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悠游23_黄帝陵景区

古井无波

黄帝陵景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名冠天下的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位于黄陵县县城北面,有“华夏第一陵”之美称。黄帝陵景区主要由轩辕庙和黄帝陵两大部分组成,轩辕庙在桥山山麓,而黄帝陵则在桥山之巅。 轩辕庙前有印池,此池为沮河古河道,过印池上的轩辕桥后的主要建筑沿南北轴线依次为庙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殿、祭祀广场、轩辕殿。2014年6月21日到黄帝陵景区来,是托西安朋友的福,由其在延安的亲戚中午款待后开车送来。当地朋友轻车熟路,直接驱车到轩辕庙侧边的停车场,因此绕过了印池公园,也没越轩辕桥。心里极舍不得弃拍印池公园景观,却又不好意思让人在轩辕庙前等我。于是匆忙到桥头抓拍两张相片。 据说,印池公园其寓意为黄帝用印之水。印池是陕北黄陵县城中唯一的湖泊,建有码头、平台、栈道、景观桥、九龙碑、神天鼎等设施和景点,在环湖沿岸有战园、宝鼎台、造字园、钻木取火、生活苑等雕塑,能充分了解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和黄帝功德。 黄帝陵轩辕庙前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气势恢宏,地面由五千块大型河卵石铺砌,代表着华夏民族五千年历史。迎面一条由低向高的95级台阶步道,象征着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登上石阶即来到轩辕庙山门前。山门为五间廓庑式花岗岩(仿汉代木)建筑。山门正中,苍劲有力的 “轩辕庙”三个大字由蒋鼎文于1938年题写。这个山门及整个庙前区,都是1992年整修黄帝陵工程开始后新修的。 进入轩辕庙山门就是开阔的庭园,或者说为祭祀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西侧,树龄5000多年,传为轩辕黄帝所植的“黄帝手植柏”。古柏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当地有民谚:七搂八揸半,圪里圪垯不上算。谓七人合抱犹不围。有人说,此柏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一株,称为“柏树之王”,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 轩辕庙总体呈长方形,总面积11662平方米。其主体建筑按南北轴线逐次排列,有山门、过亭、碑亭、大殿,东侧有碑廊,西侧有接待室和文物陈列室。过亭又被称为“诚心亭”。诚心亭后是碑亭。诚心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据说,祭祀官员至此须整饰衣冠,静心净面,方可进入大殿祭祀。 诚心亭后北面两侧,有石碑四通,东边为浙西钱塘人程寿筠所题石碑两通,一通上题“轩辕庙”三字,一通上书“文明之祖”四字。 “夸父追日”石在诚心亭西侧,为方台上所置一块天然巨石,说石上花纹图案,酷似一个人追着太阳跑,所以命名为“夸父追日”。我老眼昏花又想像能力差,不论如何看石冥想,都无法把那些隐约石纹与自小就知的“夸父追日”神话故事联系起来。 至于那些我道不清书体的碑刻,说老实话,本人写字极丑,还对书法一窍不通,稍行草的书法就会“打”同文盲,连想猜蒙的资格都无,所以没近前观赏。四周的碑我只边行边拍了西边的香港回归纪念碑和澳门回归纪念碑。 我将欣赏重点放在了有几位大人物刻碑的碑亭里。碑亭右边,即东侧,一前一后两通碑,前是孙中山的,后为蒋介石题字碑。有资料称1942年,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考虑到黄帝声名远播的无比崇高地位,加之为了与陕西蒲城丰山唐睿宗之桥陵相区别,遂改桥陵为黄帝陵,黄帝陵所在地的县名也随之由中部县改称为黄陵县。 同年冬天,国民党总裁兼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题写“黄帝陵”三个大字,匠人勒石成碑,置于黄帝陵墓之前。1949年中国换了“大王旗”后,有人呈请毛泽东重新题碑,主席命郭沫若题字立在陵墓之前。蒋介石题写“黄帝陵”碑毁前先是铲除姓名,后干脆遗失,现立于轩辕庙碑亭内的为重刻碑。 碑亭西侧二通碑,前边一通是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共祭黄陵时,毛泽东亲笔题写的“祭黄帝陵文”手迹,字体汪洋姿肆,飘洒俊逸,雄健有力。1937年4月5日,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为唤起四万万同胞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派代表,共同赴位于陕西黄陵县桥山黄帝陵,公祭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中国共产党代表是林祖涵,中国国民党代表是张继,两党代表在公祭仪式上分别宣读了《祭黄帝陵文》。 