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日记:江南(7)镇江-南山

Guang

2010.3.18 阴 南山 <div>阴天,绿枝在寒风中瑟瑟,似乎耐不住寒冷。园内的景色都隐现在灰色中背景中。四下里人迹罕见。</div><div>我好像独自在陶公“桃花源”中逍遥。兴致勃勃,冷得发抖。</div>文苑很小,为纪念我国南朝刘勰xie和他的《文心雕龙》而建。小小的知音亭在文心阁之后,一池清水畔侧,有一丛从的桃花孤傲而寂寞的开着,亭中一石碑,上写着文心雕龙的名句,曰:“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正所谓“文情难鉴”矣。说的是鉴文,鉴人何尝不是如此?刘勰实在是懂得“知音”二字的。 山间梅花吐蕊,竹林青翠,好一处离尘脱俗之地。 文苑是一座小小的园林,清净而优雅。知音亭侧的山坡上,长着茂密的竹子。沿着登山步道上山,一条土路引我走进一座小小的墓园,几座坟茔,一座灵塔,细看碑刻文字,却是竹林寺诸位方丈的安息之所。最后的一块墓碑立于1987年。清风徐来,满山青翠的竹林竦竦作响,随后那声音渐向远山行去。好似佛门灵魂的叹息。我敬立许久,体验了脱离尘世般的宁静,然后继续前行……。 竹林寺在我的视野中很快就出现了。这个有1600年历史的古寺中真个是满目苍凉。 竹林寺由东晋法安禅师始建。因寺庙处于幽深的竹林之中,远远望去,只见竹林不见寺,故得名。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皇帝南巡亲书寺额。雍正十年(1732),皇帝下诏重建,计有殿宇259间,规模宏大。再后来几毁几建。规模大不如前,从史迹推测,直到1987年竹林寺还有寺僧。20年云烟过去,如今这里已被称为“竹林寺遗址”。 除了山门天王殿尚在(抑或新修?),其后的几重殿堂荡然无存,只留青石裸露,柱础孑然。左右的偏殿向视而立。走至偏院,看到古旧的房屋已作风雨飘摇状。殿堂和空地上摆了许多木制的寿星老儿,它们占据了几乎所有的空间,表情怪异不伦不类的站在那里。满寺的沧桑和历史感尽被其折磨得欲哭无泪。 同为古寺,金山寺火爆着俗间势利的火爆人气,竹林寺充满萧索绵长的历史沧桑。它被世俗遗忘所呈现出来的原始本来,展现了佛门青灯古佛、静心苦修之意蕴,我在清幽古朴的寺内徘徊:大殿顶上的藤蔓垂挂下来,月亮门旁歪斜的很结实的木门打开着;墙头上长满的衰草在风中瑟瑟抖动;大殿两侧的山墙上弯弯曲曲的爬满了昨夏的藤萝;青草漫地透出顽强生机,绿色的苔藓填满了厚实的长条青石的缝隙;寺院最高处的土地上,一丛蓬松的绿竹率性自在,伞状朝天,像一朵绿色的盛开的花……。<br>梵音低回,氤氲浮升,金碧恢弘的大殿,佛祖高坐,低眉垂目的安详目光所视之处,站立着我……。<br>“成住坏空”轮回不已,最后的几座坟茔,孑然而立的灵塔,竹林寺昔日的繁华已了。<br>曾经1600年的起伏绵延,步履匆忙,熙熙攘攘匆匆寺中过客,如今空成宇宙间的一缕尘埃,这是必然的历史归处,终要归去……。<br> 由竹林寺上行,半山腰有泉一眼,为明代林皋禅师所凿,故名林公泉。泉名石额为清代书法家陆润庠所书。想必为寺院烹煮茶饭所用之泉。 再往上曲折而行有六角形小亭一座,名挹江亭。四根石柱古拙得很。<br>石柱上有联:"来时觉幽奥,到此豁心胸"。亭后一堵碎石墙,亭前树林掩蔽,幽奥是真幽奥,但是此处略显逼仄了一些。难得豁心胸之感。<br> 接着往前走,便走进了招隐山中,眼前刚刚越冬杂木,枝条枯涩,还没从冬眠中完全醒来。天仍旧阴着,一条台阶向上蜿蜒拐个弯儿不知所终。这里的山其实都是一些小山包包,是还没怎么爬就到顶的那种。充其量是一道道起起伏伏的丘陵。<br>山道上人烟稀少,只碰到两个少男少女,互相打过招呼就一边聊天一遍歇息,聊天中他们告诉我南山景区要逃票其实很容易,从公交车终点站继续向前走,从路边的小路即可上山,山上的路都是相通的,因而可以走进任意一个景点。<br>继续前行一小时后,到达南山的招隐寺景区。<br> 始建于明,81年重建的招隐坊。上书:宋戴颙高隐处 南山文蕴十足,《文心雕龙 》、《 昭明文选》、《马氏文通》、《 世说新语》都出自南山。心仪南山的另一个理由是在这儿隐居的主人萧统和戴颙yong也是喜山爱水之人。刘禹锡、骆宾王、苏东坡、米芾还有那个四处游玩的康熙帝也都在此留下足迹。<br>正是“与竹共修节,约梅同醉春”的时节。我也追随古人把自己的足迹印在了南山的青山绿水,野蒿素墙之间。<br> 当我顺着原路返回。再次路过竹林寺的时候,林,更静,山,更幽,一树梅花开得正艳,向天空追问寂寞……。 费用:<br>公交车费:4元;<br>门票:40元;<br>早餐:5元;<br>晚餐:20元;<br>住宿费:60元;<br>合计:129元。<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