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游记(三)眼花缭乱看北意

香香

<p class="ql-block"><b>1、罗马(世界文化遗产)</b></p><p class="ql-block">罗马是意大利首都,位于意大利半岛中部,台伯河畔,地形以河边前滩的平原和山丘为主。罗马自公元前8世纪开始建城,城市围绕台伯河岸不断发展,河岸周围的7座山丘成为罗马城市形成的环境基础,所以罗马又被称作“七丘之城”。</p><p class="ql-block">罗马的历史跨越28个世纪。罗马神话将罗马建国时间定为公元前753年左右。接着,罗马这座城市先后成为罗马王国、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10年,罗马共和国建立,罗马从原始部落制向国家过渡)和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独揽军政大权的屋大维被元老院赐予“奥古斯都”的称号,元首制正式确立,结束了罗马共和国时代)的首都。公元476年,西罗马最后一位皇帝罗慕路在日耳曼雇佣军军官奥多维克的逼迫下退位,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中世纪的开始,罗马落入教皇的政治控制之下,在8世纪成为教皇国的首都,一直持续到1870年。而东罗马帝国于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p><p class="ql-block">从文艺复兴开始,罗马逐渐成为世界艺术和文化中心。1871年,罗马成为意大利王国的首都,1946年成为意大利共和国的首都。</p> <p class="ql-block">罗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历史中心, 世界遗产包括古代纪念碑、斗兽场、万神殿、罗马广场的建筑群以及建在罗马广场上的防御工事、奥勒良城墙和圣天使城堡;还包括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到现代时期的纳沃纳广场、西克斯图斯五世标记的“三叉戟”和人民广场;此外,还包括民用古迹和宗教建筑,这些建筑拥有华丽的图画、马赛克和雕塑装饰,比如卡比托利欧山、法尔内塞宫、奎里纳莱宫、和平祭坛、圣约翰拉特兰大殿、圣玛丽大殿等。</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起边走边看。(当然别想看完所有古迹啦)</p> <p class="ql-block">罗马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因建城历史悠久而被称为“永恒之城”。1980年,罗马的历史城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街道还是古老的街道,常有这样的人和狗,请仔细看,地砖很讲究的。</p> <p class="ql-block">跟随奥黛丽·赫本的脚步,打卡于罗马街头</p> <p class="ql-block"><b>特雷维喷泉(许愿池)</b>,位于意大利罗马的三条街交叉口,因为喷泉前面有三条道路向外延伸,而特雷维喷泉的“特雷维Trevi”就是三岔路的意思,也正是喷泉名字的由来。许愿池喷泉是罗马最后一件巴洛克式建筑艺术杰作,是罗马境内最大的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喷泉,也因此成为罗马的象征之一。海神雕塑群像与电影《罗马假日》使其成为游客投币许愿的热门地标。‌‌</p> <p class="ql-block">许愿池总高约25.9 米(85英尺) ,高19.8米( 65英尺)宽,是全球最大的巴洛克式喷泉。池中有一个巨大的海神波塞冬雕像,驾驮着马车,四周环绕着西方神话中的诸神,每一个雕像神态都不一样,诸神雕像的基座是一片看似零乱的海礁。</p><p class="ql-block">喷泉的主体在海神的前面,泉水由各雕像之间、海礁石之间涌出,流向四面八方,最后又汇集于一处。</p> <p class="ql-block">背景建筑是一座海神波塞冬宫,背景墙顶部装饰教皇徽章,上面教皇的三重冠象征天堂、人间、地狱,两把天堂的钥匙,中间立着的是海神波塞冬,旁边守护着的则是两位水神。</p><p class="ql-block">教皇冠下面站着四位少女,是群雕《四季女神》,分别代表四季。左边第一位手持水果代表生机盎然的“春季”,第二位女神手拿麦穗代表金黄的“夏季”,第三位女神手举葡萄酒代表丰收的“秋季”,最后一位女神提溜着枯萎的树枝代表凋零的“冬季”。四季女神下面两幅浮雕,左边是少女指出地上喷涌出泉水的位置,所以这个喷泉也称“少女喷泉”。</p> <p class="ql-block">果断许下愿望——重返罗马</p> <p class="ql-block">(许愿池人暴多,衣冠楚楚的小偷也多)</p> <p class="ql-block"><b>罗马斗兽场(角斗场)</b>是意大利罗马市中心的一座大型露天剧场,是罗马有史以来最大的圆形剧场。</p> <p class="ql-block">角斗场是古代罗马的一种平面为椭圆形的建筑物,中央一块平地作为表演区,周围看台逐排升起,没有永久性的屋顶。已知最早的角斗场在庞贝古城,建于公元前80年。后来,罗马帝国的许多城市都用石头兴建角斗场。罗马斗兽场规模最大,功能完善,结构合理,景观宏伟。它的形制一直影响到现代的大型体育场。</p> <p class="ql-block">罗马斗兽场建于公元72-79年,8万名犹太人俘虏被强迫作劳役,整个建筑占地2万平方米,周长527米,可容纳9万观众。它是罗马帝国征服耶路撒冷后,为纪念皇帝韦帕芗的丰功伟绩而建的,并于公元 80 年由他的继任者和继承人提图斯修建完成。它被用于角斗比赛和公共表演,包括动物狩猎、处决、著名战役的重现表演、基于罗马神话的戏剧以及简短的模拟海战表演。它在中世纪一直作为堡垒,曾多次遭受地震破坏,并被用作灰华石和大理石的采石场。尽管罗马斗兽场因地震、火灾和劫掠等原因而遭到严重破坏,但罗马斗兽场仍然是罗马帝国著名的象征,并被列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当年角斗场开幕时,猛兽从圈中放出,角斗士被驱入赛台,兽要吃人,人要搏斗,生还者极少,异常残忍。</p> <p class="ql-block">立面各层用券柱式作装饰。总高48.5米。底层用多立克柱式,二层爱奥尼柱式、三层科林斯柱式、四层为实墙。券洞口立雕像。最上面的檐口有垂孔洞,木杆通过孔洞立在插座上,木杆上端缚缆绳张挂篷顶。</p><p class="ql-block">立面用灰白色的灰华石。结构的主要承重部分也用灰华石,其次用砖和较软的石头。拱顶和上层的承重墙用混凝土,骨料里添有浮石,前三区的观众席用白大理石做成,最后一区为木构,以减轻对外墙的推力。</p> <p class="ql-block">观众座位以62%的坡度升起,约60排,分为四区。前面是贵宾席,中间是骑士席,后面是平民席,可容5万人。最高处有一圈柱廊,可供管理篷顶的人休息。</p><p class="ql-block">表演区椭圆形,长轴86米,短轴54米,奴隶们在这里表演角斗或斗兽。 表演区与贵宾席前沿有5米多的高差,注水后可以表演水战。兽槛和角斗士的预备室在表演区的地下,那里有排水管道。</p> <p class="ql-block">公元217年,角斗场遭雷击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毁坏,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复,继续举行人与兽或人与人之间的搏斗表演,这样的活动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公元442年和508年发生的两次强烈地震对角斗场结构本身造成了严重的损坏,在中世纪时期该建筑物并没有受到任何保护,因此损坏进一步加剧,后来干脆被用来当作碉堡。15世纪时教廷为了建造教堂和枢密院,竟然拆除了角斗场的部分石料。1749年罗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难为由才宣布其为圣地,并对其进行保护。直到如今,每年约翰·保罗二世教皇都会在此举行仪式纪念这些殉难的烈士,虽然这种说法缺乏根据,毕竟阻止了进一步被掠劫。不过,它一直被荒废着,“表演”区和看台上长满了野草杂树,竟有植物学家因此写出了两本植物学专著。</p> <p class="ql-block">1980年,古罗马斗兽场、古罗马广场遗迹作为罗马历史中心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b>凯旋门</b>是罗马帝王为纪念各种重大事件而创造出的纪念性建筑物。罗马共和时期的凯旋门建立不多,到了帝国时期,几乎每一次重大战役的胜利都要建立凯旋门。后为欧洲其他国家所沿用。凯旋门常建在城市主要街道中或广场上。用石块砌筑,形似门楼,有一个或三个拱券门洞,拱肩及上楣部分装饰浮雕。</p> <p class="ql-block">古罗马时代共有21座凯旋门,现今罗马城中仅存3座: 提图斯凯旋门、塞维鲁凯旋门和君士坦丁凯旋门。君士坦丁凯旋门就是其中的一个。它位于古罗马斗兽场西侧,其上的雕塑精美绝伦、恢宏大气,千年逝去,已是残迹斑斑,却仍在风雨中,与古罗马角斗场共同见证罗马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b>君士坦丁凯旋门</b>,建于公元315年,是罗马城现存的三座凯旋门中年代最晚的一座,是为庆祝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2年彻底战胜他的强敌马克森提,并统一帝国而建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三个拱门的凯旋门,高21米,面阔25.7米,进深7.4米。由于它调整了高与阔的比例,横跨在道路中央,显得形体巨大。凯旋门的里里外外充满了各种浮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的生平业绩,如安东尼、哈德连等,下面则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战斗场景。表面上看去,巨大的凯旋门和丰富的浮雕虽然很气派,但缺乏整体观念。原因是凯旋门的各个部分并非作为一个统一体而创作的,甚至其中的大部分构件是从过去的一些纪念性建筑,如图拉真广场建筑上的横饰带、哈德良广场上一系列盾形浮雕以及马克·奥尔略皇帝纪念碑上的八块镶板,拆除过来的。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凯旋门,尤其是它上面所保存的罗马帝国各个重要时期的雕刻,是一部生动的罗马雕刻史。</p> <p class="ql-block">集合了众多不同时代的罗马雕塑的君士坦丁凯旋门,平衡了众多的雕塑风格,在静态中展现了自己的恢宏气质,据说当年,拿破仑·波拿巴来到罗马,见到了这座凯旋门,大为赞赏,而这座凯旋门也成为法国巴黎凯旋门的蓝本。</p> <p class="ql-block"><b>提图斯凯旋门</b>是为纪念帝国前期提图斯皇帝镇压犹太人的胜利而建立,始建于公元81年,提图斯皇帝去世后由他的弟弟,继位的图密善为纪念前王而建立,是罗马城中保留下来的最典型的三座凯旋门之一。</p><p class="ql-block">作为早期凯旋门,其形制较简单,高14.4 m,宽13.3 m,深6m,单拱而有厚实的拱间壁和高昂的顶阁,装饰有混合柱式壁柱。外部为白色大理石,内部为灰华石,匀称严整、简练壮美,是最具古典精神的凯旋门之一。</p><p class="ql-block">拱门内壁两侧墙上的浮雕最为精彩,内容是颂扬提图斯和他的军队镇压犹太人凯旋而归。浮雕上,提图斯皇帝亲自驾着四马战车浩浩荡荡从耶路撒冷返回,胜利女神为他戴上胜利的花冠,他的军队则是正抬着从耶路撒冷掠夺来的战利品,兴高采烈地走在象征胜利的凯旋门前。浮雕的面积虽然不大,人物也不多,但层次分明,具有强烈的运动感,在平面中创造了有纵深感的空间,气势雄伟。作品体现出当时高超的构图和人物塑造技巧,并表现出古罗马的浮雕正努力向绘画空间发展,是雕塑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p> <p class="ql-block"><b>万神殿</b>是意大利罗马的一座寺庙,始建于公元前27年奥古斯都统治时期,为了纪念早年的奥古斯都(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埃及艳后),由奥古斯都大帝的女婿、屋大维的副手马尔库斯·维普萨纽斯·阿格里帕主持,在罗马城内建造了一座庙,献给“所有的神”,因而叫“万神庙”,公元80年被大火焚毁,公元120年,哈德良开始建造万神殿,之后完好无损地流传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神庙本身正面也呈长方形,平面为圆形,内部为一由8根巨大拱壁支柱承荷的圆顶大厅。