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陵文》,除由林祖涵(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在公祭黄帝陵仪式上庄重宣读外,还在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上公开刊登发表,任弼时指出这篇祭文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奔赴前线誓死抗日的“出师表”。 在碑亭的左前方就是挂甲柏。史载,汉武帝修起九转祈仙台的第二天,旭日东升,武帝命令18万大军列队桥山,俯首默祭。武帝卸下盔甲,挂在一棵柏树上,然后独自登上祈仙台,祈祷黄帝保佑他长生不老,日后成仙升天,也保佑大汉江山永远太平。祭祀完毕,当天领兵返回长安。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18万大军祭黄陵”。 从这以后,汉武帝挂过盔甲的这棵柏树,周身上下,斑痕密布,纵横成行,柏液中出,似有断钉在内,枝干皆然。这就是桥山柏中独一无二的“挂甲柏”。每年清明节前,这棵古柏枝干上流出的柏液凝结为球状,就像挂满了珍珠宝石,闪闪发光,晶莹夺目,经阳光反射尤为壮观,吸引着各地前来谒陵拜祖的人。然而清明节一过,柏液中断,古柏从枝到杆又恢复了原来密密麻麻的甲痕。 正殿前西南侧有一块传自汉代的“黄帝脚印”石。它出土于黄陵民间传说为“黄帝黄城巽宫”的郭家洼村,1965年移至轩辕庙院内。整块石头约一平方米。青石面上,镌刻有黄帝脚印一双,长0.62米,深约2厘米。当地民间有向黄帝脚印投硬币或零钱的习俗,以测运气,说投向脚印大拇趾运气最好。 轩辕庙人文初祖大殿是祭祀轩辕黄帝的正殿,也是整个庙院的主体建筑,座落在庙院最北边。它重建于明朝,后代屡有修缮之举。1959年曾做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重修,近年来也部分整修过。人文初祖大殿占地282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大殿屋顶为歇山顶,雕透花脊,屋面由灰布板与筒瓦相扣覆盖,檐部施勾头滴水,前檐及其他三面均有斗拱。前檐当间建有六扇隔扇门,次间、稍间则各有四扇隔扇门。檐下的栏额、平板枋为和玺彩绘、斗拱彩绘,两侧与两侧背面、内梁等处的彩绘,均精致华丽,绚烂无比。 正殿门楣上悬挂有原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于1938年祭陵时所题“人文初祖”大匾,字体铁画银勾,刚中藏秀,时间为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夏立。大殿正中木质壁龛内供放着一尊巨大的石刻轩辕黄帝浮雕全身像。黄帝浮雕像的石料采用陕西富平墨玉,高3.6米,宽3.3米,重11吨,浮雕轩辕黄帝沉稳站立,步履向东又回首望西,抬臂扬手,冠带简朴,着装无华。神龛与轩辕黄帝浮雕像都是香港同胞湛兆霖、程万琦二先生于1987年清明节专程前来祭陵时,捐款8万人民币制作的。 经过人文始祖大殿就是宽阔的祭祀广场和庄严壮观的轩辕大殿。这处于2004年新落成的黄帝祭祀大殿是祭祀轩辕黄帝的主要场所。整体建筑秉承汉风唐韵,它将中国古老传统与新时代气息融为一体,气势宏大。 祭祀广场占地1万平方米,大石阶旁的8个铜簋,两侧有9对2米多高的青铜牛鼎,使新建的工程平添了厚重的历史感。大院地坪做的比东西二侧的柏树林带地面高出许多,使翠柏衬托着大院视野开阔能与群山呼应。桥山峨峨,沮水泱泱,翠柏参天,此实为炎黄子孙祭祖圣地。 轩辕殿位于陕西省黄帝陵庙区中轴线北端,是由张锦秋院士主持设计、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建的标志性祭祀建筑,曾获2008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一等奖。始建于2003年1月,2004年3月竣工,40米见方的轩辕殿坐落在三层石台之上。 36根代表中国有36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直径1.2米的整体花岗岩石柱,古典而沉稳地围合形成方形空间,顶部设直径14米圆形天光,地面以青、红、白、黑、黄五色花岗岩铺砌隐喻传统“五色土”,可容纳5000人参与祭祀。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先生书写的隶体“轩辕殿”镌刻在大殿四面石质牌匾中央,与沉长的屋檐、硕大的斗拱、简洁而古朴的屋脊相得益彰。大厅内有巨幅黄帝石刻像、供品及古代编钟。 拍过轩辕庙最后一处建筑的祭祀大殿,我便离开桥山山麓的轩辕庙,寻路去找桥山之巅的黄帝陵。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 黄帝(前269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身、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术,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 传说黄帝活到118岁时,晴天一声霹雳,黄龙自天而降,命他归天。