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温 宝典临习 ———姜夔小楷《跋王献之保母帖》

微妙✍️画境

<p class="ql-block">‍气貌若不胜衣,而余力足以扛百斛之鼎;</p><p class="ql-block">‍家无立锥,而一饭未尝无食客。</p><p class="ql-block">‍图史翰墨之藏,汗牛充栋,</p><p class="ql-block">‍襟期洒落,为晋宋词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 <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宋文学家陈郁著有《藏一话腴》</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能有如此高的定位,他会是何许人也呢?</p> <p class="ql-block">他是大宋文艺圈中,继苏轼之后,又一位艺术全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诗词、音律、书法,无所不精。</span></p><p class="ql-block">‍妥妥的人生赢家。</p><p class="ql-block">他只有一个遗憾。那就是五次参考,屡试不第,空怀爱国之心,却无报国之门。</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他在文坛自成一派,在乐坛更是成就斐然。</p><p class="ql-block">他的《白石道人歌曲》,却是载有乐谱的文集,词曲双全,被视为“音乐史上的稀世珍宝”。</p><p class="ql-block">‍他的词集《白石道人歌曲》是中国音乐史上流传至今唯一完整的宋代乐谱文献资料,被视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稀世珍宝,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他的词风独树一帜、自成一派的,他是集谱曲、填词于一身的名副其实的经典词家。</p><p class="ql-block">他将清刚、疏朗、清空、骚雅等美学风格融会贯通在词作中,他在词的文学性和音乐性之间建立了一种默契的、贴切的平衡,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读他的词作,既能让人徜徉在文字本身的艺术美感中,也能让人沉浸在音乐的动人旋律中。</p> <p class="ql-block">他出生于江西鄱阳,是大宋文艺圈中,继苏轼之后,又一位艺术全才。他诗词、音律、书法,无所不精。他一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未仕,以布衣身份活跃于文学艺术领域,他</span>所遇贵人无数,与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交往密切,却依然贫困潦倒,晚景凄凉、布衣终老,着实可惜、可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还有一个典故是“小红低唱我吹箫” ,你猜出来他是谁了吗?</span></p><p class="ql-block">‍他就是才华横溢的文人艺术家姜夔</p><p class="ql-block">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祖籍饶州德兴,后迁鄱阳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p><p class="ql-block">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姜夔晚居杭州西湖,卒葬西马塍。</p><p class="ql-block">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p><p class="ql-block">‍姜夔对词坛的一大贡献就是将音乐与辞章以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让词的文学性在音乐的辅助下得到了最美的体现。</p><p class="ql-block">‍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自度曲,像描写扬州的《扬州慢》、赞咏梅花的《暗香》《疏影》等,都是姜夔自己谱曲填词完成的词坛佳作。</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姜夔小楷《跋王献之保母帖》长三米六,一百零一行。姜夔在对比王献之及其父子作品时,提出质疑并答疑,又将王大令所有行书作品与王羲之《禊帖》中每个字进行一一比对,并作统计,考订尤精:</p><p class="ql-block">“大令字与《兰亭》同,何止《保母志》…《相过》同有十八字…;《思恋》九字…大令字与《兰亭》合…无众参是也。”“砚背刻‘晋献之’…砚石甚细而宜墨…按米氏《书史》,晋、唐砚制皆如此,点笔易圆也。”</p><p class="ql-block">姜夔以此据晋唐研台之形制,砚石研磨细腻易于书写,微微向下凹曲,由善于鉴赏的米元章所写的《书史》中探出晋、唐砚的形制特点,这样形制利于蘸墨且易于调整笔锋圆匀并利于藏锋起笔。</p><p class="ql-block">‍姜夔是一位极有天赋的书法家,他的《续书谱》效仿孙过庭,是南宋书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理论学术著作。姜夔反对俗书,提倡书卷气,是继苏轼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世人只知其文学成就和音乐造诣,却不知姜夔的小楷成就世间罕见。小楷《王献之保姆志跋》,姜夔的存世之作之一,非常精彩,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姜夔的词典雅清空,他的书法作品亦是如此。用笔、控笔水准高超。受初唐楷书用笔、结字的影响,特别是欧阳询的楷书对其影响较大。</p> <p class="ql-block">从姜夔的传世之作小楷《跋王献之保母帖》中可以看出他用笔精到,典雅俊润,且受初唐诸家书风影响,不随时俗,清新脱俗。</p><p class="ql-block">‍此《跋王献之保母帖》,书于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多达3000余字,可见姜夔对此帖之重视。而这篇评论文章是他应王畿之请所作,在当年是极流行的好文。</p><p class="ql-block">姜夔的书法孤高清雅,毫无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庙堂气息,是一本小楷学习尚好的临本之一…</p><p class="ql-block">‍就书风而言,此跋颇有欧阳询的影子,骨气劲峭,于平正中见险绝,如“泰”“乃”等字;细观亦可发现有“二王”小楷的风神,雅正高远,静气怡人。</p><p class="ql-block">‍在用笔上,此跋可用一个“轻”字概括。