这个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顶直径43.3米,正中有直径8.92米的采光圆眼,成为整个建筑的唯一入光口。大厅直径与高度也均为43.3米,四周墙壁厚达6.2米,外砌以巨砖,但无窗无柱。顶光照亮神庙内部,显得宏伟壮观并带有宗教神秘气氛。</p> <p class="ql-block">万神殿的大型圆形圆顶内殿(43米直径穹顶通过顶部一直径8.9米的圆洞采光,结构设计被后世奉为经典)以及传统的寺庙门廊,在罗马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其成为古典风格复兴时的标准典范,并被后来的建筑师多次复制。尽管经历了一些变化,万神殿仍然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迹之一,仍具有重要的功能和地位,因为其中埋葬着 1870年至1946 年意大利君主的陵墓,另一个著名的陵墓是拉斐尔 (1483 年至 1520 年) 的陵墓。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罗马历史中心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万神庙门廊高大雄壮,也华丽浮艳,代表着罗马建筑的典型风格。它面阔33米,正面有长方形柱廊,柱廊宽34米,深15.5米;有科林斯式石柱16根,分三排,前排8根,中、后排各4根。柱身高14.18米,底径1.43米,重60吨,用整块埃及灰色花岗岩加工而成。柱头和柱础则是白色大理石。山花和檐头的雕像,大门扇、瓦、廊子里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铜做的,包着金箔。神庙入口处的两扇青铜大门为至今犹存的原物,门高约7米,宽而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门。</p> <p class="ql-block">古老外墙</p> <p class="ql-block">万神庙今天还是意大利的一个教堂,这里定期举行弥撒以及婚礼庆典,但同时它又是世界各国游客们竞相参观的对象,以及建筑史上重要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b>方尖碑</b>,是古埃及的杰作之一,是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其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尖,塔尖常以金、铜或金银合金包裹,当旭日东升照到碑尖时,它像耀眼的太阳一样闪闪发光。</p><p class="ql-block">方尖碑一般以整块的花岗岩雕成,重达几百吨,它的四面均刻有象形文字,说明这种石碑的三种不同目的:宗教性(常用以奉献太阳神阿蒙)、纪念性(常用以纪念法老在位若干年)和装饰性。同时,方尖碑也是埃及帝国权威的强有力的象征。从中王国时代 (约公元前2133~前1786年)起,法老们在大赦之年或炫耀胜利之时竖立方尖碑。</p><p class="ql-block">由于近代的文物掠夺,如今方尖碑的故乡——埃及只剩下5块方尖碑了,其他的方尖碑都散布在世界各地。罗马是现存古埃及方尖碑最多的城市,共13座,其中8座为埃及原产,5座为罗马仿制。</p> <p class="ql-block">万神殿前的古埃及方尖碑,高度虽只有6.34米,底座是由著名的贝尼尼大师设计雕塑,它是1711年安放在此的。</p> <p class="ql-block">罗马议会广场最突出的建筑装饰物是广场正中的高高的埃及方尖碑。这座方尖碑高达22米,加上下面的基座和上面的铜球共达30米。上面的铜球并非只是装饰物,而是一个日晷,它的中间有一个孔,阳光穿过这个小孔照到地面广场上,标明时刻。</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一方尖碑是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屋大维)于公元前10年从埃及掠夺来的,是公元前6世纪的珍贵古物。这是罗马市内第四大方尖碑。它被运到罗马后,立在古罗马的军事操练场作为日晷,1792年才最终立在现在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梵蒂冈方尖碑‌,著名的无字方尖碑,高25.3米(总高40米),粉红色花岗岩制成,无象形文字,是罗马唯一未倒塌过的埃及方尖碑,原属赫利奥波利斯太阳神庙,公元37年由卡里古拉运至罗马。1586年移至圣彼得广场中心,象征教权与古文明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b>2、梵蒂冈(世界文化遗产)</b></p><p class="ql-block">梵蒂冈城国,简称梵蒂冈,首都梵蒂冈城。</p><p class="ql-block">梵蒂冈位于意大利罗马城西北角的高地上,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小的国家,国土面积0.44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天安门广场大小)。截止到2023年10月,常住人口764人,意大利人为主。</p><p class="ql-block">公元756年,教皇斯提芬二世获得法兰克国王丕平所赠罗马城及周围区域,拥有宗教和世俗管理权。此后,在意大利中部建立教皇国。1870年被意大利王国吞并。1929年2月,墨索里尼同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拉特兰条约》,教皇正式承认教皇国灭亡,另建梵蒂冈城国,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主权属于教皇。</p><p class="ql-block">梵蒂冈拥有自己的银行、邮局、电信等公共服务机构,但其自然资源匮乏,没有工农业生产,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旅游业、发行邮票和钱币、不动产出租、宗教银行盈利以及教徒捐款等。2018年财政赤字达7000万欧元。</p><p class="ql-block">梵蒂冈图书馆世界知名,馆藏典籍十分丰富。梵蒂冈博物馆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收藏着无数艺术珍品,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8日,来自美国的枢机主教罗伯特·普雷沃斯特在罗马教皇选举中当选第267任天主教罗马教皇,称为利奥十四世,是首位美国籍教皇 。</p><p class="ql-block">(我们非常幸运:1、刚到意大利时因教皇圣方济各去世梵蒂冈关闭以为去不了,结果到罗马的时候梵蒂冈部分开放,欣喜。2、圣彼得大教堂的圣门每25年开启一次,今年正是天主教禧年圣门开启,我们从圣门进入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b>圣彼得大教堂</b>,又称圣伯多禄大教堂、梵蒂冈大殿。其建于1506年至1626年,属于文艺复兴建筑,自1377年起,它取代圣约翰拉特兰大殿而成为教宗的府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其占地21477平方米,可容纳六万人同时祈祷,教堂中央大圆穹顶直径42米高132.5米,由米开朗基罗设计。圣彼得大教堂前方则为圣彼得广场与协和大道。</p><p class="ql-block">根据天主教会圣传,圣彼得大教堂是宗徒之长圣彼得的安葬地点,历任教宗也大都安葬于此。</p><p class="ql-block">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于326-333年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称老圣彼得大教堂,于333年落成。1503年犹利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之后就是长达120年的重建,先后由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主持设计施工,首任总监多纳托·伯拉孟特后,在1514年拉斐尔被委任了总监的职位,再之后的1538年为小安东尼奥·达·桑加罗和1547年则是米开朗基罗。1626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落成。</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十字架的结构,在十字架交叉点处是教堂的中心,中心点的地下是圣彼得的陵墓,地上是教皇的祭坛,祭坛上方是金碧辉煌的华盖,华盖的上方是教堂顶部的圆穹。</p> <p class="ql-block">教堂前面是能容纳30万人的<b>圣彼得广场</b>,由那不勒斯人、被称为“巴洛克艺术之父”的天才雕塑家贝尔尼尼设计,建于1667年。广场长340米、宽240米,被两个半圆形的长廊环绕,每个长廊由284根高大的德斯金式圆石柱和88根方石柱支撑着长廊的顶,顶上有142个教会史上有名的圣男圣女的雕像,雕像人物神采各异、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广场中间耸立着一座41米高的埃及无字方尖碑,方尖碑两旁各有一座美丽的喷泉,涓涓的清泉象征着上帝赋予教徒的生命之水。所有走进圣彼得广场的人无不为这宏大的场面而感慨。</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门前左边树立着圣彼得高大的雕像,他神情自若、面带微笑,右手握着两把耶稣送给他的通向天堂的金钥匙,左手拿着一卷耶稣给他的圣旨。他头上的缕缕卷发、脸上的根根皱纹、下巴上的撮撮胡须和身上的层层长袍无一不被雕琢得细腻、逼真。</p><p class="ql-block">彼得是耶稣十二门徒之首,原名西门,加利利渔夫出身,被耶稣赐名‘彼得’(意为磐石),成为早期基督教核心领袖,耶稣回天国前把金钥匙交给了他,彼得成为了天主教的教宗,他来到罗马传教,公元65年,受到罗马皇帝尼禄的迫害,被倒钉上了十字架而殉道。</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就是为纪念彼得而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教堂门前的右边竖立着另一座高大精美的雕像,是耶稣的另一重要使徒:保罗。保罗是基督教除耶稣基督之外最重要的传道者。</p><p class="ql-block">使徒保罗的一生是充满传奇与奉献的。保罗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年罗马统治下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法利赛人,这也使得他从小便接受了严格的犹太教教育。保罗在年轻时是一名热心的法利赛人,坚定地反对基督教,甚至参与了迫害基督徒的活动。然而,这一切在他前往大马士革的途中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p><p class="ql-block">大约公元33年,保罗在前往大马士革的途中遭遇了复活的耶稣,经历了极其震撼的异象。这一事件被称为“大马士革的归信”,从此他改名为保罗,从一个祸害基督教的人转变为基督教最重要的使徒,并成为了基督教的坚定传播者,其三次宣教之旅和13封新约书信奠定了基督教神学基础,对基督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廊檐上方有11尊雕像,中间是耶稣基督;两侧各有一座钟,右边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左边是罗马时间。</p> <p class="ql-block">大殿下面有5扇门,平常一般游客都入中门。如果遇上禧年,教徒们就可从右边的圣门进入大殿,不过这需25年才有一次。</p><p class="ql-block">圣门是天主教的重要象征,只在禧年期间开启。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1423年,当时教宗马尔定五世在罗马开启了一扇圣门,象征着信仰的复兴和精神的重生。</p><p class="ql-block">禧年通常每隔25年举行一次,是天主教徒们获得特别恩典的机会。教皇通过开启圣门,象征着打开通往宽恕与恩典的通道,鼓励信徒通过圣门来获得祝福和赦免。</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的圣门在2024年12月24日平安夜19点开启,由教皇方济各亲自主持。此次圣门的开启,标志着教会历史上第27个常规禧年的开始,该庆典将持续一整年,直至2026年1月6日主显节结束。