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爷孙三人同题作文
7月21日,我们爷孙三人共同写了一个名为《家乡变化》的作文。现将三篇共同发出来,请各位老师点评。
</p><p class="ql-block">朔州的变化
</p><p class="ql-block">作者:倪悦桐(小学四年级学生)
</p><p class="ql-block">朔州位于山西的西北部,近年来受到我党的大力改革,由之前烟霏雾集到现在的塞上绿洲、由之前的闭塞不通到现在的北达内蒙古、东北重工业园区,南接上海、珠江三角洲以及西南工业区。形成全方位的交通网络。朔州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时代的挑战。
</p><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朔州因煤炭资源而兴盛,邓小平同志对外开放的战略为这里引进了大量美国投资,使平朔煤矿成为当时时代的亚洲第一矿。但是过度的煤矿开采让环境情况堪忧,使得这里的环境犹如一张薄纸十分脆弱。
</p><p class="ql-block">现如今,朔州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大力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将保护环境的理念落实于行动当中。右玉县变为了塞上绿洲;山阴县成为国家风电能源的重要基地。近几年来的朔州大力发展绿色新能源经济。现在这里绿树成荫,百鸟争鸣,朔州在环境保护上取得了极大的成效。
</p><p class="ql-block">忆往昔,这里交通极为不便,S5512元朔高速是在市政府强烈要求下才在朔州这里开了一个口子,但20余公里的匝道长度还是让他造就了全国最长匝道的名称。
</p><p class="ql-block">但随着时代的不断推动,以及朔州人民的不懈努力。大运高速的建成增添了出行的便利;滋润机场的通航丰富了人民的出行模式;朔州东站的通车结束了只有绿皮火车才能到山西的历史,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使人们拥有了更多的出行选择。现在,朔州已经形成空地两路交通联运,可实现由此去往上海、成都等一线,二线城市。满足了城市人民向往大城市的需求,为这里经济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p><p class="ql-block">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如今的朔州早已今非昔比了,未来这里将会在党的指引下,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的推动下发展出更多的新成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写下自己的不朽诗篇。
</p><p class="ql-block">我家乡的变化
</p><p class="ql-block">作者:倪悦航(初三学生)
</p><p class="ql-block">家乡的任何都可以变化,唯独那份别具一格的历史是亘不变的 ——题记
</p><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是蜀中蓉城。在家乡的锦江之上,有一座跨江联系的廊桥,它在几千年的历史岁月中,见证了沿江两岸的蓬勃发展;见证了锦绣蓉城的不断进步;更是见证了蓉城历史的源远流长。
</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名桥,他注意到了两岸因时代的不同所带来的不同的变化。由传统的榫卯木结构建筑到极具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混合建筑,在这之间,他看到了很多.......
</p><p class="ql-block">呱呱坠地--短暂的繁荣
</p><p class="ql-block">明末农民军张献忠率军攻入蓉城并自立为帝,国号大西,改蓉城为西京。后在兵败出逃时,下令纵火焚城,使蓉城饱受战火沦为废墟之中。清朝时期历时119年时间对蓉城重建修复并对此实施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使蓉城逐步繁荣起来。此时这座古桥的出生见证了两岸人民由战争后的满目沧桑变成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无限期待。古桥也在这期待之中慢慢成长,对未来充满希望与向往。
</p><p class="ql-block">风华正茂--时代的动荡
</p><p class="ql-block">清宜统三年,蓉城爆发了保路运动,川总督赵尔丰因镇压民众而造就了震惊国内的“蓉城血案”引起人民的不满与反抗,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时,这座古桥正值年少气盛之时,但他见证的却是这动荡不安的时代,它也见证了两岸人民不惧牺牲、誓死反抗的精神,成为了这个时代精神的象征。他也瞧见了两岸的房屋变得破败不堪,他对未来有些迷茫。
</p><p class="ql-block">雄鹰展翅--民族的觉醒
</p><p class="ql-block">在十四年抗日中,他目睹了四川人民不惜一切,翻越秦岭,穿草鞋戴草帽背上那不算精良的武器装备,去与装备武器都极为精锐的日军搏斗。这座古桥目睹了两岸人民为抗击日寇而显现出来的决心,尽管房屋依据破败不堪,但依然以全家之力保障国家之胜利,正值壮年的古桥也在尽力保证抗日物资的顺利运输,它怀着青春应有的热血迈向战场保家卫国。这座古桥目睹了两岸家庭因战争而导致破妻离子散却从未后悔,反而将一批批青壮势力送往战场。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对抵御外敌充满信心。
</p><p class="ql-block">鹤发童颜--蓉城的繁华
</p><p class="ql-block">从1949年12月27日蓉城解放开始,百废待兴的蓉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经过70余年的建设,这座城市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被誉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这座古桥也因年老而端坐在锦江上见识着这座雪山脚下的城市慢慢成长。他就像一位年老的长者正保护着这座新生城市的生长,他曾亲眼望见由之前那份动荡到现在这般繁荣,由土路到水泥路的转变。而他在看见这份繁华后也只有静静端坐在锦江上让人感受他身上承载的历史伤痕,体悟岁月的沧桑......
