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成都有条宽窄巷子,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p><p class="ql-block"> 我到过成都好几回了,最近一次是去年的中秋,说来惭愧,我每次都是行色匆匆,风尘仆仆,未曾顾及这张名片。听人说,不到宽窄巷子,等同于未没去过成都,就好比到北京没登长城。于是,这回川西行,我们选择离宽窄巷子一步之遥的酒店下榻,好好欣赏这张成都名片。</p><p class="ql-block">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朋友说,逛宽窄巷子,最佳是夜晚,它的夜色最迷人,最好有月,更显浪漫,带点儿诗意,那是最巴适的成都慢生活。</p><p class="ql-block"> 端午的成都,天气已见闷热,但当华灯初上时,那些穿着入时的俊男靓女,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尤如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风,吹进了这条青石板铺就,胡同四合院落的百年老街。两边店铺灯饰辉煌,人来人往,沿街充斥着咨客妹子的吆喝声,带着川味儿,品茶、听戏、采耳、川剧变脸,“每位十八元,即时开场”。隔三差五有老字号的成都小吃,我印象最深的是“赖汤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成都吃过,至今不忘。</p><p class="ql-block"> 巷子里弥漫着辛辣的气味,冲鼻而来,我连着打了好几个喷嚏,钵钵鸡、老妈兔头、担担面、麻辣串串、红油抄手……,一字排开,一个比一个辣,那是成都小吃的标配,无麻辣,不成都。</p> <p class="ql-block"> 人们慢悠悠的逛着,这瞅瞅,那瞧瞧,不关乎外界的烦恼与喧嚣、世事浮沉。这儿不乏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牛高马大,格外显眼,步子亦一样的慢,一样的踱着,有的还穿着汉服,摇着纸扇,入乡随俗,挺惬意。</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宽窄巷子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从一踏入巷子起,我便被它的灵魂融化了。</p><p class="ql-block"> 不远处的院子里荡来悠扬的色士风,那是赵雷的《成都》,我喜欢这歌,偶尔也会哼上几句:“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温柔……,回忆是思念的愁,深秋嫩绿的垂柳,……你会挽着我的手,我会把手揣进裤兜……,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p><p class="ql-block"> 小资、浪漫、温馨、缱绻,一种对成都慢生活的眷恋,不自觉地溶入你的骨髓,来了就不想走。</p> <p class="ql-block"> 然而,相对于宽窄巷子的市井烟火和小资情调,我更看重它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文化沉淀,这是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缩影和精髓。</p><p class="ql-block"> 宽窄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23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它与大慈寺、文殊院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街。秦国大夫张仪筑成都城,即是少城所在,清康熙年间,准噶尔部落窜扰西藏,四川提督年羮尧率三千官兵平息叛乱后,选千余兵丁永留成都,在少城基础上筑滿城,驻防八旗子弟及家属。经历千年的时光更迭,改朝换代,演变成今日的宽窄巷子,它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和四合院落群组成,总长约500米。川西的民居、北方的四合院落以及西方元素的融入,构成宽窄巷子建筑风格的多元和文化背景的厚重,这在全国巷弄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 我眼前的这座院子——宽巷子11号“恺庐”,是一处清代兵营,这座三百年前的四合院落,院墙门壁苔藓斑斑,沧桑的岁月印痕,仿佛是在诉说昔日的荣光,它的主人是宽窄巷子唯一的八旗子弟,其爷爷是驻少城兵丁之一,清朝信使,康熙年间领“御赐养老”铜牌。“恺庐”解放前为川西电台台长陈希和私宅,曾在此接待过蒋介石。</p><p class="ql-block"> 这座占地一亩半的三进院落,花树盆景,楼阁天井一应俱全,这让我想起林语堂在《来台二十快事》中说的“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p><p class="ql-block"> 据此院落者,非富即贵,不是达官贵人,便是社会名流,岂不快哉。</p><p class="ql-block"> 冯唐有首小诗,叫《可遇不可求的事》:</p><p class="ql-block"> “后海有树的院子,</p><p class="ql-block"> 夏代有工的玉,</p><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的云,</p><p class="ql-block"> 二十来岁的你”。</p><p class="ql-block"> 可以想象,北京后海胡同里价值15亿的四合院,价值连城的夏代玉石,此刻飘着的天上云朵,青春不再二十来岁的你。</p><p class="ql-block"> 真是可遇不可求,有人连遇都未遇过,枉言求,譬如“恺庐”。</p> <p class="ql-block"> 宽窄巷子很有意思,从哲学层面上说,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辨证思想和成都人的生活智慧,宽窄对立统一的世界观和张驰有度的人生态度。</p><p class="ql-block"> 老成都有一句谚语:“宽巷子不宽,窄巷子不窄”,巷子里的啇铺有“宽坐”、“窄居”等店名,昭示宽是面对逆境时的格局胸襟,窄是处理细节时的专注匠心,空间宽窄与精神境界的辩证关系,体现了成都人的大智慧。宽巷子承载着豁达包容的处世哲学,窄巷子凝聚着专注精深的生活智慧,两者共同构成儒家“致中和”的中庸之道,这正是成都人的精神内涵。</p><p class="ql-block"> 巷子有宽窄,命运有穷通,人生不正是从这许许多多的宽窄处走过来的吗?</p><p class="ql-block"> 人生的宽窄,正如际遇的顺流逆流,从窄处走,向宽处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如此,悠然自得,心态平和,是人生成功的一半。</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一个四川人,眉山的苏轼,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如是评价道:“他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割谋算,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他一直卷在政治旋涡之中,但是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如此,苏东坡的人生大起大落,无论处于何等窄狭困境,他从不自暴自弃,萎靡不振,放任自流,“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自“乌台诗案”后,他开始了黄州、惠州、儋州的流放生涯,人生可谓跌到了谷底。从窄处行,往宽处走,他以豁达的气度和天赋的才华,扩展了生命的质量与长度,写下了大量旷世之作,给后人留下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在人生的宽窄之间,他做到了极致。</p><p class="ql-block"> 一条宽窄巷子,给我以人生宽窄的启迪,就像回眸人生走过的顺流逆流。</p><p class="ql-block">2025.7.2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