</p><p class="ql-block">2025年天主教禧年的主题是“希望”,官方禧年格言为“希望的朝圣者”。</p><p class="ql-block">圣门上的浮雕是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共16幅。(由于圣门开启,故图片中只能看到半扇门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我们幸运且庄重地走过圣门进入教堂。</p> <p class="ql-block">进入圣彼得大教堂,你一定会被各种艺术珍品迷住了眼,但两位艺术大师的杰作是一定要仔细欣赏的。一位是被称为“巴洛克艺术之父”的天才雕塑家贝尔尼尼,另一位当然就是米开朗基罗。</p><p class="ql-block">其中最惹人注意的雕刻艺术杰作主要有三件:</p><p class="ql-block">1、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圣母哀痛》(《圣殇》)</p><p class="ql-block">2、贝尔尼尼雕制的青铜华盖</p><p class="ql-block">3、圣彼得宝座</p> <p class="ql-block">进门口的右边走廊里母爱小堂中的《圣殇》被称为教堂中最优雅的作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耶稣躺在玛利亚怀中,圣母毫无悲哀表情,而是平静祥和。整个作品由整块洁白卡拉拉大理石雕琢而成,艺术价值极高。</span></p><p class="ql-block">这个作品为米开朗基罗24岁时的杰作,也是米开朗基罗唯一一件签名作品,其名字就在圣母身上横跨胸前的饰带上。</p> <p class="ql-block">贝尔尼尼的《青铜华盖》是圣彼得大教堂的镇馆之宝。华盖高达30米,重37000公斤,历时9年精心雕刻。华盖由四根螺旋形铜柱支撑,装饰有巴尔贝里尼家族纹章,中央鸽子象征和平与神圣。贝尔尼尼巧妙设计四位天使支撑上方构造,展现创意与巧思。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着99盏长明灯,而下方则是宗座祭坛和圣彼得的坟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这座祭坛上,面对东升的旭日,当著朝圣者举行弥撒。</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宝座》亦即《教宗座椅》也是贝尔尼尼设计的一件镀金的青铜宝座。宝座采用大理石和铜材质,庄重华丽,由四位神学家雕塑支撑,上方是光芒四射的荣耀龛及象牙饰物的木椅,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宝座与壁龛一同被誉为镇馆三宝之一,当阳光洒落,整个空间充满庄严气息。此作不仅是教堂之宝,也是人类艺术的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站在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穹窿顶下抬头上望,你会感到大堂内的一切都显得如此渺小。</p><p class="ql-block">中央的圆顶是两重结构,内部很明亮。穹顶内部装饰包含多层绘画元素,穹顶底部环绕十六扇拱窗,镶嵌描绘教皇形象的圆形马赛克画,天顶金色背景中嵌有《四福音书》作者象征符号(人、狮、牛、鹰)。‌‌圆顶下是教皇的祭坛,用贝尔尼尼创作的青铜华盖覆盖着。圆穹的周围及整个殿堂的顶部布满美丽的图案和浮雕。一束阳光从圆穹照进殿堂,给肃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那圆穹仿佛是通向天堂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青铜雕像庄严地坐在祭坛右侧,右手高举,仿佛在向每一位经过的信徒致以神圣的祝福。他的左手则紧握着两把象征着神权的钥匙,象征着他在这座教堂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每当信徒们经过这里,他们都会在此驻足默祷,然后虔诚地亲吻雕像的右足。由于无数信徒的虔诚亲吻,铜足趾已被岁月磨得锃亮,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这座圣彼得青铜雕像的创作者也是享誉盛名的贝尔尼尼。80岁高龄的贝尔尼尼,受命雕制了这座意义非凡的圣彼得青铜雕像,这不仅是他的生涯绝笔,更是一件承载着深厚历史与艺术价值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殿堂的中央,贝尔尼尼最伟大的杰作——青铜华盖被置于米开朗基罗最伟大的杰作——宏伟的穹顶之下,闪烁着金色耀眼的光芒。殿堂尽头是贝尔尼尼的不朽杰作——教皇宝座,其上有精美的“圣灵”像。殿堂内还有贝尔尼尼的其它杰作,如教皇马尔巴诺八世纪念碑和教皇阿勒桑德罗七世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小天使圣水钵》是贝尔尼尼为圣比边纳教堂创作的云母石雕刻,以其精湛技艺和巴洛克艺术风格赢得教宗赞赏,为其设计圣彼得大教堂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两个小天使捧圣水缸的雕塑,从形象上看小天使只有一岁的样子,然而雕像的实际高度有2.5米。众多的统治者、勇士、殉难者的雕像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威严、冷峻和痛苦的记忆后,再看到这天真可爱的小天使时,一种安慰、一种美好的感觉油然而生。艺术家把小天使和圣水放在一起,是因为那时的人们视水为上帝赐予人的圣洁之物,水是生命之源。</p> <p class="ql-block">贝尔尼尼《亚历山大七世墓龛》创作于1599年至1667年,由大理石和镶金青铜精心制成。这件作品展现教皇跪姿祷告形象,四周环绕四位女神象征慈爱、真理、正义和智慧。运用桃红色碧玉和铜镀金设计棺罩和骷髅骨架,象征生命无常。作为贝尔尼尼晚年的杰作,其精湛技艺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教堂装饰华丽,巴洛克风格显著,光影效果璀璨夺目,雕塑与建筑完美融合,展现立体感和层次感。</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内保存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瑰宝,其中最著名的绘画作品以马赛克镶嵌画为主,包括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大师参与创作的宗教题材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更承载着天主教会的核心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约翰二十三世祭台上是镶嵌画《圣杰罗姆的最后圣餐》。圣杰罗姆,身处公元4、5世纪之交,是古代西方天主教会圣经学者,他最伟大的贡献是将圣经从希伯来文翻译成拉丁文,是迄今最权威的译文,博览宗教丛书,足迹遍布罗马帝国,晚年定居在伯利恒,过苦修隐居生活。</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多梅尼基诺的作品,表现的是圣杰罗姆最后一次圣餐的情形,他吃下了代表耶稣血和肉体的葡萄酒和面包,天使已经出现,将迎接他上天堂。</p><p class="ql-block">圣杰罗姆曾为一头狮子拔出足底的荆棘,所以他的标志是狮子。</p> <p class="ql-block">《谎言》原作兰卡利1604年作品,这幅镶嵌画制作于1727年。圣经里一段故事,第一个基督教团体“耶路撒冷教会”的一个信徒亚拿尼亚试图欺骗圣灵,将出卖田产所得私自留下一部分,却向圣彼得谎称全部奉献,当即倒毙,3小时后他的妻子撒非喇不知已发生的情况,又向圣彼得重复了丈夫的谎言,也当场倒毙。</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的大型壁画基本都是马赛克镶嵌画‌,采用耐久性更强的马赛克工艺,覆盖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放大后清晰可见是马赛克)</p> <p class="ql-block">《基督显圣》(又名《基督变容图》)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拉斐尔·桑西于1516年创作的宗教题材油画作品。该作品取材自《圣经》中耶稣在门徒面前显圣的场景,现藏于梵蒂冈博物馆画廊,圣彼得大教堂保存有马赛克镶嵌工艺制作的复制品。作为拉斐尔晚年代表作,画面融合了古典主义构图与人文主义精神,体现了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特征。</p><p class="ql-block">画面主题源自《马太福音》第十七章记载的"登山变相"事件,描绘基督在彼得、雅各、约翰三位门徒面前显现神圣真容的场景。创作期间拉斐尔同时承担圣彼得大教堂建筑总监职责。</p><p class="ql-block">画面分为上下两个叙事层次:上部描绘悬浮空中的基督周身散发圣光,两侧分别出现摩西与以利亚两位先知,三位门徒以俯卧姿态表现出对神迹的震惊;下部展示其他门徒试图医治被鬼附体孩童的场景,人物肢体动态形成戏剧性对比。</p><p class="ql-block">人物衣褶处理延续拉斐尔标志性的古典主义风格,通过流畅线条与柔和色调展现神圣氛围 。</p> <p class="ql-block">主祭坛画《洗礼祭坛》施洗约翰在约旦河边为耶稣做洗礼,圣母坐着观看,其他都是天使。这幅画是马拉塔1698年的作品,原作保存在天使圣母大教堂,这里看到的是镶嵌画,1722年被布置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庇护二世祭台上的镶嵌画《圣塞巴斯蒂亚诺的殉难》(多米尼基诺 原作于1628-1631年)</p><p class="ql-block">塞巴斯蒂亚诺是公元3世纪罗马皇帝的卫队长,长相俊美,皇帝爱他甚至许以一半江山,但虔诚基督徒的他不为所动拒绝崇拜异教神祇,最后被绑在树干上乱箭射死。</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展示了圣赛巴斯迪亚诺被射箭殉难的过程,作品强调了圣塞巴斯蒂亚诺健美的肉体,他被描绘成"可与安提诺乌斯媲美的肉体",展现青春、光彩、美丽和逸乐。与其他圣徒形象不同,他身上看不到传教的艰辛和老朽的痕迹。画面只描绘了两支箭矢深深射入左腋窝和右侧腹,不像其他版本那样画满箭矢。艺术家通过这种克制的手法营造出静谧端庄的美感。</p><p class="ql-block">这幅镶嵌画不仅展现了圣赛巴斯迪亚诺的殉难场景,还通过精细的工艺和色彩的运用,传达了对这位殉道者的敬仰和对信仰的坚定。</p> <p class="ql-block">雷芒六世祭台上的镶嵌画《圣母无染原罪》,这是天主教与东正教和新教的重要分歧之一,天主教认为圣母蒙受天主特恩使其无染原罪,1854年庇护九世为此颁布通喻。为纪念这则通喻颁布50周年,庇护十世给圣母像周围镶嵌了12颗钻石,这些钻石来自12个国家。原作是比安奇1740年作品,1747年制成这幅镶嵌画。</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内的这类镶嵌画作品,通常用于教育信徒,强化他们的宗教体验,并展示教会的历史和教义。</p> <p class="ql-block">梵蒂冈的国防力量分为瑞士近卫队以及梵蒂冈宪兵。瑞士近卫队人数约为110人,负责保护教皇、显要人物及所有属于教皇的建筑。 梵蒂冈宪兵人数约为130人,负责梵蒂冈城的社会秩序、边境管制、交通管制、刑事调查及一般警务工作。</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左边的大门由瑞士近卫队守卫。卫士们身穿红黄蓝三色条纹的古代骑士服装,手握长戟,威风凛凛。他们都是瑞士人,据说在16世纪初教皇克莱芒七世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进攻,为了保卫教皇,100多个瑞士卫兵战死在教堂外,当时的教皇非常感动,于是决定世世代代雇佣瑞士卫兵保卫教堂。</p><p class="ql-block">瑞士卫兵的别致制服500年不变,据说是米开朗基罗设计的,手中的长戈也是15世纪的产品。游人如果想同卫兵合影留念,他们不会拒绝,但要想从这里进入教皇宫,却行不通。</p> <p class="ql-block"><b>3、比萨(世界文化遗产)</b></p><p class="ql-block">比萨是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大区的名城,位于阿尔诺河三角洲,距佛罗伦萨约68公里,现为托斯卡纳大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工业中心,拥有金属加工、纺织、陶瓷等产业。