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父亲战斗足迹之旅,(一)

大捷哥

<p class="ql-block"> 今年“七.一”前,在我年满73岁的时候,开启了去东北寻找父亲战斗足迹的行程。6月20日,我先来到河南巩义,参观了四野43军128师(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6纵17师,既我父亲所在的部队)师史馆,看到了这支部队成长壮大的光辉历史。然后我来到东北三省,在哈尔滨、桦甸、敦化、吉林、九台、城子街、上河湾、长春、德惠、双城、四平、锦州、兴城、山海关等地,来到我父亲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通过参观学习,实地勘查,初步体验了父亲在东北的战斗历程。总之,二十多天来,马不停蹄,点多线长,心有期待,收获满满。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主要是,准备的线索不充分,时间、条件受到限,有一些应该去的地方还没有走到,留下了一些遗憾。</p><p class="ql-block"> 在巩义师史馆,我受到了部队首长的热情接待和周到安排,亲身感受了父亲老部队的温暖。我看到了这支英雄部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史,重点关注了从山东七师到东北民主联军6纵17师这个阶段的战斗轨迹和战绩,让我倍感亲切,倍受鼓舞。</p><p class="ql-block"> 看完师史馆,我的心情难以平静。决定直奔东北,去探寻父亲的战斗足迹。开始,我打算沿着父亲进入东北的路线,从山海关走起,最后走到吉林敦化结束。但是,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黑龙江的要云老师后,他建议我不要一个人走,这样不仅辛苦还会遇到很多困难,他让我到哈尔滨与他会合,他安排车陪同我去吉林见博友王景和老师,请王老师带我们去桦甸,先去找我父亲住过的野战医院,然后,再走吉林省的其他地方,最后回到哈尔滨。我觉得要老师的意见有道理,一是有他这个东北通陪同,可以省心省事。二是他设计的路线,都是我父亲在东北走过的重要地方。三是前不久,我给王景和老师发过一张照片,是1947年8月,我父亲和战友在桦甸的留影,关键是这张照片的左侧写着:“一九四七.八.二十五于桦甸”,右侧写着:“重返前线”。根据照片留下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结合我在父亲档案里看到的:“1947年6月在吉林烧锅街战斗负伤,6-8月在野战医院养伤,8月出院后重返部队”。档案的记载跟照片上的时间、地点、内容完全吻合。因此,我分析父亲负伤住院的地方会是在桦甸。王景和老师看我对找野战医院的事这么上心,思想上引起了重视,他专程从长春赶到桦甸,按照<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提供的情况和照片,找有</span>关部门和朋友,搜集当年桦甸野战医院的线索,经过各方努力,没有得到明确的结果。好在一位在党史办工作过的老同志,从《中国共产党桦甸党史》第一卷上发现了一张照片,是1946年8月至1948年吉南军分区在桦甸夹皮沟的野战医院旧址。照片发给王老师,他大喜过望,并马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了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王老师辛苦得到的野战医院唯一线索,</span>我们都很高兴。但是也有担心:这个旧址还能不能找到呢?具体在什么地方呢?除了夹皮沟以外,桦甸市内还会不会有呢?我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决心到桦甸实地一探究竟。我和要老师在他朋友韦兄帮助下,带上我赣州来的两个朋友一共五人,开车从哈尔滨来到桦甸。81岁高龄的王景和老师和他78岁的夫人在桦甸等我们,第二天就领着我们直奔夹皮沟,大家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希望能在夹皮沟找到野战医院。但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仅靠一张照片,在偌大一个夹皮沟,想找到70多年前的野战医院,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夹皮沟是一条狭长的山沟,在桦甸往东60多公里处,100多年前因开采金矿而兴起,有“中国黄金第一矿”的美称。据史料记载,1945年被解放后,夹皮沟金矿夜以继日生产,用产出的黄金换取武器和辎[zī]重,支援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由此可见,从1945年以后,夹皮沟已经在共产党手里,因此,这里设有野战医院是完全可能的。于是,我们在夹皮沟的沟沟坎坎里寻找起来,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痕迹,经过几番周折,还是在当地老人的指点下,我们在大金牛的周边找到几块石牌,这些石牌都是革命文物的标志。我们在这些石牌中,发现了一块刻着“吉南军分区野战医院旧址”的石牌,大家大喜过望,我按照桦甸市文物保护公示上的电话,与当地负责人取得了联系,他告诉我,桦甸市文物局长正在夹皮沟,他一会儿过来和我们见面。与文物局长见面后他告诉我们,1946年到1948年间,夹皮沟确有解放军的野战医院,旧址在现在的镇卫生院。说完,他带着我们来到镇卫生院门前,指着镇卫生院对我说,这就是原来野战医院的位置。