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痛哭流涕臣民。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由轩辕庙去黄帝陵要登山,我以为很难走,但不想错过,暗下决心再困难,靠慢行多歇终究会到。没想虽是一路石阶,难度却不大,在树荫下二十分钟拾阶而上的过程中,观“世纪柏”,登“陵步神道”,拜“守护神”即天鼋,经文武百官下马处,循“桥陵圣境”指路,过“连根柏”不久就到了黄帝陵的陵园入口验票处。 过验票处就进了黄帝陵景区除轩辕庙外的黄帝陵园。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是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部族首领。他合炎帝、败蚩尤,统一了三大部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结束了蛮荒浑浊,开启了文明先河。黄帝被列为五帝之首,被尊为奠基文明、肇造华夏的人文始祖。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即由黄帝时期开始。 进黄帝陵陵区走不了几步,左侧便是一座24米高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池南唐琦书”。 《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中部县志》载,汉武仙台,“峙黄陵左侧,高出林表,汉武巡朔方还,祭黄帝,筑台祈仙”。据相传,当年汉武帝令甲士修筑这座“祈仙台”时, 18万人用战袍掬一袍土筑成。此台距陵墓45米,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四围古柏环抱,台顶高达林表。登临其上,四周景色尽收眼底。时下游人有“登台一次,增寿一年”之说。 黄帝陵陵墓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称号,1961年,国务院公布黄帝陵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黄帝陵亦是全国首批确定的5A级旅游景区。《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唐宋以来,因各朝皇帝的重视,不断整修添土,使陵冢有所加大。 黄帝陵冢前为祭亭,亭宽10米,深6.15米,建筑形式为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前置放供桌、祭器与各种供品等,亭中置一高大石碑,碑高4.3米,宽1.2米,上刻“黄帝陵”三个大字,为郭沫若受毛泽东嘱托,于1958年5月手书。 “黄帝陵”碑后还有古碑一通,上书“桥山龙驭”四字,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落款为“大明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月九日滇南唐琦书”。轩辕黄帝在此乘龙升天时,人们不舍得他离开,从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宝剑等埋葬此处,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怀念。陵前原来还有一块古碑,上书“古轩辕黄帝桥陵”,是清陕西巡抚毕沅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所立,但现已佚失。 祭亭亭柱上有两幅楹联,一为:“奠华夏宏大业基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一为:“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祭亭地面铺以花岗岩石,纯净清亮,素朴庄重。 黄帝陵南北约210米,东西约72米(前宽42米,后宽81米)。黄帝陵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面积约200平方米。陵冢四周有砖墙围护。土冢下部筑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圣感。方台与圆冢相结合,上圆下方,具有“天圆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征意义。 最后,我还登上桥山的最高点,到总高20米,五层阁楼,建筑面积160平方米的龙驭阁上踞高远眺,近望桥山、印池,看山上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眺山下有沮水环绕,早年的黄土高原,如今不见“黄”,变为绿洲满山,万岭郁葱茂盛风景无限,追古思幽忆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