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王城遗址

枫叶

<p class="ql-block">高句丽(西汉初年-668年)为扶余人所建。高句丽是西汉到隋唐时期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出现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边疆民族政权。高句丽地区很早就是古代中央政权的管辖区域。高句丽遗址现存文物古迹包含丸都山城、长寿王陵、好太壬碑等核心遗迹,完整展现了公元1-7世纪高句丽政权都城建制特色。该遗址群于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历史长达425年的都城建筑遗存。三个景区都是独立的,景区门票30元,网上购联票70元,优待证半价。</p> <p class="ql-block">好太王碑</p> <p class="ql-block">好太王碑</p><p class="ql-block">高句丽第20代长寿王为其父谈德所建的纪功碑,立于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角砾岩粗制而成,近方柱状,高6.39米,宽1-2米。四面环刻1775个汉字,可辨识1590字左右。碑文涉及高句丽建国神话,早期王系,好太王攻城掠地之功业,守陵制度等。是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丽考古史料。好太王碑的发现,确认了自中世纪以来为世人遗忘的高句丽文明及中心之所在,在东北亚考古遗迹中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好太王碑</p><p class="ql-block">好太王碑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石碑之一,被誉为"海东第一古碑",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在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考古遗址公园。</p><p class="ql-block">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记功碑,亦称广开土王碑,建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历经千余年自然界侵蚀和人类社会跌宕,一直矗立于此。碑西南360米处有一座大型方坛阶梯石室墓,即为太王陵。</p><p class="ql-block">好太王姓高名安,亦称谈德,"生而雄伟,有倜傥之志",故国壤王三年立为太子,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继位,安帝义熙八年(412年)去世,在位22年。好太王时期,高句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力量强大。碑文记载,"恩泽洽于皇天,威武振被四海,扫除不佞,庶宁其业,国富民殷,五谷丰熟"。为了铭记好太王一生的赫赫战功、明确守墓烟户及其制度,其子长寿王为之树立这座纪功碑。</p><p class="ql-block">好太王碑碑体是由一整块角砾凝灰岩稍加修凿而成,碑身略呈方柱形,无碑额,基座为一块不规则的花岗岩石板。碑高6.39米,宽1.34~2.00米。四面环刻碑文,汉字隶书,端庄厚重,从右至左竖书刻成,行间凿成竖格,共44行,每行41字,除去行文及碑石缺损空刻,合计1775个字。</p><p class="ql-block">好太王碑文字虽有少量剥蚀,但基本文意清楚,大体上分三段内容。开篇介绍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讲述前三代王开基创业、以道兴治;到好太王时期文治武功超越前王,使高句丽政权处于空前发展时期,碑文中间部分便是记述了好太王一生东征西讨、扩大疆土的丰功伟业,详尽地介绍了六次战争、两次军事巡逻的情况,特别是救援新罗,征伐百济,击败倭寇的战事,使高句丽疆域空前扩大,声望威震海东;最后一部分碑文记录了好太王守墓烟户的来源及其制度。为我们研究高句丽政权的建立以及好太王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字资料。</p><p class="ql-block">自清光绪三年(1877年)好太王碑被重新发现以来,碑贾争相捶拓,拓本流传海内外,学者争相考释研究,形成了好太王碑研究的热潮。</p><p class="ql-block">好太王碑是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丽考古史料,它是高句丽当朝人记当朝事,史实可信程度高,可以称作高句丽的半部国史。好太王碑的发现,确认了自中世纪以来为世人遗忘的高句丽文明及中心之所在,在东北亚考古遗迹中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太王陵</p><p class="ql-block">太王陵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陵墓,始建于公元391年,是现存高句丽时期唯一确知年代、葬者的王陵。</p><p class="ql-block">早在光绪年间,陵墓曾出土莲花纹瓦当和文字砖。砖的侧面有模压阳文"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2003年清理太王陵墓域时,出土一件铭文铜铃,刻有"辛卯年,好太王,口造铃,九十六"。由此断定此墓为好太王的陵墓。墓东北360米为好太王碑。</p><p class="ql-block">太王陵是一座大型方坛阶梯石室墓。墓高14米,底部近于正方形,边长约66米,方向近于正西。现四面贯通的阶坛可见8级,自下而上逐级内收。第一级阶坛外侧现存护坟石15块。