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班培训感悟(2025年7月22日)

杨柳辉

<p class="ql-block">高冬生新网师培训感悟</p><p class="ql-block">今天参加了新网师小学数学线下培训的第一天,收获颇丰。虽然没有见到期待已久的“六一老师”,但培训内容依然让我深受启发。</p><p class="ql-block">上午的讲座张飞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感受颇深他说“你能把马拉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你能把一个人关进监狱,但不能强迫他忏悔。”数学教学也如此,你可以把学生帮定到教室,但没法强迫他学习你进的课。所以学生的需求是关键,只有明白学生需求才能提升学生的兴趣,才能达成教学要求。</p><p class="ql-block">聚焦新课标下的数学核心素养,强调数学教学要注重“真实情境”和“问题驱动”,避免机械训练。示范如何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而非死记硬背。</p><p class="ql-block">教师不能只顾完成教案,而要关注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第一天的培训让我意识到,数学课堂应该少一些“教”的痕迹,多一些“学”的生成。期待明天的学习能带来更多实践智慧!</p> <p class="ql-block">王梦睛的学习感悟</p><p class="ql-block">数智时代的知识与学习与教师成长逻辑</p><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有幸聆听了王竹立教授的《数智时代的知识与学习》和郝晓东副教授的《教师应该这样学习-杜威如何重塑生命成长逻辑》两场讲座,受益匪浅。两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的学习与教育,让我对知识获取、教师成长以及教育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p><p class="ql-block">首先,王竹立教授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获取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传统的线性学习模式逐渐被碎片化、个性化学习所取代,学习者需要具备更强的信息筛选、整合与应用能力。王教授强调,在数智时代,知识不再是静态的积累,而是动态的建构过程。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在海量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p><p class="ql-block">郝晓东副教授的讲座则从杜威的教育哲学出发,探讨了教师如何通过学习实现自我成长。他提出,教师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专业知识的积累,而应注重“生命成长逻辑”的重塑。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习即成长。郝教授结合这一理念,强调教师的学习应融入生活实践,通过反思与行动不断突破自我。他特别提到,教师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教学,更是为了自身的生命价值实现。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意识到教师的学习不仅关乎职业发展,更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p><p class="ql-block">两场讲座虽然主题不同,但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核心: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学习必须与时俱进,教师更应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王竹立教授的技术视角与郝晓东副教授的人文关怀相互补充,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的滋养。作为教师,我们既要拥抱技术,提升教学效率,也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自身的生命成长。</p><p class="ql-block">未来,我将以两位专家的理念为指引,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成为一名既有专业素养又有生命厚度的教育者。</p> <p class="ql-block">刘丽培训感悟</p><p class="ql-block">今天听了郝晓东老师以儿童为中心,杜威如何重塑教育逻辑的讲座,收获颇深。当下教育唯分数论将教育简化为知识的搬运工,学生成为标准答案的复述者。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没有了创新。家长和老师为孩子们预设好未来的目标,这些目标有时候脱离了儿童的兴趣与能力。教育目的应内在于教育本身,教育应该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他们应该像小树苗一样自由生长,在自主探索中不断提升。我们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和兴趣,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根据儿童的反馈积极调整教学策略,探索符合儿童发展的教学方法。杜威的思想教育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蓝图,在今后的教育中,我希望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爱与自由,能够促进他们自然生长和持续创新的教育环境,让教育回归本真。