‌‌</p><p class="ql-block">比萨兴建于公元前1世纪,原为厄特路丽亚人的重要城市,后被罗马人占领。中世纪时,藉着临海的优势,比萨在11世纪达至权力顶峰,成为海权强国,也是意大利历史上四个海上共和国之一。后来,比萨在与佛罗伦萨的对抗中不断削弱,地位急剧下降。1406年被佛罗伦萨击败后并入该城邦。1806年成为意大利王国比萨省的省会。</p> <p class="ql-block"><b>比萨大教堂广场</b>位于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是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圣玛利亚大教堂、洗礼堂、钟楼(即比萨斜塔)和墓园,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广场周围还保留着古代的城墙和城门。</p><p class="ql-block">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比萨大教堂广场因其对11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建筑艺术的巨大影响,而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评选为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教堂前方约60米处的圆形建筑就是洗礼堂,始建于公元12世纪,它的布道坛可追溯到1260年。教堂的一部分被洗礼堂挡住了,后面就是著名的比萨斜塔。洗礼堂采用罗马式建筑风格,但后来的一些工程也采用了哥特式风格。整个建筑群坐落在一个由砖墙围成的大院子里,在院子的西南角有一个供游客进出的大门。到这里参观游览是免费的。全部建筑群完成耗时288年,是意大利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也是比萨城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b>比萨大教堂</b>是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为纪念圣母玛利亚升天而建。大教堂始建于1063年,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谨主持设计。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长95米,纵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纵深的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屋顶。比萨大教堂是中世纪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对11-14世纪的意大利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大教堂正立面高约三十二公尺,底层入口设有三扇大铜门,上有描写圣母和耶稣生平事迹的各种雕像。大门上方是几层连列券顶柱廊,以细长圆柱的精美拱券为标准,逐层堆积为长方形、梯形和三角形。教堂外墙是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色彩鲜艳夺目。</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正门</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侧面</p> <p class="ql-block"><b>圆形洗礼堂</b>的直径为39米,总高为54米,圆顶上立有3.3米高的施洗约翰铜像。洗礼堂内有雕刻家尼古拉·皮沙诺创作的雕塑《诞生》,其主题是耶稣降生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比萨斜塔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为罗马式建筑风格,是意大利比萨市的地标建筑,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圆形地基面积为285平方米,从地基到塔顶高58.36米,从地面到塔顶高55米,倾斜约10%,即5.5度,偏离地基外沿2.5米,顶层突出4.5米。</p><p class="ql-block">1173年8月9日,比萨斜塔开始建造时的设计是垂直竖立的,原设计为8层,高54.8米,由著名建筑师那诺·皮萨诺主持修建。</p><p class="ql-block">1174年,首次发现倾斜。</p><p class="ql-block">1185年,兴建到第4层时发现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导致钟楼已经倾斜偏向东南方,工程暂停。</p><p class="ql-block">1275年,重新开工后,采取纠偏措施。</p><p class="ql-block">1350年竣工。</p><p class="ql-block">1838年,一建筑师为研究比萨斜塔地基挖掘周围的地面,导致失去原有平衡,加速倾斜。</p><p class="ql-block">20世纪末,斜塔倾斜度达到4.5度,引发对其倒塌的担忧,意政府随后对斜塔进行修缮,逐渐遏制住倾斜趋势。</p><p class="ql-block">1990年1月起,禁止游人登塔参观。</p><p class="ql-block">1993年至2001年间,开始对比萨斜塔进行扶正修复。2001年年底,修复工作基本完成。</p><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意大利举办庆祝比萨斜塔建成850周年的纪念活动。</p> <p class="ql-block">比萨斜塔塔身的每一块石砖都是一块石雕佳品,石砖与石砖间的粘合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倾斜引起的断裂,成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个因素。</p><p class="ql-block">比萨斜塔的装饰格调继承了大教堂和洗礼堂的经典之作,墙面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砌成深浅两种白色带,半露方柱的拱门,拱廊中的雕刻大门,长菱形的花格平顶,拱廊上方的墙面对阳光的照射形成光亮面和遮荫面的强烈反差,给人以钟楼内的圆柱相当沉重的假象。</p> <p class="ql-block">1590年,比萨大学的青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塔顶做了自由落体实验,最终,“两个小球同时落地”,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p><p class="ql-block">(对于伽利略是否在比萨斜塔做过自由落体实验,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支持和反对两种不同的看法。)</p> <p class="ql-block"><b>4、弗洛伦萨(世界文化遗产)</b></p><p class="ql-block">弗洛伦萨Firenze(徐志摩笔下的翡冷翠),是意大利中部城市,托斯卡纳区和佛罗伦萨省的首府,它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也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堪称意大利的“文化首都”。是极为著名的世界艺术之都,欧洲文化中心,歌剧的诞生地,举世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是托斯卡纳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以及历史、文化和商业中心。与罗马的厚重历史不同,弗洛伦萨更注重对人性探索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由精神。</p><p class="ql-block">谈及弗洛伦萨的诞生,我们不得不回溯到公元前一世纪。那时,执政官苏拉派遣士兵驻守此地,从而将弗洛伦萨打造成为罗马的一个军团驻地。然而,这座城市真正的城市化进程,是在四年后凯撒当选执政官的公元前59年才得以开启。为了祈求诸神的庇护,弗洛伦萨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同时,正值罗马举办庆祝春天来临的花祭,于是这座城市被命名为“Florentia”,意为“花都”,其市徽便是一朵娇艳的红百合。</p><p class="ql-block">弗洛伦萨的建筑风格主要形成于12至15世纪,而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遗迹在这里并不多见。</p><p class="ql-block">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美帝奇家族是弗洛伦萨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他们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如今,在弗洛伦萨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美帝奇家族族徽的印记,那六个被称为“pelle”的圆球,象征着这个家族的荣耀与地位。</p><p class="ql-block">15世纪时,佛罗伦萨这朵百合花就被当地的巨商美第奇家族这只狮子所守护,这一守护就是300年,而美第奇家族的族徽也成了当代佛罗伦萨的市徽。美第奇家族在十五至十八世纪间见证了弗洛伦萨的沧桑变迁,他们推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繁荣。科西莫至洛伦佐的时代被视为美帝奇家族的黄金时期,但洛伦佐离世后,家族势力逐渐衰微,最终被逐出弗洛伦萨。然而,奥利十世教皇的归来又为家族带来了转机。</p><p class="ql-block">尽管弗洛伦萨政治斗争不断,但它始终是人文与艺术的摇篮。文艺复兴时期,这里群星璀璨。文艺复兴早期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均诞生于佛罗伦萨,包括“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美术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但丁、马基雅维利等大师还长眠于圣十字教堂,他们的墓地如今成为了一处人文圣地。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大师们大多都曾接受过美帝奇家族的慷慨资助。此外,美第奇家族还致力于文化事业,设立图书馆、收集古罗马古希腊的珍贵藏书及艺术品,甚至创办了“雅典学院”,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藏品如今依然珍藏在乌菲茨美术馆中,向世人展示着美帝奇家族曾经的辉煌与贡献。</p><p class="ql-block">然而,正如罗马帝国最终难逃衰亡的命运,美帝奇家族也未能逃脱这一历史规律。18世纪时,家族后继无人,最后一位女性成员——法国王妃安娜·玛丽亚·路易萨·德·美第奇在临终前留下遗言,将她所拥有的美第奇家族藏品全部赠予弗洛伦萨,向公众开放。正是这一善举,使得我们能够在21世纪的今天,有机会在此深入领略古代艺术的瑰丽与深邃,缅怀美帝奇家族曾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从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开始,欧洲建筑正式从“哥特时代”进入“文艺复兴时代”。</p> <p class="ql-block">美第奇家族前后跨越近五个世纪,曾诞生过四个教皇、一位托斯卡纳大公和两位法兰西皇后,对中世纪之后的欧洲政治、宗教与文化,尤其是艺术,都有深远的影响。有人说,没有美第奇,就没有文艺复兴。所以美第奇家族也被称作 'The Godfathers of Renaissance' (文艺复兴之教父),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三位 '教父'。</p><p class="ql-block">美第奇家族于十三世纪起于纺织业,后以银行业发迹;到了十五世纪,其政治力量渐渐控制了整个佛罗伦萨。