来到这个地方,我想到父亲曾在这里治疗战伤,经过九死一生的考验,重新回到革命队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这里,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仿佛看到了父亲战斗负伤住进医院的情景,看到他在医院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希望早日康复重返前线。同时,我还看到他帮助医院做国民党伤病员的工作,不允许他们打骂医生护士。因为,我曾听父亲说过,那时国民党的伤病员跟他们住在一起,医生护士给他们换药不小心弄痛了伤口,他们会打骂医生护士,我父亲就会出来制止国民党伤兵的军阀作风,不允许他们打骂医生护士,因此,他被评为养伤模范。在这里,我仿佛还看到了,父亲伤好出院后,从这里走向桦甸,同战友合拍“重返前线”照片的情景。由此,</span>我对父亲那一代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英勇打击日本侵略者,消灭国民党反动派,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产生崇高的敬意,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经过大家的辛苦努力,找到了父亲住的野战医院,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我情不自禁地拉着王景和老师在医院旧址前合影留念,感谢他这段时间为寻找野战医院付出的辛劳。</p><p class="ql-block"> 桦甸之行,不虚此行,找到野战医院,是我这次在东北寻找父亲战斗足迹的一个重大收获,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我下一步“寻迹”增加了信心和勇气。</span></p><p class="ql-block"> (待续)</p> <p class="ql-block">  这是桦甸夹皮沟全景,1946年到1948年在这里有东北民主联军的野战医院。(王景和老师的航拍图)</p> <p class="ql-block">  这幅图是我在128师史馆,在一面立着十几面军旗的墙上,截图拍下来的六面军旗,这六面军旗,代表了我父亲在这个部队的全部历史。从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到东北民主联军六纵十七师,我父亲从参加八路军到负伤离开这个部队,一共只有四年半时间,短短四年半,却经历了部队六次更换番号,是他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他从一个农民转变为革命战士,在战火中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从而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我在父亲履历表中看到,他参军后,参加的大小战斗近百次,也就是说在四年半时间里,每年都有十几、二十次战斗。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脑袋栓在裤腰带上,什么时候掉了都不知道。我这次在东北走了不少父亲战斗过的地方,看到很多父亲的战友牺牲在战场上,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染红了军旗。</p> <p class="ql-block">  杨国夫是一位开国中将,他是我父亲革命的领路人。我父亲在山东参加了八路军,就跟着杨国夫打日本鬼子,抗战胜利后,也是在他的带领下进入东北,参加了东北的解放战争,直到1947年9月负伤出院后,才离开了这支部队。但是,杨国夫将军仍然带着这支队伍鏖战疆场,英勇杀敌,直至打进海南岛,为中国的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我为自己的父亲是这支英雄部队一名战斗员感到骄傲。 </p><p class="ql-block">(图片从网络下载)</p> <p class="ql-block">  龙书金将军是杨国夫将军的得力助手,他从山东渤海军区跟杨国夫在一起,到任东野6纵17师师长,四野43军128师师长,他率领这支部队打了很多胜战。特别是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打德惠、四平、长春、锦州、天津等城市攻坚战中,这个师发挥了突出作用,被东野总部命名为“攻坚老虎”师,成为总部首长手中的一张王牌。6纵17师在打城市巷战中,创造了一个营打一条街的打法,他们运用新战术“四组一队”战术,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我父亲正是在这些战斗得到了锻炼和进步。</p><p class="ql-block">(图片从网络下载)</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父亲留下来的一张老照片,原来我并没有注意到照片上的字,前不久,我无意中仔细看了照片上的字,左侧写的是,“1947年8月25日于桦甸”,右侧写的是,“重返前线”。这让我想到了父亲1947年6月在吉林打仗负伤,8月出院这件事,同时想到了我的博友、原新华社吉林分社副社长王景和老师的老家是桦甸的。于是,我把照片发给王老师,并告诉他照片拍摄的时间和我父亲出院的时间相吻合,而且,照片的拍摄地在桦甸,就是为“重返前线”拍摄的,因此,我分析父亲住院会是在桦甸。王老师对这件事高度重视,他把照片转给桦甸市委宣传部的同志,又请有关部门和朋友帮忙,查找桦甸的野战医院。