</p> <p class="ql-block">赵哲瑜新网师培训首日感悟</p><p class="ql-block"> 参加新网师培训的第一天,充实又震撼。上午的开幕式满是对知识的热忱与期待,随后的专家讲座更是为我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王竹立教授关于数智时代知识与学习的阐述,重塑认知边界。“软知识”与“硬知识”的区分,让我意识到知识并非静态,数智时代知识生成与传播的新样态,要求教学从“教知识”转向“教探索”,引导学生在连通、重构中驾驭知识洪流。“碎片时间拉开人生差距”,也警示我要善用点滴,拥抱线上学习、人机协作,让成长不止步。郝晓东老师解读杜威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无目的”,戳中教育本质。教育过程自带目的,让我明白要珍视教学中的体验与生成。 </p><p class="ql-block">下午的小组建设别开生面,来自各地的教育同仁齐聚一堂,我感受到教育梦想的共鸣。小组研讨时,聚焦“理想数学课堂特点”“课堂改进方向”,“教材难点”等与同仁碰撞火花,从问题设计到小组分工,从知识把握到课堂语言,细微处见真章,深知教学精进需深耕细节。</p><p class="ql-block">第一天的培训已让我深感不虚此行,更期待后续学习,能汲取更多养分,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p> <p class="ql-block">施晔培训感悟</p><p class="ql-block">今天下午,我们小组进行了有关“理想数学课堂特点”的讨论,大家积极讨论——“得让学生感兴趣”“学生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了能用到别处才好”……这些零散的期待,在王老师提出关于教育的五个支点后,突然有了清晰的轮廓。</p><p class="ql-block">原来我们说的“感兴趣”,正是“吸引”的要义——用贴近生活的问题勾住注意力,课堂自然有了温度;大家期待的“自己琢磨”,藏在“探究”与“解释”里:不直接给答案,而是留出让学生试错、表达的空间,这里没有“必须对的回答”,只有“值得说的思考”。而“学了能用”,恰是“迁移”的价值,让知识从课本走到实际;最后用“评价”看见每个学生的进步,不只用分数衡量,更关注思考的过程。</p><p class="ql-block">这样的课堂,既有方法,又有温度,正是我们讨论时心里隐隐期待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王丹新网师培训感悟</p><p class="ql-block">每一次的学习与培训,都是一场探寻自我、蜕变的征程。在本次2025年新网师暑期教师成长工作坊的培训中,有幸聆听了郝晓东老师的《以儿童为中心:杜威如何重塑教育逻辑》的讲座。</p><p class="ql-block">郝晓东老师以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颠覆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逻辑。他将教育锚定在儿童的经验与兴趣上,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像植物生长般自然——土壤是儿童的生活体验,阳光是真实问题的驱动,雨露是师生共同探索的互动。</p><p class="ql-block">这让我悟到:教育的逻辑应从“知识传递”转向“生长引导”。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经验的设计师”,比如用儿童熟悉的游戏、生活场景作为学习起点,让他们在动手做、试错、合作中自主建构认知。这种逻辑下,儿童不再是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带着独特经验参与知识创造的主体,教育也因此回归“让人成为人”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武华云7.22学习感悟</p><p class="ql-block">今天的学习特别有收获。首先是上午郝晓东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刷新了认知。郝老师围绕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内容,为我们解读了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些主要观点。其中包括教育即指导、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教育无目的等。同时也明确了杜威所反对的一些观点,如教育即控制、教育即疏导、教育即预备、教育即重演、教育即展开、教育即训练等。</p><p class="ql-block">在对教育即生长这一观点进行解读时,郝老师提到了杜威的教育生长观的五大原则,即过程性、目的性、内在动力与经验改造、没有终极状态、质量而非数量等。</p><p class="ql-block">这些内容我们听起来还有一定的认知障碍,我简单讲一讲我自己的理解。</p><p class="ql-block">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强调了教育要关注当下,而不是某种生活的预备。比如我们今天学习,不是为了小升初进一个名校,不是为了考进重点高中,不是为了未来考一个好大学,将来找一份好工作,可以获得幸福的生活。这样的目标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新教育强调师生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完整这个概念上就强调了当下和未来,教育绝不能仅仅是为了未来,更应该关注当下的发展。如果今天的教育生活已经不快乐,那么怎么能期待孩子在未来能够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呢?这其实也就是阿德勒所说的“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关注当下的学习生活质量,关注当下幸福,才能拥有一直幸福的能力。</p><p class="ql-block">具体到我们一节课堂上,每一个环节,每一步设计都要立足于孩子思维的发展。我们不能期望今天投喂给他一点知识,孩子在未来就能够拥有自我分析、自我探究的能力。