</p><p class="ql-block">这座廊桥犹如一民老者,就像父母对自己孩子那般见证着这座城市的不断生长,不断变化,直到变得最好。
</p><p class="ql-block">这座廊桥犹如一张明镜,照耀着从前那段独属于他的成长历史,就像一位伟人正在书写自己的回忆录,能更好的被后人所铭记。
</p><p class="ql-block">这座廊桥犹如一座纽带,将古时的回忆连接到现在现代的繁华,让人不仅感叹时间所带来的变化之大,还可以让人们更好的望见历史,增加人民的文化自信,增加城市的历史底蕴。
</p><p class="ql-block">家乡变化
</p><p class="ql-block">作者:杨惠卿(七旬退休干部)
</p><p class="ql-block">离开家乡的半个多世纪以来,虽说每年也要回家乡里一两次,也身临其境地感受着自己家乡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巨大变化,但如果说到变化,实事求是地说,和我们国家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的话,确实是步子有点小,变化也不大。唯一感到变化的就是,那些和自己小时候的玩伴们老苍老了,在这个新的时代里显得不太合群;那个生我养我的小村子陈旧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显得遗异了。
</p><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是朔城区的东榆林村,虽说村子不大,在鼎盛时期也不到三千人。我们村还是三晋大地上重要交通要道同蒲铁路上的一个重要车站。虽说在新中国成立初由于特殊原因,将我们村的火车站东移到山阴县的泥河村,但直到今天,那个车站的名字仍然叫“东榆林”。我们村是一个非常适宜居住的小村子,背靠洪涛山,南临桑干河,有山有水,土地平坦肥沃,种什么长什么,这也就成就了我们村是朔县老城一出东门有名的村子。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村在村党支部书记杨维洲的带领下,全村的人向桑干河要产量,和土地争粮食。变冬闲为冬忙,在冬三个月里,硬是在村南的桑干河北岸用双肩扁担挑出了一个高20多米,长达2000多米的黄土大坝,把村南的土地全部变成了稳产高产的水浇地。随后,村子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村北打了十几眼深水井,彻底解决了灌溉问题,全村90%的土地都成了水浇地。时过境迁,转眼已过了半个世纪,那座在村里人眼里巍峨的黄土提水坝依旧屹立,那些分散在田地间的深水井房依然坚守,为村里乡亲们的农田耕种,保产丰收提供着有力的保障。
</p><p class="ql-block">在我们村有一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我们村除了一些年轻人在外就业打工外,村子里的老人们基本上没有外出的,就是在村子里搞副业做买卖的也不多。这些老农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的汗水一滴一滴地流洒在自己心爱的田间,浇灌着绿油油的庄稼。而那片土地也确实不负众望,把多多的丰收奉献给了自己的主人。
</p><p class="ql-block">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哪怕是再好的事情,也有着人们想不到的负面作用。丰收的粮食让乡亲们不再为吃穿犯愁,但由于种田是一种周期长,付出多,收益小的劳动。辛勤劳作一年打下来的粮食用来换钱的话,却是不能收到满意的收获。虽说近年来,国家对种粮加大了扶持政策,除了给农民发放种地补贴外,还多次提高了粮食的收购价格。尽管是这样,农民们衣兜里的钱,还是少少如也。正是这种原因,也使得我们这个在20世纪曾辉煌一时的村子,如今面临着年轻人外流、老农坚守的困境。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村子几十年来没有大的变化,基本的格局还是处于20世纪的水平,老屋依旧,街道依旧,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
