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终身学习观

何晓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颜氏家训中的勉学写到:“幼儿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意思是:少年时期学习的人,如同清晨初升的太阳,光芒蓬勃而充满希望,强调早期教育的优势:人在年幼时精力专注、思维敏锐的“精神专利”,学习效率高,能为人生奠定坚实基础;年老时学习的人,好比手持蜡烛在黑夜中行走。蜡烛的光虽不及日光明亮,却足以照亮前路,此句肯定晚年学习的价值:即便错过最佳学习时机,只要坚持学习,仍能获得智慧指引,避免在黑暗中迷失;晚年学习远胜于闭眼不看、完全放弃的人。</p><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会有坎坷,小的时候没有条件的,只能长大去读书。比如孔子15岁有志于学,50岁的时候开始学《周易》,后来成为周易的大家。</p><p class="ql-block"> 西汉公孙弘,他早年困顿,家贫买不起书,四十岁还是个放猪娃,放猪时削竹简抄读,四十余岁始系统研习《春秋》,晚年六十岁被举荐入京,因对策深合汉武帝心意,从博士累迁至御史大夫,七十岁拜相,成为西汉首位布衣丞相,封平津侯,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先当宰相后封侯的第一人 ,他凭借勤学与政术,在古稀之年达至人生巅峰,树立了“大器晚成”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苏洵苏老泉,年轻时向往游侠生活,荒废学业 不屑科举,终日游历名山大川,虽出身书香门第却未潜心读书,27岁立志苦读,闭门谢客,焚毁旧作,遍读《史记》《汉书》等典籍,历时六七年精研学问,终成一代文豪 ,还常在孩子玩耍时独坐角落专注读书,故意在孩子靠近时藏起书本,激发其好奇心,营造读书氛围,潜移默化,亲子共学,互为榜样,苏洵与成长中的儿子们同处书房研学,父子互相激励,形成“三苏”文脉 ,这也是一门三杰的旷世传奇,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缔造“一门父子三词客”的佳话,他的成长证明了两重真理:自我革新永不嫌迟和教育重在以身作则,父亲从浪子到学者的蜕变,为子女树立了最生动的“活教材” 。</p><p class="ql-block"> 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吕蒙早年因家境贫寒未接受系统教育,每次汇报军情只能通过口述表达。孙权见其颇具军事天赋却学识不足,遂劝其读书学习,但吕蒙以“军中多务”为由推辞,孙权以自身为例反驳“你比我还忙呢”,并以光武帝“手不释卷”、曹操“老而好学”的典故勉励他,这番话深深触动了吕蒙,他从此开始刻苦研读典籍,最终实现了从“武夫”到“儒将”的蜕变,从“吴下阿蒙”到“非复吴下阿蒙”, 这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 </p><p class="ql-block"> “学无止境”,无论是涉世未深的青年,还是经验丰富的长者,唯有以“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拥抱变化,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永葆活力,终身学习不仅是理念,更是贯穿一生的行动哲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