当下的每时每刻都应该是正确的,无数个这样正确的时刻才有正确的未来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孙丽萍培训感悟</p><p class="ql-block">“跨越山海,奔赴安定”新网师线下教师成长坊在我们大美安定落地了,很荣幸我能在家门口参加,更让我钦佩的是海南、河南、内蒙等好多老师自费来参加新网师学习, 能感受到他们对成长的渴望,新网师的魅力哪是“大”能形容的。 我们小数数学成长坊的坊主是陈六一老师,去年在东方红中学就听过六一老师的课,非常钦佩六一老师,虽然六一老师今天没有来,但是今天下午的活动进行的非常顺利,这要归功于我们的武华云老师和吉容老师,非常敬业,给你们点赞哦。破冰游戏中我们组的组名是“同心圆”,口号是“同心成圆,智慧无限”,希望我们同心协力,穿过数学丛林,揽下星辰大海。小组讨论环节更是精彩丰呈,从课堂中的疑惑,到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再到诗意数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今天的活动圆满结束了,光是想想“星辰班”这名字,就觉得明天又会有新的火花。说不定在星辰班的课堂上,我们“同心圆”的智慧还能碰撞出更亮的光呢。</p> <p class="ql-block">李宝龙的新网师培训感悟</p><p class="ql-block">今天参加了2025年暑期教师成长工作坊的培训,使我有些收获。</p><p class="ql-block">上午专家的讲座让我对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我认识到现代教育的知识观,既有软知识,又有硬知识。学习是“个人导向学习+零存整取学习策略=创造性重塑”的学习模式。</p><p class="ql-block">郝晓东老师通过介绍自己“对杜威如何重塑生命成长逻辑”的理解,让我知道了学习是一个构建共同体的过程,从教育即生活、教育无目的、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经验持续不断地重组和塑造,阐释了教师应该怎样学习,并给出了五步骤的学习方法。</p><p class="ql-block">张飞老师用生动的例子给我们讲述了讨论生命叙事时讨论什么,并给出了写作建议。</p><p class="ql-block">下午分两个环节活动,一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组建小组、起组名、设置logo及口号,在分享过程中自我介绍,以增进学员之间的了解。二是完成陈老师安排讨论的问题。学员们踊跃发言,讨论问题并形成解决策略。最后班长布置了作业,培训的第一天,让我收获满满,也让我对未来的教育之路充满了信心。教育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在接下来的培训中,我将投入到每一项学习和实践中去,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p> <p class="ql-block">孙珂培训感悟</p><p class="ql-block">今日有幸接触了王竹立教授关于数智时代知识与学习的内容,让我对学习有了全新认知。</p><p class="ql-block">数智时代,知识不再是静态的“教条”。它是人类与人工智能在实践、科研等过程中碰撞产生的,是能传播、能助力他人高效行动的经验集合。这让我明白,知识的价值在于流动与应用,不再是书本里的“死内容” 。</p><p class="ql-block"> 然后面对如洪水般涌来的知识,传统系统学习不够用了。现在是碎片重构的学习时代,要依据个人兴趣和问题需求选知识,构建 “以我为中心的蛛网式知识结构” 。就像搭积木,把知识碎片按自己的需求组合,这样学的知识才贴合自身,用起来更顺手。 </p><p class="ql-block"> “零存整取式学习” 也很实用。积件式写作,和朋友互动交流观点;个性化改写,重组知识;创造性重构,让知识焕新。这三步,把零散学习变得系统又有趣,让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 “武器” 。在数智时代,学习得紧跟时代更新 “知识管家”,不断调整知识储备。这一路学下来,我不再怕知识多到学不完,而是学会筛选、重组,让知识为自己服务,这大概就是数智时代学习的魅力吧,越学越主动,越学越清晰。</p><p class="ql-block"> 如今再看学习,早已不是课本与分数的“死循环”。数智时代给了我们打破边界的勇气,让知识真正成为照进生活的光。我愿带着这份主动与清晰,继续在知识碎片里拼图,拼出属于自己的、鲜活又有力量的人生答案。</p> <p class="ql-block">杨柳辉培训感悟(7.22)</p><p class="ql-block">回到学校,住宿舍,吃餐厅,坐进教室,再次进行最纯粹的学习。一群人,一个梦,一起出发,共赴理想。</p><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7月22日,我们学校一行21位教师和8位小土豆一起开启了“相约清凉安定,共筑师者匠心”新网师第三届暑期线下“教师成长工作坊”。</p><p class="ql-block">郭晓琴主任铿锵有力的提问拉开了开幕式的序幕,郝晓东主任、王武娟部长、李亚敏专家、宋雨洮局长……这一众大咖都有一个相同的名字——热爱教育人。</p><p class="ql-block">王竹立教授关于《数智时代的知识与学习》的讲座,看似离教学一线很远,其实是一线教师知识更新迭代最不可或缺的。根据兴趣选择,零存整取原则,让正处于职业倦怠和迷茫期的我一下子清晰、释然了。平时断断续续看书、培训这些碎片化的知识整合——碎片重构,就可以内化成自己的。硬知识与软知识的取舍,才能让我在学习的路上轻装上阵。</p><p class="ql-block">郝晓东主任关于《以儿童为中心,杜威如何重塑教育逻辑》让我明白,教育即指导,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教育无目的,教育是五彩斑斓的生活。“保持空杯心态,善于追问,争取分享,不懂就问,勤于书写”将是我获得成长的最佳路径。</p><p class="ql-block">满满的一天结束后复盘,心里除了对知识的渴望,还有满满的感动。朱永新老师说“新教育是一群傻子跟着一个疯子。”为了共同的梦想,让我们一起疯狂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