</p><p class="ql-block">第一位 '教父' Cosimo (老科西莫),当时已是佛罗伦萨城未冕之君主。老科西莫非常推崇文学与艺术,他建造了当时欧洲最大的图书馆,从君士坦丁堡运来了大量古希腊书籍,并命人将柏拉图的很多著作翻译成拉丁文。科西莫扶植了很多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家,包括 Ghiberti, Brunelleschi, Alberti, Donatello, Ucello, 可以说是开启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幕后之手。</p><p class="ql-block">第二位 '教父' 是'伟大的洛伦佐' 。在洛伦佐的推动下,始于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之潮在十五世纪末达到了鼎盛,波提切利和米开朗基罗在他的赞助下创作了大量的传世经典。而这些美第奇家族的私人收藏,在乌菲兹改建为博物馆之后也成为了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第三位 '教父' 的名字也叫 Cosimo (科西莫一世,佛罗伦萨公爵)。科西莫一世创立了乌菲兹美术馆,把美第奇宫殿从旧宫搬到了皮蒂宫,并请建筑师 Giorgio Vasari 修建了连接两座宫殿的 Vasari Corridor (瓦萨里长廊),可以说是他塑造了今天佛罗伦萨城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b>佛罗伦萨旧宫</b>(Palazzo Vecchio韦奇奥宫)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1299年,由建筑师阿诺尔福·迪·坎比奥设计,1322年竣工,最初名为“长老宫”或“领主宫”,作为佛罗伦萨共和国九人执政团的办公场所。美第奇家族的第一任家长老柯西莫(1434年成为佛罗伦萨的实际统治者,被后世尊称为“佛罗伦萨之父”)居住在此。1537年美第奇家族的科西莫一世将其更名为“旧宫”,并迁居至碧提宫。‌‌‌‌1540年启动由瓦萨里(16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建筑师、美术史家,被公认为西方的第一位艺术史家,米开朗基罗的学生,也是矫饰主义风格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导的内部改造工程 。现旧宫仍承担市政职能并作为博物馆开放,以中世纪城堡风格和文艺复兴艺术珍品闻名。</p><p class="ql-block">旧宫主体建筑采用粗犷的中世纪罗马式城堡结构,外立面饰以粗面砌石,正门两侧陈列大卫像复制品及《赫拉克勒斯与卡库斯》组雕。94米高的钟楼设有应急警报大钟,历史上用于火灾、外敌入侵等公共事件预警,现如今大钟依然准时。旧宫内部经16世纪改造后融入文艺复兴装饰元素,形成中世纪外观与华丽内饰的独特对比,其核心空间包括五百人大厅、百合花厅等。</p> <p class="ql-block">旧宫大门两侧竖立着大力神和大卫两座雕像,作为美弟奇家族胜利的象征,大力神代表体力强大,大卫则代表精神强大。</p><p class="ql-block">左边是《大卫》石像,由26岁的米开朗基罗于1501年雕刻,1873年原作被迁入学院美术馆后,复制品一直放在这里。</p><p class="ql-block">右边是《赫拉克勒斯制服卡库斯》雕像,1534年由雕塑家巴乔·班迪内利受美第奇家族委托雕刻。</p><p class="ql-block">入口上方,有一块可以远溯到1258年的大理石装饰,足以显示其主人的高贵身份。两边各有一头大理石镀金狮子(美第奇家族象征),中间是一个基督荣耀的圆轮,圆轮下面刻有一段拉丁文,意为“王中之王,主中之主”。文字下面有两支代表佛罗伦萨的百合花。</p><p class="ql-block">注:大卫是圣经中的少年英雄,曾杀死侵略犹太人的菲力士巨人歌利亚,保卫了祖国的城市和人民。</p><p class="ql-block">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把会喷火的盗贼卡库斯踩在脚下,底座四角都是面目狰狞,垂死挣扎的猎物。</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走进去参观旧宫内部。</p><p class="ql-block">首先进入五百人大厅。</p> <p class="ql-block">当佛罗伦萨作为意大利首府时,意大利的议会召集都在这个大厅。五百人大厅得名于参与共和国议会成员的人数,是由安东尼奥•达•桑加洛及其助手们在1494年建造。</p><p class="ql-block">随着科西莫一世的到来,这个大厅被布置成一个听众会议室的样子,并在大厅的一段凸起平台,为大公的宝座建出讲台。</p><p class="ql-block">在高出的讲台上的壁龛里,陈列着杰出的《美第奇家族成员》塑像,大部分是由巴乔•班迪内利所做。</p> <p class="ql-block">五百人大厅气势恢宏,两边是瓦萨里的描绘磅礴战争场面的湿壁画,39块天花板精雕细琢,还原了科西莫·美第奇一世的生平事迹,室内还陈列着镇馆之宝——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胜利》。</p><p class="ql-block">从二楼俯瞰,文艺复兴式的阳光丝丝缕缕地照进来,整个大厅美得无法形容。</p> <p class="ql-block">壁画周围多以 Stucco(灰泥) 镶边,作为画框。壁画之间空白处的浮雕,或是人物,或是花鸟,或为 Coat of Arm (皇家族徽)。</p> <p class="ql-block">从天顶到墙壁多以弧形过渡取代生硬的折角,由 Stucco (灰泥)分割成许多块立体而对称的几何区域,并以半圆形的 Fresco (湿壁画) 和三角形浮雕来装饰。天花板与四周墙壁的 Frieze (檐壁) 则以金色葡萄藤浮雕或大理石条作为分界,层第分明。</p> <p class="ql-block">整个天花板就好像一个纷繁华丽的 Theater(剧场),镀金浮雕在水晶灯的反光下金碧辉煌,好像天上的天使就要飞下人间。</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只能看到瓦萨里的六幅湿壁画作品,它们分别为:《攻占锡耶纳的卡莫利亚堡垒》、《征服埃尔科莱港》、《科西莫一世在基亚纳山谷的马西亚诺的胜利》、《在圣温琴佐塔击败比萨人》、《奥地利的马克西米安企图征服里窝那》、《佛罗伦萨军队攻击比萨》,分别是描述佛罗伦萨战胜对手比萨和锡耶纳的大型壁画。</p> <p class="ql-block">《攻占锡耶纳的卡莫利亚堡垒》表现的是夜间场景,士兵们在进攻中使用一种看起来像“rificolone”的纸灯照明道路,这种灯是在9月8日佛罗伦萨儿童庆祝童贞圣女玛利亚节日时使用的。</p> <p class="ql-block">五百人大厅的壁画很壮观,但它却是文艺复兴最大的遗憾。据说当年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曾先后受邀在此厅两侧的墙上各自绘制壁画以表现佛罗伦萨对外战争的胜利。</p><p class="ql-block">其中达芬奇绘制的《安吉里之战》表现的是佛罗伦萨与米兰于1440年进行的战争。从留下的草图和临摹中,许多人认为这是达芬奇最伟大的作品,有评价说《蒙娜丽莎》改写了肖像画,《最后的晚餐》改写了传统叙述,而《安吉里之战》改写了暴力运动的描绘。画面中的痛苦与恐怖反映了达芬奇对人性暴力的看法。很可惜的是,达芬奇的壁画因为他当时用了新的含蜡的颜料,受热就会融化,年复一年,损毁严重,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这幅作品了。</p><p class="ql-block">美第奇家族在重新掌权后命瓦萨里对此大厅进行翻修,瓦萨里在墙上绘制了六幅新的壁画。那么达芬奇的画呢?难道就这么被覆盖掉了?一些艺术研究者在最近的几十年中一直苦苦探索,他们坚信热爱艺术的瓦萨里不会这样对待大师之作,而且他们在瓦萨里的新壁画上发现一面旗帜上有一行小字:“Cerca, trova”(寻找,定能寻到),成了千古疑团的一丝光明。研究人员怀疑瓦萨里将达芬奇的画保护起来,并在此对后人做了提示。他们从这里向后探测到一个空穴,但是意大利政府不允许进一步钻孔勘察。经过几年的交涉和科技的进步,在意大利政府的同意下,科学家在空穴中提取到与《蒙娜丽莎》画上相同的某些独特的颜料成分。也就是说很有可能是瓦萨里将达芬奇的壁画藏在了自己壁画后面的夹层中。一旦找到可以不破坏瓦萨里壁画的前提下展示后层壁画的方法,达芬奇的《安吉里之战》就将重见天日。</p><p class="ql-block">对面墙上本应是米开朗基罗绘制佛罗伦萨与比萨进行的《卡辛那之战》,但拖拖拉拉的米开朗基罗只绘制了一些草图,便被教皇召到罗马去了,那些草图也被狂热崇拜他的年轻艺术家们瓜分了。</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人的艺术品味非常细腻,文艺复兴风格的天花板就是这种追求完美的极致体现。天顶壁画多是圣经故事或希腊神话,以天空为底,给人一种神灵在天堂俯视众生的既视感。</p> <p class="ql-block">方格天花板被吊起,并由瓦萨里及其助手们以颂扬美第奇家族的片段进行装饰。</p><p class="ql-block">天花板上总共有39块画板组成了一系列科西莫一世事迹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中间这幅“科西莫一世成圣”是这一系列的点睛之作。</p> <p class="ql-block">大厅正面的雕像是利奥十世教皇(乔凡尼·迪·洛伦佐·德·美第奇,1475-1523年,是豪华者洛伦佐的次子,即位后挥霍教廷公款也慷慨动用私财,加速圣彼得大教堂工程进度,增加梵蒂冈藏书,使罗马再度成为西方文化中心。1520年6月发出文件指责宗教改革家路德为异端,1521年1月宣布绝罚路德,从而使统一的西方教会解体。)</p> <p class="ql-block">美第奇家族的纹章——放在光滑的底座上的六个小球,六个球实际是六个弹坑,表示在家族发展过程中经历的艰辛(族徽中圆球数量不一,如5个、6个或7个,可能与不同时期家族分支或历史事件相关);波旁王朝的“鸢尾花”表示与波旁王朝有血亲;金羊毛骑士团的成员。</p><p class="ql-block">六个球还有别的说法,比如代表硬币,因为美第奇家族是靠开银行发家的。部分传说(如“药丸”)已被证实为谣言。</p> <p class="ql-block">这是韦奇奥宫的镇馆之作《胜利》。这件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是他唯一一件被永远留在工作室中的作品。</p><p class="ql-block">1501年,年仅26岁的米开朗基罗,面对已搁置了四十年的白色巨石,根据《圣经·旧约》中大卫战胜巨人歌利亚的故事,他一改前辈描写大卫手持利剑、脚踏歌利亚头颅,一副少年英雄的胜利者姿态的形像,而是选择大卫在与巨人歌利亚大战前的那一刻。大卫左手持着藏在身后的投石器,右手紧握住石块,眼神坚定、自信而沉稳地凝望远方敌人的一举一动,将战事一触即发的紧张感与张力完全表露无遗。仔细看米开朗基罗将大卫肌肉的线条与因为紧张握紧石块的手,露出青筋的细腻感也全都表现出来。这也难怪花费近4年完成的“大卫像”一揭幕时,轰动全城,这年米开朗基罗二十九岁,他又一次攀登了艺术生命的高峰。</p> <p class="ql-block">旧宫里很多房间的天顶壁画都是有不同主题的。房间的名字也是按壁画的主题来命名的。如:老科西莫房间里的天花板上画的就是老科西莫的事迹,由瓦萨里所作。描绘的是老科西莫当年从流亡生活中首次回到佛罗伦萨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利奥十世房间 ,此处的壁画自然是以利奥十世为主角的。</p><p class="ql-block">壁炉上的这幅是利奥十世与红衣主教们在一起的场景(据说画面里前排有个人好像是他的老师、私人顾问红衣主教毕别纳,1470-1520,是一位卓越的人文主义学者,毕别纳极为赏识拉斐尔的才华,逼拉斐尔与其侄女成婚)。</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前,就是科西莫一世的妻子爱丽诺Eleanor of Toledo居住使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绿色房间 Green Room 的天花板是基尔兰达约Domenico Ghirlandaio的儿子Ridolfo Ghirlandaio的作品。</p><p class="ql-block">中间的图案应该是科西莫一世和爱丽诺的两个家族纹徽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屋里还有幅圣母子圆形画,可能是波提切利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佩内洛普的房间(爱丽诺的套房),天顶壁画是纺织中的佩内洛普 。