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学子这样过暑假】探寻文化根脉,争做家乡代言人—忻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202403班刘梓铭2025年暑假实践小记

嘎巴脆

<p class="ql-block">指导教师:孙秀菊老师</p><p class="ql-block">学生:刘梓铭</p> <p class="ql-block">探寻古建筑的岁月密码</p><p class="ql-block"> 山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从古城、寺庙到古民居,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三晋大地探寻山西文化根源。</p> <p class="ql-block">一.走进古建筑感受山西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1.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始建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皇室主持开凿的大型佛教石窟群。它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反映了北魏时期佛教在北方地区的兴盛以及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是佛教文化与北魏政治、经济、文化融合的产物。其雕刻风格融合了中西方艺术元素,早期佛像具有明显的犍陀罗艺术风格,后期则逐渐汉化,呈现出“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的特点,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体现了山西地区在古代作为文化交流枢纽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2.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应县在五代时期称应州,是五代后唐、后晋、后汉三朝帝王故里,沙陀族的聚集地,也是辽宋边界重镇。木塔的修建不仅体现了辽代佛教的兴盛,还蕴含着辽代统治者凝聚人心、巩固统治的政治智慧,展现了“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多元治理理念。</p><p class="ql-block">​⭐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最高的一座可登临的木构楼阁式建筑,也是现存唯一的一座真正具有多层使用空间的古代木构佛塔。</p><p class="ql-block"> 文化意义:应县木塔是辽代文化的重要象征,塔内供奉着佛牙舍利,珍藏着海量的辽代经卷、精美绝伦的壁画与彩塑,将庄严的佛国世界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宗教文化、民族融合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二、挖掘传统美食的匠心传承</p><p class="ql-block">走进飘香四溢的美食街,品尝舌尖上的山西文化</p> <p class="ql-block">“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山西面食作为山西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历经数千年岁月沉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地域风情与丰富的民俗内涵,是山西文化根基的生动体现。山西面食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食物,更是一种饱含情感和哲学意蕴的精神食粮,深深融入当地的民俗文化中。在山西,不同的面食常常与特定的节日、仪式和人生大事紧密相关。过生日时吃拉面,寓意着长寿安康;过年时吃“接年面”,表达对岁月延绵、美好生活的祈愿;孩子上学第一天吃“记性火烧”,饱含着家长对孩子增长学问、聪慧伶俐的殷切期望 。</p><p class="ql-block">此外,山西面食还承载着浓厚的亲情与乡情。家中来客,主人会精心制作各种面食热情招待,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面食传递着真挚的情谊。对于漂泊在外的山西游子来说,家乡的面食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乡愁,是对家乡深深眷恋的情感寄托 。</p> <p class="ql-block">三、对话手艺传承人的坚守故事</p><p class="ql-block">山西传统手工艺种类丰富,承载着地域智慧,下面走进山西非遗文化</p> <p class="ql-block">1. 山西老陈醋酿制技艺:源于自西周以来的制醋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老陈醋以高粱、大麦、豌豆等为原料,经蒸、酵、熏、淋、晒等多道工序酿造而成,具有色泽黑紫、酸味醇厚、回味悠长等特点。</p> <p class="ql-block">2.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平遥推光漆器是中国四大名漆器之一,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其制作过程复杂,要经过设计、制版、髹漆、彩绘、打磨等多道工序,成品具有色泽光亮、华丽美观、经久耐用等特点。</p> <p class="ql-block">这场实践让我们明白,山西的文化根脉,不在书本的文字里,而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长辈的故事里、手艺人的指尖上。作为家乡的“文化代言人”,我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带着这份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让更多人看见山西的千年底蕴,让三晋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