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战友5】同窗情 战友谊——忆故友张应壎

闲情逸趣

<p class="ql-block">(照片说明:前排右一:本文作者;右二:张应壎。1964.5.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4年11月21日晚,张应壎追悼会在荣县环卫所隆重举行,亲朋好友、单位职工百余人到会,沈永忠 (荣县双石中学高65级)代表荣县太平山知青致祭文。应壎生前的点点滴滴,至今还在我脑海中回荡……</p><p class="ql-block">1956年9月,我考入荣县二中初五九级。应壎与我同校而不同年级。我初次认识他,是在学校开校时举行的迎新晚会上。应壎独自表演了谐剧《一个警察》,我深为他的背功和演技感叹。他们班的男声表演唱《板车号子》(应壎主演)川味十足,生动活泼,获得师生们的好评和热烈的掌声。</p><p class="ql-block">1961年8月,我和应壎同读二中高二时期,学校停办。两年后,我俩一起在荣县双石中学复学,成为高三同班同学。应壎开学后的首篇作文《家乡的变化》,语言流畅,抒情自然,由李超庸老师选作范文诵读、讲评,引起关注。应壎的体育成绩突出,他和雷淑芳当选为我班的文体委员。上体育课时,代宗淮老师很器重应壎,常叫他给同学们做示范动作.他和初三的林亚铃是全校早操的领操员。应壎曾获校运会男子跳高第一名。我记得,在班黑板报上,作为班学习委员(还有蒯世鑫)的我,拟了一道物理习题:张应壎同学以1米36的成绩获校运会男子跳高冠军。试问,若在月球上,他能跳多高?……应壎还是校篮球、排球代表队的主力队员,他的体育毕业成绩为最高分95。</p><p class="ql-block">应壎的二胡拉得好。开学之初,在班主任彭正端老师的授意下,抄写了《十送红军》的大歌单,挂在教室后边,课余时大家练唱。这个表演唱曾在学校晚会上表演过两次,受到好评。应壎和杨金泉、蒯世鑫等曾为班主任的独唱《送别》二胡伴奏,经常在晚自习完毕后合练,但因彭老师谦逊,未能登台。应壎常为其它班级的舞蹈伴奏,人缘极好。</p><p class="ql-block">1964年高考失利,我去了石油筑路处修马路,应壎去代课。1965年9月,我和应壎以及沈永忠同时下乡当知青,来到同心公社太平山茶林场。在茶林场里,应壎担任农业队农三组组长,还兼任全场文体干事。在场领导的支持下,应壎牵头,卓有成效地组织了几次下山文娱演出,宣传毛泽东思想,深受贫下中农欢迎。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去同心公社三大队中华嘴演出、东兴公社莫家嘴演出、同心公社文艺汇演、荣县城关镇汇报演出等。</p><p class="ql-block">后来,应壎下山去搞架车运输创收,担任架车队队长。那年代公路路况甚差,坡度大,路面坑坑洼洼的,拖车非常吃力。俗话说:“七十二行,架车为王。衣服拖破,颈干拉长”。在这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下,加之营养缺失,整天汗流浃背的应壎,早就没了表演《板子号子》时的舞台风光了。</p><p class="ql-block">应壎在场里结识了同场知青尹菊英,感情很好。1967年秋,茶林场难以为继,上级宣告撤销。应壎和菊英在场里举行了简朴的婚礼,挂靠同心公社三大四生产队落户。稍后,知青们纷纷插队落户,历尽千辛万苦。1979年,应壎因病返城,后来到荣县清管所工作。由于他任劳任怨,踏实肯干,随后升任副所长。他曾做过胃切除手术,身体状况不佳,以致转为肺癌,住进了医院。太平山知青们曾多次去看望。应壎、菊英育有三个女儿,个个都很出众,事业有成。应壎的遗孀,是太平山知青联谊会的组织者和骨干之一,常常出资捐助集体活动及个别特困户。</p><p class="ql-block">假若应壎健在,我们一定能在《同窗情缘》《太平山知青文集》里看到他的华章,也一定能在同学联谊会、荣县太平山知青联谊会中听到他的歌声和琴声,可是……一切都成为幻影。</p><p class="ql-block">蹉跎岁月磨难多,患难之交战坎坷。</p><p class="ql-block">沧桑巨变人未老,阴阳相隔没奈何。</p> <p class="ql-block">附:荣县《太平山知青文集》(山花烂漫)中的一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