(佩内洛普是《奥德赛》中的人物。她的丈夫尤利西斯参加了特洛伊战争。但战后在归途中遇到困难迟迟未归,有传言甚至说他已经死了。此时许多男士跑来向漂亮的佩内洛普求婚,禁不起百般纠缠的佩内洛普就想了一个办法,她假装答应求婚者等她给公公织完做寿衣的布料就再婚,但她白天织布晚上却悄悄地再拆掉。就这样日复一日,布料总也织不好,终于等到了丈夫的归来。“佩内洛普”成为了忠贞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柯西莫一世和爱丽诺两夫妇的家族纹徽合体</p> <p class="ql-block">爱丽诺的私人礼拜堂 ,整个礼拜堂的壁画与祭坛画都是布隆奇诺创作的。祭坛画为木板油画《圣殇》(《基督解下十字架》)。(此图为网络下载)</p> <p class="ql-block">去往下一个房间的走道上,发现了但丁的死亡面具。</p><p class="ql-block">这个石膏面具是在但丁死后不久套模浇注的。但丁被驱逐出佛罗伦萨之后被禁止回到这个他热爱的故乡,即使死后这个禁令也依然有效。这个面具后来就代表着他本人被送回了佛罗伦萨,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百宝柜。</p><p class="ql-block">讲解说百宝柜上五彩斑斓色彩艳丽的花果珍禽图案是由来自遥远的印度的大理石镶嵌成的。</p><p class="ql-block">像这样制作精美的大理石镶嵌珍品,韦奇奧宫内还不少。</p> <p class="ql-block">走廊后第一个房间是执政官礼拜堂,这里也叫领主礼拜堂(或音译为:西尼奥列小堂)。萨沃纳罗拉被吊死并焚尸在领主广场之前,曾在这里做了最后一次祈祷。</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天顶壁画以及几面墙壁上的湿壁画是刚才提到的基尔兰达约的儿子Ridolfo Ghirlandaio所做的。</p><p class="ql-block">精美的天使报喜The Annunciation在祭坛对面的墙上。</p> <p class="ql-block">祭坛画是Ridolfo Ghirlandaio的学生Mariano Graziadei的作品:圣家族 Holy Family</p> <p class="ql-block">接见大厅或者叫正义厅,顾名思义这里是旧宫的主人接见臣子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这个金碧辉煌的天花板是Giuliano da Maiano用纯金打造出来的。</p><p class="ql-block">门口上方的壁画,描述的也是一场大型战争。中间那行字应该是赞颂耶稣的。而其上描绘的是:天使阻止亚伯拉罕牺牲自己的儿子以撒。</p> <p class="ql-block">接见大厅墙上壮观的大型壁画《弗瑞厄斯·卡米勒斯》,16世纪中期出自萨尔维亚蒂 Francesco Salviati之手。描绘的是公元前四世纪古罗马将军弗瑞厄斯•卡米勒斯在公元前396年率军攻破维爱城结束维爱战争后,凯旋罗马举行的庆祝活动,据说活动持续了四天,他坐在由四匹马拉着的战车上接受人们的欢呼。卡米勒斯曾经四次率军战胜敌人,五次当选罗马独裁官,被尊称为罗马的二次创建者。</p> <p class="ql-block">旁边的另一个大厅,百合花大厅 Hall of the Lilies,它的名字是因天花板上蓝底金色的百合花图案而得名。这个天花板是两个Maiano兄弟(Giuliano da Maiano和Benedetto da Maiano)的作品。</p><p class="ql-block">这里的百合花是指法国王室的专用标志鸢尾花,被允许用在美第奇家族的徽章中。在佛罗伦萨可能会看到很多美第奇家族的徽章,六个红色的圆球,有些最上面的圆球就是鸢尾花做成的圆球。屋顶黄蓝相间的颜色也是王室标志的颜色。</p><p class="ql-block">房间的墙壁也同样是蓝底金色的百合花。</p><p class="ql-block">墙上的狮子与百合花图案。一朵百合花是佛罗伦萨的标志,而三朵百合花则是法兰西王朝的纹徽标志。这里使用了大量的百合花,也是在表现出佛罗伦萨与法兰西王朝之间的紧密联系(虽然只有很短暂的时间)。</p><p class="ql-block">墙上的壁画多数由米开朗基罗的老师——多米尼克•吉兰达约和他的儿子雷多弗•吉兰达约完成。(此视频后段)壁画中坐在中间的是佛罗伦萨的圣人芝诺比乌斯,他是佛罗伦萨的第一位主教,曾经显现神迹使一个被马车撞死的寡妇的孩子死而复生。</p> <p class="ql-block">挨着百合花厅,就是地理地图厅,这里的陈列都是15-16世纪的样子。中间的地球仪,可能是16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地球仪了。周边的一圈柜子,是大公存放贵重物品的。柜门上分别绘制有不同的地图。</p><p class="ql-block">这个地图厅和梵蒂冈博物馆里的古地图馆一样,挂满了彩色手绘地图,那是十六世纪人们所知的世界。当时意大利的航海技术已经很发达,可以制作出很精确的航海图与沿海地区的地图。所以欧洲国家与地中海周边的地图和现在的相差不太多。</p><p class="ql-block">其实,这个房间原本是韦奇奥宫的衣帽间,里面有十几个暗室与壁橱,用来存放大公们的随身物品。所以很多地图旁边都会看到有铰链。</p> <p class="ql-block">十六世纪时的意大利地图</p> <p class="ql-block"><b>佛罗伦萨领主广场</b>:文艺复兴的露天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佛罗伦萨的领主广场,因其中心那座带钟楼的旧宫而得名,这座旧宫曾是美第奇家族的府邸,如今是佛罗伦萨的市政厅。广场呈L形,内含佣兵凉廊、乌菲齐美术馆、旧宫,以及众多著名雕塑。</p> <p class="ql-block">这位昂首挺胸的君主骑马青铜像,他就是被称作意大利“祖国之父” 科西莫·美第奇雕像,他是闻名欧洲的佛罗伦萨显赫的美第奇家族的大公科西莫一世。科西莫一世(1519-1574),是美第奇王朝的建立者,这座《科西莫一世骑马青铜像》由斐迪南·德·美第奇为纪念他的父亲科西莫一世而建。</p><p class="ql-block">美第奇是一位伟大的银行家、国务活动家与文化艺术赞助人,他小心谨慎而又乐善好施,一生致力于用资本和智慧改变世界,更在死后被追赠为“建国之父”,他致力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p> <p class="ql-block">科西莫·美第奇一世</p> <p class="ql-block">《海神波塞冬喷泉》,由巴托洛米奥·阿曼纳蒂于1565年为科西莫一世的大儿子弗朗切斯科一世·德·美第奇婚礼庆典所创作。‌</p><p class="ql-block">海神喷泉‌(Fountain of Neptune)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具有以下核心特征:</p><p class="ql-block">主题与象征‌:海神尼普顿(Neptune,希腊神话叫波塞冬Poseidon)大战章鱼。中央海神尼普顿雕像手持三叉戟,海神看上去肌肉健壮、勇猛无比。面容仿照佛罗伦萨大公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暗喻其海上统治权。‌‌</p><p class="ql-block">‌结构设计‌:八角形喷泉底座装饰被铁链束缚的神话人物斯库拉和卡律布迪斯,四周环绕海中仙女涅瑞伊得斯及丘比特雕像群,形成动态叙事。‌‌</p><p class="ql-block">‌材质与复制‌:原作为白色大理石,因多次人为破坏,现广场展示的为19世纪复制品,真品藏于佛罗伦萨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詹波隆那的《海格力斯与半人马涅索斯战斗》。这座雕塑取材于希腊神话,描绘了海格力斯(赫拉克勒斯)与半人马涅索斯的战斗场景。詹波隆那巧妙地改变了原有的故事情节,将海格力斯用箭射死半人马的场景变为直接的肉体冲突,生动地展现了力量与尊严的碰撞。</p> <p class="ql-block"><b>圣母百花大教堂</b>(圣玛利亚·德尔·弗洛雷大教堂),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天主教广场,始建于1296年,1470年竣工,总高114米。主体由大教堂、钟楼和洗礼堂构成,外墙采用卡拉拉白色、普拉托绿色与玛雷玛粉红色大理石镶嵌,装饰色彩为绿、红、白三色。</p><p class="ql-block">大教堂建筑的精致程度和技术水平超过古罗马和拜占廷建筑,其穹顶被认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第一个作品。</p> <p class="ql-block">穹顶由菲利波·布鲁乃列斯基设计,结合古罗马形式与哥特结构创新,下方设12米高八角形鼓座。1431年建成穹顶,1470 年采光亭竣工。教堂的八角形穹顶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顶之一。内径为 43米,高 30 多米,在其正中央有希腊式圆柱的尖顶塔亭,连厅总计高达 114米,巨大的穹顶依托在交错复杂的构架上,下半部分由石块构筑,上半部分用砖砌成。为突出穹顶,设计者特意在穹顶之下修建了一个 12 米高的鼓座。为减少穹顶的侧推动,构架穹面分为内外两层,中间呈空心状。</p> <p class="ql-block">乔托设计的哥特式钟楼高85米,1334年开始建造,外观是一个四角形的柱状塔楼,把粉红、浓绿和奶油三种颜色,以几何学的配色方式调合,和旁边的百花教堂十分和谐,底部还有精致的浮雕,内部设有370级台阶可登顶俯瞰全城。</p> <p class="ql-block">洗礼堂是弗洛伦萨现存最古老的宗教建筑之一,始建于1059年并于1128年竣工。该建筑采用罗曼式八角形结构,白色大理石外墙与青铜门浮雕构成其标志性特征,其中洛伦佐·吉贝尔蒂耗时21年完成的东侧青铜门被米开朗基罗誉为"天堂之门",成为文艺复兴艺术的重要象征。洗礼堂内部装饰有13世纪金色马赛克天顶画和拜占庭风格镶嵌画,历史上但丁、美第奇家族成员等均在此受洗,直至19世纪末仍承担佛罗伦萨天主教徒的洗礼职能。该建筑现为世界文化遗产组成部分,并因电影《但丁密码》在此取景而成为知名旅游地标。</p> <p class="ql-block">《天堂之门》,青铜浮雕,高565厘米, 吉贝尔蒂创作于公元 1425-1452 年,现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洗礼堂东面大门上。大门共有两扇,每扇门上的浮雕作品都分为五块,采用圣经旧约传说中的十组故事为题材。虽然表现的内容仍然是宗教故事,但却具有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艺术语言。在浮雕作品中,吉贝尔蒂成功地借鉴了绘画的艺术手法,利用高低不同的凸起,细腻地塑造了一个个人物形象,利用透视的手段来再现人物的位置、空间的环境和深度,近处的人物最大,远处的较小,直到最远方融入背景,造成了很强的景深感。镀金的表面则使整个浮雕洋溢着一种黄金色的空气和轻雾的感觉。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对这组浮雕作品赞赏不已,也是他给予了作品以《天堂之门》的名称。</p> <p class="ql-block">弗洛伦萨街头传统老店(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年历史啦)</p> <p class="ql-block">能看出街道墙壁上的这个东西是作什么用的吗?</p> <p class="ql-block"><b>5、威尼斯(世界文化遗产)</b></p><p class="ql-block">是意大利东北部著名的旅游与工业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区(威内托大区)的首府。威尼斯曾经是威尼斯共和国的中心,从地图上看,威尼斯仿佛一颗镶嵌在美妙长靴靴腰上的水晶,在亚得里亚海的波涛中熠熠生辉,被称作“亚得里亚海明珠”。</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这个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似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10世纪开始发展,14~15世纪为威尼斯全盛时期,成为意大利最强大和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国”、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16世纪始,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新航路开通,欧洲商业中心逐渐移到大西洋沿岸,威尼斯逐渐衰落。