这次我专为这事到了桦甸,经过几番周折,终于找到我父亲住过的野战医院旧址,<span style="font-size:18px;">了却了我心头的一桩心愿。应该说,</span>这张照片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  在父亲留下的一堆老照片中,我发现了那张“重返前线”的照片,正是这张照片,为我们找到父亲住过的野战医院提供了重要线索,解答了留在我心里的一个历史疑问,让我感到无比欣慰。因此,我要好好保留这些老照片,说不定哪天又能发现新的有价值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  自从买了杨国夫将军的这本书,我对寻找父亲战斗足迹产生了浓厚兴趣,接着又看了一些首长写的回忆录和日记,使我对那个年代我党我军的光辉业绩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父亲在革命战斗年代的经历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开启了我去东北寻找父亲战斗足迹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山东军区挺进东北示意图,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山东军区分两路进入东北,一路从海上,一路从陆路,我父亲所在的山东七师,是在杨国夫、刘其人等领导下,从陆路山海关进入东北的。1945年10月底部队到达山海关,马上投入山海关保卫战,经过二十多的天浴血奋战,最后撤出战斗从绥中、兴城、葫芦岛进入东北。</p><p class="ql-block">(图片从网络下载)</p> <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到1948年8月,是东北战局最关键的三年。我军跟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的博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掌握了战争主动权,使东北局面出现了根本性转变。</p> <p class="ql-block">  这是吉林省桦甸市党史办一位老同志提供的夹皮沟野战医院旧址的照片。(从王景和老师美篇中下载)</p> <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5日,王景和老师带我们进入夹皮沟。</p> <p class="ql-block">  夹皮沟有很多这样的木板房和山间小路,我们在几条沟里寻找野战医院的痕迹,但都没有找到。</p> <p class="ql-block">  王景和老师(右)向夹皮沟的老人打听野战医院的情况,老人告诉他,听说这里是有过野战医院,在金牛下面有一些石牌,你们去那里找找。</p> <p class="ql-block">  这位老人给我们指示去金牛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夹皮沟大金牛,是金矿标志性建筑,这里有100多年生产黄金的历史,号称“中国黄金第一矿”。现在金矿已经整体受让,大部分矿工已搬迁到桦甸居住,政府准备把这里打造成旅游景点,把一些革命旧址的石牌安放在金牛周边。</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金牛附近找到了吉南军分区后勤部的石牌,从文字介绍中知道后勤部管着野战医院,得到这个信息,我和王景和老师(左)要云老师(右)高兴地在后勤部石牌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后勤部石牌周边继续找,终于在不远处找到了野战医院的石牌。但文物部门的同志告诉我们,这里还不是野战医院的原址。</p> <p class="ql-block">  桦甸文物部门的同志知道我们是从遥远的江西来找野战医院的,对我们非常热情,向我们介绍野战医院旧址的情况,并带我们去看野战医院旧址。</p> <p class="ql-block">  原来野战医院的旧址,是在现在镇卫生院的位置,桦甸市文物部门的同志把我们带到这里,他指着镇卫生院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原来野战医院的地方。找到了野战医院旧址,我和王景和老师高兴地在这里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为了进一步搞清我父亲为什么会在桦甸住院,我搜索了抖音“地图知天下”的解放战争系列之10,这一集讲的是在1947年东北夏季攻势中,5月31日六纵南下包围了桦甸城,进而解放了双阳、伊通、桦甸。6月14日,六纵十七师和兄弟部队在四平攻坚战中,扫清了四平外围据点,对城区发起进攻。从这一段记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1947年5月到6月间,我父亲所在的六纵及十七师是在四平、桦甸一线作战,因此,他在这次战斗中负伤,并住进了桦甸野战医院就完全对应上了。</p> <p class="ql-block">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四平和桦甸离得很近,几乎是在一个水平线上。</p> <p class="ql-block">  八十一岁的王景和老师和他七十大几的夫人(左一)亲自陪我们来夹皮沟找野战医院,还热情地安排我们的吃住。我非常感谢王老师夫妇的盛情,感谢要云老师的辛苦陪伴,使我寻找父亲住过的野战医院得以成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