</p><p class="ql-block">今年清明节,我回到村里祭祀烧纸,随后在村子里转了转,拜访了几十年前自己的同学玩伴。穿行在熟悉的巷子,看到那些依旧简朴的窑洞,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儿时的快乐一幕幕浮现眼前,那些在追逐嬉戏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那时的后街是最繁华的地方,不管春秋夏冬,总是人头攒动,大人们的交谈声此起彼伏。特别是我们这些孩子们在街头上追逐打闹,做游戏踢毛毽,让欢乐的笑声弥漫在整个村子。那时的街道,村子里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们在不为填饱肚子发愁后,也把有限的精力投放进了居住条件的改造上,一个个崭新的院落出现在村子里。新窑、新院、新墙,构成了一条条新的街道。新的黄土筑成的土墙上,用红色油漆写就的标语更是醒目鲜红,为新农村增添了一种蒸蒸日上的喜气。
</p><p class="ql-block">今天走在这条我熟悉的后街上,现实的骨感让我心头一凉。街道变了,由原来的沙厂路变成了水泥路,但让我很难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现代的气息。路旁的老树依旧,却少了昔日的热闹,偶有几声鸟鸣,更显萧条。曾经的欢笑与喧嚣,如今只剩回忆在风中飘荡。那些曾经充满生活气息的院落,如今大多门扉紧闭,荒草丛生。儿时的玩伴们在时间无情的摧残下,过早地进入了老年,目光空洞地望着远方。
</p><p class="ql-block">后街的西头是进入村子的重要通道,如今也显得冷清寂寥。往日里每到傍晚羊鸣狗吠的情景不见了,村民们收工回来相聚聊天的场景也消失了。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几个孤零零的身影,他们或蹲或坐,低声交谈,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偶尔一辆摩托车驶过,扬起一阵尘土,更显出这里的落寞。曾经的热闹与生机,如今已被沉寂和无奈所取代。
</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几十年,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里却仿佛被遗忘在时光的角落。乡亲们的目光中透着无奈与期盼,他们守着这片土地,等待着未知的明天。眼前的一切让我的心情十分压抑。这片土地曾经孕育了无数梦想,如今却只剩下无声的守望。而我,作为这片土地的孩子,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感慨与思索。为什么,我的家乡会在时代的洪流中渐行渐远?为什么,那些曾经的繁华与活力会悄然逝去?然而,在我心里翻滚的只有无奈和无助!
</p><p class="ql-block">现在,人们只要说起自己的家乡就会提到两个字“乡愁”,但我对这两个字却是十分厌恶。我不想说“乡愁”,因为它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痛楚。而我盼望的是“乡乐”,让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重现在村民们脸上,让曾经的欢声笑语再回到村头。院落里炊烟袅袅,孩童们在街头嬉戏,老人们在树荫下闲聊,那份久违的温情与活力再次充盈我可爱的家乡。
</p><p class="ql-block">夕阳低垂,一道发着润黄色的光铺在了高低不平,满是羊粪蛋的水泥路上。汽车沾过,羊粪在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气味。看着那些脸上爬满皱纹,走路蹒跚的少年玩伴,看着满是青苔,隐约还能看出20世纪留下来的标语的窑后墙,我突然想起主席的那句名言:
</p><p class="ql-block">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