1797年,威尼斯屈从于拿破仑的统治,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威尼斯共和国从此灭亡。1849年反奥地利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城。威尼斯市区涵盖意大利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威尼斯潟湖的118个人工岛屿和邻近一个人工半岛,更有117条水道纵横交叉,靠401座各式桥梁把它们连接起来。</p> <p class="ql-block">大水道是贯通威尼斯全城的最长的街道,它将城市分割成两部分,顺水道观光是游览威尼斯风景的最佳方案之一,两岸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到处是作家、画家、音乐家留下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船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除了小艇以外,所有交通工具都是明令禁止的。</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不仅风光奇特,而且还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内古迹繁多,有120座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教堂,120座钟楼,64座男女修道院,40多座宫殿和众多的海滨浴场。歌德和拜伦都曾对威尼斯城赞扬备至,拿破仑则称其为“举世罕见的奇城”。</p><p class="ql-block">威尼斯有毁于火中又重生的凤凰歌剧院(伟大的文艺复兴和拜占庭式建筑);世界上最美的广场之一——圣马可广场;有美得令人窒息的回廊,大师安东尼奥尼电影中最美的段落有一些就在这儿拍摄;这儿还是文艺复兴的一个重镇,产生过历史上最重要的画派之一:威尼斯画派,如乔尔乔涅、提香、丁托列托、委罗内塞等大师;在意大利歌剧艺术发展史中,威尼斯也占有重要地位;德国音乐大师理查德·瓦格纳在这里与世长辞……这个城市昔日的光荣与梦想通过保存异常完好的建筑延续到21世纪,她独特的气氛令游人感到如受魔法,令凡是来过的威尼斯游客都念念不舍,乐而忘返。</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建筑的方法,是先在水底下的泥上打下大木桩,木桩一个挨一个,这就是地基,打牢了,再铺上一层又大又厚的伊斯特拉石。这种伊斯特拉石防水性能极好,是从亚得里亚海的伊斯特拉运来的。然后在伊斯特拉石上砌上砖,建成一座座建筑。由于砖比伊斯特拉石轻的很多,所以不会出现房子严重下沉的问题。所以有人说,威尼斯城上面是石头,下面是森林。当年为建造威尼斯,意大利北部的森林全被砍完了。这样的房子,也不用担心水下的木头烂了,它不会烂的,而且会越变越硬,愈久弥坚。此前考古者挖掘马可·波罗的故居,挖出的木头坚硬如铁,出水后见了氧才朽。</p><p class="ql-block">与100年前相比,威尼斯的水平面如今上升了23厘米。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挽救威尼斯的话,到2100年,威尼斯将完全被水淹没,再也不适合人居住。</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特有的“TAXI”是一种古老的游览船,威尼斯人称之为“<b>贡多拉</b>(Gondola)”。</p><p class="ql-block">贡多拉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据1094年文献记录,其名来自7世纪时的第一任总督。11世纪是贡多拉最盛行的时期,当时的数量超过了一万只,但如今的威尼斯仅剩下了几百只贡多拉。</p><p class="ql-block">贡多拉船身狭长,首尾翘起,最适宜在狭窄的水巷中行驶。艄公身着黑白相间的传统服装,头戴有红色帽箍的草帽,他们用单桨划船,操作非常熟练。贡多拉制作严格而又讲究:长为10.75米、宽为1.75米,以栎木板为材料,用黑漆涂抹七遍始成。坐满六人,加船夫一人。</p><p class="ql-block">乘着“贡多拉”,在古老的手风琴和其他乐器的悠扬音乐声中穿行于古色古香的水城中,欣赏“街道”两旁古老的建筑,古时候威尼斯日常生活的情景依稀在脑海浮现。实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守望者</p> <p class="ql-block"><b>总督宫</b>(Palazzo Ducale),是以前威尼斯最高行政官总督的官邸。宫殿最早建于公元九世纪,从1485年起总督就在这里加冕。宫内各个厅都以油画、壁画和大理石雕刻来装饰,使整个总督宫复杂奢华、辉煌璀璨。</p> <p class="ql-block">徐志摩笔下忧伤的<b>叹息桥</b></p> <p class="ql-block">连结着总督府和旁边的地牢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叹息桥,它建于1600年(也有说1603年)。因死囚被押赴刑场时经过这里,只能透过小窗看看蓝天,想到家人在桥下的船上等候诀别,百感交集涌上心头,不由自主地发出叹息之声——再向前走便要告别世间的一切了。</p><p class="ql-block">据说恋人们在桥下接吻就可以天长地久。</p><p class="ql-block">电影“情定日落桥”就在这取景的。</p> <p class="ql-block">叹息桥造型属早期巴洛克式风格,桥呈房屋状,上部穹隆覆盖,封闭得很严实,只有向运河一侧有两个小窗。</p> <p class="ql-block"><b>圣马可广场</b>是威尼斯的中心广场,是由公爵府、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可钟楼、新、旧行政官邸大楼、连接两大楼的拿破仑翼大楼和圣马可图书馆等建筑和威尼斯大运河所围成的梯形广场,长约170米,东边宽约80米,西侧宽约55米。广场四周的建筑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代都有,它们造型的优美、和谐,石雕的生动、逼真,可以说是古罗马建筑中少有的杰作。</p><p class="ql-block">圣马可广场东侧是圣马可大教堂和四角形钟楼,西侧是总督府和圣马可图书馆,南侧有一座附属的小广场,小广场南临威尼斯大运河敞口的泻湖,河边有两根威尼斯著名的白色石柱,一根柱子上雕刻的是威尼斯的守护神圣狄奥多,另一根柱子上雕刻有威尼斯另一位守护神圣马可的飞狮,这两根石柱是威尼斯官方城门,威尼斯的贵宾都从石柱中间进入城市。</p><p class="ql-block">圣马可广场初建于9世纪,1177年为了教宗亚历山大三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会面才将圣马可广场扩建成如今的规模。</p><p class="ql-block">1797年拿破仑进占威尼斯后,赞叹圣马可广场是“欧洲最美的客厅”和“世界上最美的广场”,并下令把广场边的行政官邸大楼改成了他自己的行宫,还建造了连接两栋大楼的翼楼作为他的舞厅,命名为“拿破仑翼大楼”。</p> <p class="ql-block"><b>圣马可钟楼</b>,这座建于1514年的地标性建筑,曾在1902年倒塌后于1912年重建,如今高达97米。其下半部是由砖块构筑的巨大柱状建筑,上方则是拱形钟楼,共放置了5座钟,每到整点的时候,两个机械人就会用槌自动敲钟报时,整个城市都可以听见钟声。而钟楼顶部的方形建筑上,外墙分别雕刻着飞狮与威尼斯的正义女神,象征着城市的荣耀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b>圣马可大教堂</b>据说是因埋葬了耶稣门徒圣马可而得名。圣马可是《新约·马可福音》的作者,公元67年在埃及殉难。公元828年,两位威尼斯的富商在当时总督的授意下,成功地把圣马可的干尸从亚历山大港偷运回威尼斯,公元829年为此修建了这个教堂。从此,圣马可成了威尼斯的保护神。他的标志是一只带翼的狮子。</p><p class="ql-block">雄伟壮丽的圣马可大教堂始建于829年,重建于公元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圣马可大教堂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特色,它原为一座拜占庭式建筑,15世纪加入了哥特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17世纪又加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如栏杆等。从外观上,它的五座圆顶仿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圣索菲亚教堂,结构上有着典型的拜占庭风格,采用帆拱的构造;正面的华丽装饰是源自巴洛克风格;整座教堂的平面呈现出希腊式的集中十字,是东罗马后期的典型教堂形制。</p><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的艺术收藏品来自世界各地,因为从1075年起,所有从海外返回威尼斯的船只都必须缴交一件珍贵的礼物,用来装饰这间「圣马可之家」。</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内外有400根大理石柱子,内外有4000平方米面积的马赛克镶嵌画。</p> <p class="ql-block">每根柱子上有着相异的精美雕刻</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教堂最引人注目的:一是教堂内部装饰了很多拜占庭风格的马赛克装饰画;一是大门顶上正中部分,雕有四匹金色的奔驰着的骏马。大教堂是东方拜占庭艺术、古罗马艺术、中世纪哥德式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多种艺术式样的结合体,结合得和谐,结合得协调,美不胜收,无与伦比。</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广场的入口处,有两根高大的圆柱,东侧的圆柱上挺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青铜狮,它就是威尼斯的城徽——飞狮。飞狮左前爪扶着一本圣书,上面用拉丁文写着天主教的圣谕:“我的使者马可,你在那里安息吧!”一眼望去,总督宫上也少不了圣马可和他的狮子。</p><p class="ql-block">最新考古研究表明,这尊雕塑实际上是中国唐代制造的,与希腊文化并无关联。</p> <p class="ql-block">另一根石柱上雕刻着圣马可的守护神——圣狄奥多。他手持矛,身下的鳄鱼象征着被他刺杀的龙。这个雕塑的真品现收藏在总督府内。</p><p class="ql-block"> 1204年,君士坦丁堡几乎被摧毁,但威尼斯人借助十字军东征,从被占领的城市中抢救了许多文物。圣狄奥多的雕像也是其中之一。据说,雕像运回威尼斯时是头颅、躯干和鳄鱼分开运送的,后来才拼接起来。</p><p class="ql-block"> 圣狄奥多不仅是伟大的战士,也是屠龙者的象征。他的故事和雕像为威尼斯增添了一份神秘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漫步威尼斯街头</p>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根据专家的评估,考虑到意大利著名的水城——威尼斯面临的海平面上升、环境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引发的洪水威胁和旅游业过度开发等人为因素的多重风险,该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建议将威尼斯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意大利政府随后采取多项保护措施,包括限制大型船只进入圣马可运河等,最终在2023年9月成功避免被列入。</p> <p class="ql-block"><b>6、锡尔苗内</b></p><p class="ql-block">是意大利北部加尔达湖南岸的半岛小镇,三面环水,以中世纪城堡、古罗马遗址、温泉资源和湖光山色闻名,被誉为"加尔达湖的明珠"。</p><p class="ql-block">小镇总面积约3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0多人。