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非遗有约 清凉一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展览,而是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的一场非遗市集活动。</p><p class="ql-block">活动时间:2025年7月18日至8月31日。</p><p class="ql-block"> 活动地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多功能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活动内容</p><p class="ql-block">- 非遗项目展示:汇聚众多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如松溪版画,其以绝版套色木刻为主要版种,作品线条细腻、刀法独特,展现了松溪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互动体验:松溪版画的创作者们在现场为游客讲解制作过程,还让游客亲自上手体验,感受刀与木碰撞、色彩与纸张交融的独特魅力。此外,“遇见非遗”暑期社教系列活动还包括古琴、昆曲、华山戏法、北京皮影等非遗项目的展演和互动体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快把目光聚焦到这本**《本来·外来·未来:国际化视野中的沪上非遗研究》** 上,这可是一本“解码上海非遗与世界对话”的奇妙指南!光是看封面,那环绕地球的多彩图案,像“把上海的非遗宝藏,用世界语言‘拼’成了地球仪”,仿佛能听见“老上海的弄堂故事”和“国际舞台的潮流声”在书页里碰撞。</p> <p class="ql-block">《八闽百工·闽南刺绣》** ,简直是“把闽南的阳光、海风和匠心,都绣进书页里”啦!光是看封面这只色彩斑斓的鸟儿,在云纹里“振翅欲飞”,就感觉“闽南的烟火气和艺术感,一下扑面而来”,仿佛能听见绣娘们“飞针走线”的“沙沙”声,还有染料在布上晕染的“滋滋”响。</p> <p class="ql-block">- 非遗作品销售:打造集展示、互动、销售为一体的“非遗+”平台,现场有来自北京的景泰蓝、玉雕、兔儿爷,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葫芦、传统糕点,河北的丰宁满族剪纸、宣化柳沟草编等非遗作品出售,价格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p> <p class="ql-block">先唠唠德化白瓷的“身世光环” :德化可是“中国白瓷之乡”,宋朝就开始“玩火玩泥巴”,到明清更是“瓷界顶流”!你看这尊像,白得像“刚下的第一场雪”,还泛着“猪油白”“象牙白”的光泽(专业说法叫“乳白釉”),当年欧洲人见了,直接喊它“中国白”(Blanc de Chine),当成“东方瓷器的代名词”,连博物馆都抢着当“镇馆之宝”,这排面,妥妥是“陶瓷界的国际巨星”!</p> <p class="ql-block">再唠唠蜡缬的“身世光环” !蜡缬可是“中国古代印染四宝”(夹缬、蜡缬、灰缬、绞缬)之一,简单说就是“用蜡当‘绘画笔’,在布上‘画’出图案,再染色,最后煮掉蜡,让花纹‘跳’出来”~ 唐朝时超流行,诗人还写“蜡染花开春满城”,连西域都抢着要,相当于“古代的潮牌布料”,这排面,妥妥是“印染界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守望</p><p class="ql-block">工艺宣纸纸浆创意成型工艺</p><p class="ql-block">作者曹建勤</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p><p class="ql-block">2020年</p><p class="ql-block">选送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p> <p class="ql-block">风经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工艺新疆桑皮纸纸塑</p><p class="ql-block">作者张国靖</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2022年</p><p class="ql-block">选送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p> <p class="ql-block">上海大学</p><p class="ql-block">2015年以来,上海大学作为研培计划的首批试点高校和优秀案例高校,迄今承办了39期非遗研培班,对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00余位非遗传承人进行培训。形成特色鲜明的研培计划"上海方案",其中长三角传统工艺数字化建设研修班在研培计划2021-2022年度绩效考核中获评优秀。依托研培计划与实践成果,上海大学围绕非遗扶贫、乡村振兴、艺科融合、国际传播开展一系列服务会的高校实践活动,形成"协同创新"模式。联动"高校﹣传承人﹣乡村"的"地方重塑"计划,以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建立"上海大学传统工艺工作站",落户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立足都市,扎根校园,为全国非遗项目提供上海的大市场和大平台。每年孵化一批"非遗+品牌"跨界项目、"非遗+美育"教育项目、"非遗+展览"传播项目,积极推进传统工艺发展,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激发乡村内生动力,重塑人文与产业生态,实现文化与经济价值良性循环,助力乡村振兴。</p> <p class="ql-block">锦绣锁</p><p class="ql-block">作者覃桂珍、韦清花</p><p class="ql-block">工艺</p><p class="ql-block">侗族刺绣</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p><p class="ql-block">2020年</p><p class="ql-block">选送院校四川美术学院</p> <p class="ql-block">一针一线,</p><p class="ql-block">母女接力忠于自己热爱的非遗</p><p class="ql-block">张文美自幼热爱刺绣,2018年会同女儿谭喜凤共同报名参加云南技师学院彝绣研培班,进一步激发了从事彝族刺绣传承的信念。研培结束后,母女二人在乡镇开办了彝族刺绣服饰公司,目前已发展到6家分店。张文美在自己致富的同时,没有忘记村里的姐妹,积极发动大家参与其中,不仅解决了农村妇女经济问题,而且充分发挥出村内半边天的作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先后为贫困户58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广12人)解决了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的就业问题。母女接力促传承,让美丽彝绣在乡村持久绽放。</p> <p class="ql-block">非遗市集里的夏日清凉</p><p class="ql-block">走进中国工艺美术馆的“非遗有约 清凉一夏”市集,燥热感瞬间被满室的文化气息冲淡。</p><p class="ql-block">松溪版画摊位前,木版上的刀痕深浅交错,老师傅握着我的手教我推刀,木屑簌簌落下时,竟像听见了时光的声响。转身撞见杨柳青年画的鲜亮,红的牡丹、绿的枝叶在纸上晕开,摊主说这颜料里掺了矿物粉,能存上百年——原来传统的色彩,早把永恒藏进了配方里。</p><p class="ql-block">景泰蓝的流光、剪纸的镂空、皮影的灵动……指尖抚过兔儿爷的釉面,触到的是老手艺的温度;耳畔飘过古琴的余韵,接住的是千年前的风雅。在这里,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上手摸、亲口尝、带回家的生活。</p><p class="ql-block">离开时拎着个蓝布小袋,里面装着剪纸窗花和一块传统糕点。咬下时清甜漫开,忽然懂了:所谓传承,不过是让老手艺,一直活在当下的日子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