每一笔画入纸时均轻轻落笔,没有过多的映带,在行笔过程中轻轻带过,彰显一派清秀模样。</p><p class="ql-block">在结体上,每个字均端正平稳,俨然一个儒雅平和的书生,并没有当时“尚意”书风的洒脱。</p><p class="ql-block">在章法上,行距大、字距小,但字与字、行与行均保持了大体一致的间距,显得疏朗静气,与同时期的小楷作品相比,更显清新脱俗。</p> <p class="ql-block">看他的字就知道他是一位天赋极高的艺术家,他生前,百艺精通,名动一时,四海之内,仰慕者多;身后,诗文传世,厚德流芳,历朝历代,追随者众。</p> <p class="ql-block">书法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抚古”</p><p class="ql-block">‍它有多重含义:一方面,它指仿效古人、古书,体现了对古代文化的学习与借鉴 。另一方面,“抚”有慰藉、抚慰之意,“古”指古代,因此“抚古”也可理解为慰藉古代的人或事物,表达对古代文化或先贤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p><p class="ql-block">‍当手轻轻抚摸这些文字时,心有一种澎拜之感,心在此刻汹涌奔腾,中华文字之博大精深,不仅仅在于文字本身的书写,二是它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深蕴,古人对“字”的理解与我们是不同的,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完美提升…</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人在敬畏中觉醒,在残缺中追寻完美…</p><p class="ql-block">‍人皆是在不断完善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方向,也会在某种喜好中看到自己的欠缺和弱点。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地凿去多余,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模样。</p><p class="ql-block">‍冯唐老师说过 ———</p><p class="ql-block">‍总有一天你会知道,这个世界什么都是假的,而你却傻傻的认真了半天。你需要的不是被爱,而是好好的爱自己。你能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就是对自己无条件的爱,把自己重养一遍,把自己养的清澈又明朗、平静而坚定、丰盈且自足。亲近热情和阳光,远离一切负能量,健身、读书、旅行。学会独处,不内耗、不较劲、不攀附、不依赖。允许自己的枯萎,允许自己看错人做错事,允许一切人的离开,允许一切关系的结束。接受分道扬镳,接受世事无常,接受孤独挫败,接受突如其来的无力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生命不过是一场路过,也是对自己的负责。人活在这个世上,你首先是你自己,然后才是任何人的任何关系。看清世界的虚妄,停止傻傻的认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想:我会把自己重养一遍,我会继续探索世界每一寸的美,来填补我灵魂尚且无法触达的更多空隙…</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临《保母帖》的一点感悟和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笔墨间的温柔</p><p class="ql-block">‍写字于我而言,不论是硬笔还是毛笔,都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寄托,我想在这种氛围里沉淀自己…</p><p class="ql-block">‍我的书法老师曾说过:写书法的时候,其实是在“养心”,情绪低落的时候,笔会抖,字随之会飘,而静下心来的时候,笔画就稳了 …</p><p class="ql-block">‍书法讲的是一个慢功出细活,一个个横竖撇捺,要见风骨不是一朝一夕,二是成百上千次的去临摹体会,一幅作品要打磨许久,写废多少张宣纸才敢落款,这种与不完美相处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心绪不宁的温柔消解,原来你专注的当下就是一种安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与古人对话的笔墨里,获得文化的底气;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里,学会耐心与接纳;在赠人作品的真诚里,守护纯粹的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那些流传千年的碑帖,是古人用笔墨留下的 “精神密码”,而临摹的过程,就是在解码中与先贤共鸣,是与古人不仅仅是在精神领域对话,汉字的间架结构里藏着古人对世界的理解:“横如千里阵云” 是对天地辽阔的感知,“点如高峰坠石” 是对力量的敬畏,“撇如陆断犀象” 是对刚柔的平衡。</p><p class="ql-block">‍有人说,练字让自己学会了 “感知细节”:从最初只看 “字形像不像”,到后来能分辨 “墨色浓淡的层次”“笔画转折的力度变化”“章法留白的呼吸感”,这种细腻的感知力迁移到生活里,便开始留意晨光斜照的角度、雨打窗棂的节奏,日子突然多了许多 “小确幸”。更珍贵的是情绪的掌控,练字时,心乱则笔乱,心稳则笔稳,久而久之,人会在笔墨中找到 “情绪调节器”:烦躁时写一段楷书,用横平竖直的规矩收束心神;压抑时写一行草书,让笔锋的舒展带走郁结。这些看不见的成长,比 “字好看” 更重要 —— 书法从来不是 “练给别人看”,而是在与笔墨的较劲里,慢慢成为更平和、更专注的自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书法最动人的,或许就是这份 “无用之用”:它不能让你升职加薪,不能让你声名鹊起,却能在每个疲惫的日子里,给你一个喘息的角落;在每个浮躁的时刻,让你听见内心的声音。就像墨滴入纸会慢慢晕开,这份热爱也会渗透生活的肌理,让平凡的日子,在笔墨香里变得温柔而有力量。这大概就是书法的意义 —— 它是我们给自己的精神留白,是岁月里最安静的浪漫。</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附:2024年的4🈷️,那会刚开始练硬笔,就临习过《保母帖》,与现在的这七页计较,最欣慰的是进步很大,虽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已经很有味道了,祝我更加稳定的精进!</p><p class="ql-block">‍再接再厉吧!</p><p class="ql-block">‍看到了有朋友询问此帖的原本,特意在网上找到了原墨迹本长卷,请美友与我一起雅赏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