小镇距离米兰和威尼斯约1.5小时车程,是连接两城的理想中途停留点。‌‌</p><p class="ql-block">小镇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时期‌,这里曾是贵族度假地,古罗马诗人卡图卢斯的别墅遗址(现称卡图卢斯石窟)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13世纪斯卡利杰罗家族修建的防御城堡至今保存完整,其哥特式塔楼、护城河和吊桥系统展现了军事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19世纪起这里成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但丁、庞德等曾到访,提升了小镇的文化声誉。‌‌</p> <p class="ql-block">锡尔苗内的“海上城堡”<b>斯卡利杰罗城堡</b>是位于意大利加尔达湖畔的锡尔苗内镇的一座中世纪城堡,始建于13世纪中期,由维罗纳斯卡拉家族建造,主要用于军事防御。城堡四面环水,现存四个角楼及配套船坞,可通过石吊桥进入岛屿。 ‌站在古堡的角楼上,你可以俯瞰吊桥、湖泊、沙滩及小镇全景,现存城墙、塔楼等结构保存完好。在城堡的城墙上,游客们能感受到那些历经沧桑的瞭望台与射击孔背后的战斗岁月,目睹这座城堡如何在800年的风霜中依旧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维罗纳斯卡拉家族于1259年至1387年统治维罗纳地区。城堡的设计融合了军事防御功能与湖岸景观,是意大利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湖泊防御工事之一。 ‌</p> <p class="ql-block">城堡三面环加尔达湖,为了城堡的安全,半岛末端被开凿成一条运河,使得城堡四面环水,仅有一座吊桥通往陆地,形成“海上城堡”的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度假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湖上宠儿</p> <p class="ql-block"><b>7、米兰(世界文化遗产)</b></p><p class="ql-block">米兰是意大利最大的都会和世界最大的都会区之一,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全世界最发达的地区和GDP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控制了世界百分之四的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米兰是世界时尚与设计之都和时尚界最有影响力的城市,欧洲三大都会区之一。米兰大都会为意大利最大的都会,经济首都,伦巴第大区首府和米兰省省会,如果把米兰当成一个国家,其将是世界第20大经济体,区域GDP位列欧洲最高。</p><p class="ql-block">米兰是世界公认的四大时尚之都之一,也是四大时尚之都中最具影响力的城市。米兰拥有世界半数以上的时装著名品牌,世界所有著名时装在此设立机构,是半数以上时装大牌的总部所在地,这里是全球设计师向往的地方,这里是Armani(阿玛尼)、Versace(范思哲)、Fendi(芬迪)、Prada(普拉达)、Valentino(华伦天奴)、Dolce & Gabbana(杜嘉班纳)、Moschino(莫斯奇诺)、Mediolanium(米兰)等意大利时尚品牌的总部,在四大时装周中独占鳌头。米兰时装周影响着全球时尚。</p> <p class="ql-block">米兰是世界天主教的重镇,地位仅次于罗马教廷。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此颁布了《米兰赦令》,宣告了基督教的合法性。米兰敕令在以后成为了罗马世界通行的基本法。米兰教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区。米兰曾出过多位教皇,米兰大主教在天主教界举足轻重,米兰拥有世界第二大教堂、世界第一大哥特教堂——米兰圣母降生大教堂。米兰也是世界上教堂最多的城市之一,米兰在天主教界的影响举足轻重。</p> <p class="ql-block"><b>米兰大教堂</b>,作为哥特式建筑的巅峰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其高耸的尖塔、复杂的雕刻和彩色玻璃窗展现了中世纪艺术与建筑的完美结合。‌‌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意大利重要的文化象征。‌‌‌‌</p> <p class="ql-block">外部共有约6000座大理石雕像,其中3159座分布于建筑表面,使其成为“大理石山”,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细节的极致追求。‌‌</p> <p class="ql-block">米兰大教堂始建于1386年,完成于1813年,马克吐温称之为“一首用大理石写成的诗歌”。其建设历时近六个世纪(1386年—1897年),期间见证了拿破仑加冕、意大利统一等历史事件,成为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更有甚者,为了这座教堂,达芬奇还发明了电梯。如今,这座教堂已经不仅仅是宗教精神的象征,更是时尚的象征,独特的象征,意大利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傍晚的阳光为米兰大教堂穿上了金色外衣。</p> <p class="ql-block">‌<b>埃马努埃莱二世拱廊</b>,19世纪玻璃穹顶购物长廊,汇集奢侈品店与历史建筑,被誉为“米兰的客厅”,美不美富不富都要到这里打卡的😁😁😁</p> <p class="ql-block">北意的城市真真看得人眼花缭乱,丰富的历史文化,无与伦比的艺术品,又岂是区区一百张照片能装下的!只有回家以后慢慢整理慢慢学习慢慢回味,期待——“重返罗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附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截至2025年5月,意大利共有60项世界遗产(含跨国项目),数量位居全球第一‌,其中包括文化遗产55项、自然遗产5项,最新增列为2024年入选的亚壁古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意大利世界遗产完整列表(按入选年份排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9年‌:梵尔卡莫尼卡谷地岩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0年‌:绘有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圣玛丽亚感恩教堂和多明各会修道院、罗马历史中心(含治外法权的罗马教廷建筑和圣保罗大教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2年‌:佛罗伦萨历史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7年‌:威尼斯及泻湖、比萨大教堂广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0年‌:圣吉米尼亚诺历史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3年‌:马泰拉的石窟民居和石头教堂花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4-1996年‌:维琴查城和威尼托的帕拉迪恩别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5-1999年‌:文艺复兴城市费拉拉城及波河三角洲、阿达的克里斯匹、锡耶纳历史中心、那不勒斯历史中心、皮恩扎历史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6年‌:阿尔贝罗贝洛的圆顶石屋、拉文纳早期基督教名胜、蒙特堡、卡萨尔的罗马别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7年‌:庞培/赫库兰尼姆/托雷安农齐亚塔考古区、摩德纳的大教堂与市民塔、帕多瓦植物园、萨沃王宫、阿克里真托考古区、阿马尔菲海岸景观、韦内雷港与五村镇及沿海群岛、卡塞塔的18世纪花园皇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8年‌:奇伦托和迪亚诺河谷国家公园(含帕埃斯图姆和韦利亚考古遗址)、乌尔比诺历史中心、阿奎拉古迹区及长方形主教教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9年‌:提沃利的阿德利阿纳村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0年‌:维罗纳城、伊索莱约里(伊奥利亚群岛)、阿西西古镇的方济各会修道院与大教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1年‌:提沃利城的伊斯特别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2年‌:晚期的巴洛克城镇瓦拉迪那托(西西里东南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3年‌:皮埃蒙特及伦巴第圣山、圣乔治山(跨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4年‌:瓦尔·迪奥西亚公园文化景观、塞尔维托里和塔尔奎尼亚的伊特鲁立亚人公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5年‌:锡拉库扎和潘塔立克石墓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6年‌:热那亚的新街和罗利宫殿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8年‌:曼图亚与萨比奥内塔、雷蒂安铁路阿尔布拉/伯尔尼纳景观(跨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9年‌:多洛米蒂山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1年‌:意大利伦巴第人遗址、阿尔卑斯地区史前湖岸木桩建筑(跨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3年‌:托斯卡纳美第奇家族城堡和花园、埃特纳火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4年‌:皮埃蒙特葡萄园景观(朗格-罗埃罗-蒙费拉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5年‌:阿拉伯-诺曼风格的巴勒莫及切法卢/蒙雷ale大教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7年‌:威尼斯防御工事(16-17世纪)、喀尔巴阡山脉及欧洲其他地区原始山毛榉林(跨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8年‌:20世纪工业城市伊夫雷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9年‌:科内利亚诺和瓦尔多比亚德内的普罗赛柯产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1年‌:绘画之都帕多瓦(乔托的斯克洛维尼礼拜堂及14世纪壁画群)、博洛尼亚的拱廊、欧洲温泉疗养胜地(跨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4年‌:亚壁古道(Via Appia)。‌‌</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重要补充说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跨国项目‌:意大利参与的6项跨国遗产中,喀尔巴阡山脉山毛榉林(2017扩展)、圣乔治山(2010扩展)等为自然遗产,其余多为文化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分类占比‌:自然遗产仅占5项(如多洛米蒂山脉、埃特纳火山),其余均为文化遗产,反映意大利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