用水问题,冬天也要小心翼翼地下到沟底凿开河面冰块,取碎冰块融化成水备用。</p><p class="ql-block"> 为了防患于未然,工余时间全连动员延着沟崖边用干打垒垒出一条厚实的围墙,有效地保障了全连人员活动安全。</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全营官兵在此为导弹筑巢,其他几个连队为发射井施工,我们连则在周边山体上建设屯兵、弹药、燃料及指挥所坑道,这时部队装备已改善不少,每个营都配有机械连,施工进度及安全都得到提升。</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怀头他拉海拔4022米,在这里施工要克服很多困难,坑道作业虽说有鼓风机往里灌风,毕竟氧气稀薄呀(现在高原部队都用上单兵制氧设备了),干不了一会就气喘吁吁……最累最危险的就是浇筑、回填了,坑道掘进完成后便要分段搭建模板,在模板上捆扎完钢筋后就开始浇筑混凝土,两侧较轻松,到了拱顶浇筑就全靠人工了,模板离坑道顶距离宽点七、八十公分,窄处只有五、六十公分,当年工程兵没有现在的机械化程度,咋办?全靠战友钻进拱顶,用脸盆一盆盆地往里传递水泥混凝土,几盆下来汗流滿面,到后来根本也端不动一盆混凝土,就一盆盆地往里推,手磨出血,胳膊划伤是家常便饭……。</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高原施工非常艰苦,每天下班后脱去在坑道里汗了又干,干了又汗湿的作业服,浑身刺痒,每个班火墙前的灶台上都会坐上一铁皮桶水,值日战士添柴烧火将水烧热后,大伙儿就围着火墙脱光膀子舀上一脸盆热水,拧上一把热毛巾前后胸、裆部擦上两下,就算洗个澡了……这就叫洗“早”澡。</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部队上了高原,伙食补贴也增加了,但是新鲜蔬菜、水果仍是稀缺物资,酱油是内地军工厂生产的压缩块,要用开水泡开用,蔬菜也是脱水蔬菜,鸡蛋则是铁皮桶装的蛋粉,战友们最喜欢的就是红烧肉罐头,也不是天天都有噢。</p><p class="ql-block"> 那时每个连队都挖地窖贮食物,最多的就是土豆,甜菜疙瘩和罗卜、大白菜等以备过冬。</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在高海拔地区做饭是对炊事班一大考验,海拔越高沸点越低,用平原地区烹饪方式根本做不熟饭,所以部队到德令哈后都配置了高压锅。</p><p class="ql-block"> 我们连炊事班长是江苏宿迁65年老兵,擅长做面食,但是蒸出的包子、馍头(没法熟透)都黏牙,炊事班同志们变着花样想给同志们吃好,和面擀面条,煮好便是一锅面糊糊,于是改做贴饼,这种贴出来的饼型状象解放鞋底,一面焦脆,颇受战士们欢迎,战友们戏称“鞋底板”,再配上红烧肉罐头,美的很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我们那个年代,部队每年要评“四好连队”即:“政治思想好、三八作风好、军事训练好、生活管理好”为标准评出的先进连队。 </p><p class="ql-block"> 养猪则是连队传统习惯,一是继承“自力更生”优良传统,二是为改善战士生活,三是残汤剩饭不至于浪费。</p><p class="ql-block"> 炊事班兼管猪的喂养,猪圈一般建在伙房附近,当然,也只有逢年过节或“复老迎新”时才宰猪吃肉,这也是指战员们最开心时刻,猪养的好坏也是评判连队“生活管理好”内容之一。</p><p class="ql-block"> 关于养猪,也发生过很多轶闻趣事,老战友都知道,就不赘述了。</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包饺子也是我们部队的好传统,经常是在星期天或节假日进行,每个班分别到炊事班领取和好的饺馅和面团,擀饺皮那是各有妙招,有的班就用锹把和镐把擀皮,我们班更绝,在擦干净的床板上把面团摊成面皮,用军用茶缸翻过来扣,一扣一片饺皮,包饺子这一天各个班都是欢声笑语。</p><p class="ql-block"> 各班形状五花八门的饺子揑好,连队首长还要认真检查一遍,除了表扬就是批评,点评完毕各班轮流到炊事班煮饺子,用盆端回就开干,我有一回吃了60个饺子,就这还没破排里记录。</p><p class="ql-block"> 看似简单包顿饺子,其实个中大有文章,一到休息日,战士们思念家乡、亲人的情绪在连队悄然漫延。</p><p class="ql-block"> 为了不让战士们休息时太空虚,部队想出很多活动招数~教唱歌、出板报、到附近百姓住处替老乡理发、看病、挑水、打扫卫生、连队宣传队演出等等,其中包饺子最受欢迎,热热闹闹大半天过去,既凝聚了人心增强了团结又改善了生活,吃饱吃好也累了,大脑没空闲思乡思亲人了,休息完了又得投入紧张的施工和训练了。</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我们那个年代,部队一日三餐都是一个菜,有时中饭也有个汤,那象现在部队生活这么讲究,至于水果更是奢侈品,“八一”等节日能分得一两个苹果什么的,还舍不得一下都吃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那个年代,连队每攴饭前都要唱一首歌,唱罢值班干部便宣布“开饭”,每个班战士蹲在空地上围成一个圈,班里小值日从炊事班打来一盆菜放在中间,大家轮流舀上一勺菜,一只手捏两只碗,上面一只碗盛菜,下面一只碗装饭,就这么蹲在地上三下五除二一餐就解决了。</p> <p class="ql-block"> 除非遇到刮风下雨天气,饭菜则由值日战友打回屋里吃,蹲着或坐在床铺板边沿,我当兵五年,压根就没看见餐桌长什么样。</p> <p class="ql-block"> 用“餐风饮露”来形容我们那个年代高原工程兵的生活,最贴切不过了。</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记得在怀头他拉,也不知道哪个单位为改善部队生活,组织战士打黄羊,其他连队也开始仿效,那个年代黄羊还没被列入国家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 我也和指导员上山找过一回黄羊,但是无功而返。</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我们曾经在茫茫戈壁为导弹筑巢,这是海拔4000米以上,昼夜温差超过20摄氏度,空气中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60%……这里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荒原。</p><p class="ql-block"> </p> ▲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 茫茫戈壁大漠上,只有一种被称为骆驼草的植物,在这里深深扎根、顽强生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不知从何时开始,一群军人也来到了这里,他们像骆驼草一样,在这片茫茫戈壁中,深深地留下自己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在茫茫戈壁深处,这群军人为了祖国的国防建设奉献了青春,为了人民安居乐业甘洒热血写春秋。</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不需要你歌颂我,不渴望你报答我,我把光辉融进祖国的星座,山知道我 ,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2日•合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