护坟石设置的目的不仅是追求雄壮和美观,更主要的是以其重量抵消阶坛石的外张力,防止阶坛坍塌,使墓葬更为坚固。</p><p class="ql-block">陵墓的顶部为方形平台,边长约24米。墓室修建于平台正中,平面呈长方形,长3.24米,宽2.96米,高3米。盖顶石是一整块长圆形石板,南北长6米,东西宽4.7米,厚0.6--0.9米。墓室内置一座石椁,为两坡水屋宇造型,石椁内并排两座石棺床,应为夫妻合葬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太王陵</p><p class="ql-block">编号JYM0541,高句丽第19代王好太王陵墓。好太王,(374-412)名谈德,全谥"国罡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陵墓为阶坛积石石室墓,墓葬存高14米,现墓葬东边长62.5米,北边长68米,西边长66米,南边长63米。现知阶坛8级,砌石21层,底边有硕大的护坟石。墓室在第8级阶坛上,墓道向西。墓室置两坡水屋宇造型石椁,内有两具石棺床。墓域广铺河卵石,东侧有大型祭台。墓上原有建筑,发现大量瓦、莲纹瓦当和"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铭文砖。</p> <p class="ql-block">东方金字塔﹣长寿王陵</p><p class="ql-block">长寿王陵又名将军坟,是现存最为完整的石结构陵墓,为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之陵,建于公元5世纪。外观呈截尖方锥形,有"东方金字塔"之美誉。陵墓为方坛阶梯石室墓,正方形,边长31.58米,高13.1米。墓室筑于四五级阶坛中央,墓顶用一50余吨巨石封盖,墓顶原有享堂一类的建筑。墓基环周有11块重10余吨的巨石倚护。东北侧有陪坟多座。西南200米有祭祀遗址,面积5公顷。</p><p class="ql-block">长寿王陵陵园设计完美,石造工艺精细考究,堪称高句丽石结构陵墓的巅峰之作,亦是绝世之陵﹣﹣自此以后石造陵墓不再见诸高句丽王陵</p> <p class="ql-block">丸都山城</p><p class="ql-block">丸都山城是高句丽早、中期的著名城址之一,是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后曾两次作为高句丽王都使用,在高句丽历史发展进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丸都山城与国内城相互依附,互为都城,形成了世界王都建筑史上附合式王都的新模式,为世界古代都城史书写下了壮丽的篇章。</p><p class="ql-block">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筑"尉那岩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高句丽第十代王山上王加固扩建尉那岩城,修筑大型宫殿,尉那岩城更名为丸都城,成为高句丽时期唯一一处以大型宫殿址为核心规划整体布局的山城王都。</p><p class="ql-block">丸都山城是凭借自然山势的走向构筑城垣,城墙高低起伏。在山崖陡峭险峻处筑低矮城垣或不筑,山脊平缓处,高筑城垣,使城外高墙绝壁,防御能力增强。山城平面不规则,北高南低,形若"簸箕",周长6947米。山城东墙、北墙西段、西墙北段保存较好,高处可达4--5米,上部筑有1米左右的女墙全城有门址7处</p> <p class="ql-block">戌卒居住址</p><p class="ql-block">此遗址据考古专家分析原是守护瞭望台戍卒的驻地。位于瞭望台北15米地势平坦处,建筑基址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6米,东西宽约9米。分布三排础石。外缘衬以楔形石条</p> <p class="ql-block">瞭望台</p><p class="ql-block">瞭望台是丸都山城内作瞭望警戒用的高台建筑。所处位置视野开阔,近收山城,远眺国内。现存建筑,外表通体石块垒砌,内侧砌有两道登台石阶。长6.7米、南北宽4.5米、残高4.5米</p> <p class="ql-block">旗杆遗址</p><p class="ql-block"> 旗杆遗址平面呈长方形;长3:5.米,宽3米,残高0.5米,周边以长方形条石垒砌。内部有小型块石砌筑的圆形遗迹,直径0.5米,深0.1米。应为旗杆基础部分。</p> <p class="ql-block">丸都山城宫殿址</p><p class="ql-block">丸都山城宫殿址依山势而建,整体东高西低,落差13米。平面为不规则四边形,南北长95.5米,东西宽86.5米,面积8000余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宫殿址坐东向西,由西向东依次分布着四层人工修筑的台基。台基呈长方形,每处台基的宽度不尽一致。台基之上均修建有不同规格的建筑,共有11座(组)。在1号台基与2号台基之间有一长方形广场。宫殿四周以块石垒砌宫墙,现仅存基础,有宫门2处,均位于西墙上。宫殿址内的排水设施较为完善,有人工排水和自然排水两类。每层台基上均设有人工修筑的排水沟</p><p class="ql-block">宫殿址外的附属遗迹主要发现两处。一处是位于东墙外1.5米的排水沟,其结构与宫殿址的人工排水沟基本一致。另一处在西宫墙外偏北处,宫殿址前方,块石垒砌的人工建筑。根据内部结构及所处位置推测,这处遗迹应是树立旗帜的遗存。</p><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表明,宫殿址毁于战火。文献记载,公元342年,高句丽第十六代王故国原王与雄踞东北的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政权发生了一次大规模战争。慕容默攻破丸都山城,焚毁宫殿,将府库内的珍宝洗劫一空,掠夺高句丽男女五万余口,彻底破坏丸都山城,丸都山城便从此衰落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