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 -- 2024年夏·摩旅札记4

依冉

8 月 6 日 ,上午11 :45时,我们从宜必思酒店出发,彼时气温 29 度,海拔 1509 米。一路骑行,最终落脚在黄河边的 iu 酒店。 <h5><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清晨的兰州。</span></h5> 中午在阿西娅饱餐一顿,地道的西北风味让人赞不绝口。 去阿西娅餐厅的途中要经过一处地下通道。本以为地处市中心,这里该是整洁有序的模样,没成想走进去却有些意外——通道墙壁的瓷砖不少已经松动脱落,露出里面斑驳的水泥底色,墙面上还散落着模糊的污渍;地面虽不算泥泞,却积着一层薄薄的灰尘,看着并不干净;头顶的灯牌忽明忽暗,有些甚至已经完全熄灭,衬得本就狭窄的通道更显昏暗。明明连接着繁华的街道,这处地下通道却透着几分疏于打理的破败、空旷感,与周边的热闹景象格格不入,也让我对兰州原本不错的印象,悄悄打了点折扣。 这样的细节,让人不自觉地想起中原城市的模样。中原地区依托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优势、深厚的农耕文明积淀,在城市化进程中确实更早完成了基础设施的精细化打磨——从街道整洁度到公共空间维护,处处透着“熟龄城市”的规整。这种发展模式如同精心修剪的园林,每一处细节都透着秩序感,让人在日常便利中感受到成熟的暖意。 而西北的发展,更像戈壁上生长的胡杨,带着一股与环境共生的韧劲。它的“发展”未必都体现在瓷砖是否齐整、灯牌是否常亮这些细节里:你看黄河岸边新建的生态廊道,正慢慢缝合着城市与自然的缝隙;河西走廊的风电光伏矩阵,在戈壁上铺开蓝色的“能源画卷”;就连老巷子里的手作铺子,也靠着非遗技艺在互联网上闯出了名气。这里的进步,藏在对壮阔自然的敬畏里,藏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藏在“一步千年”的地域跨越感里——可能前一秒还在繁华商圈喝着咖啡,下一秒就能钻进丹霞地貌看落日熔金,这种独特的发展肌理,本就与中原的“精致”走在不同的轨道上。 就像此时兰州的地下通道城,或许暂时欠了些打理,但转头就能看到黄河穿城而过的磅礴,能在夜市的烟火里尝到甜醅子的清爽,能在中山桥的晚风里听见羊皮筏子的故事。这些鲜活的、带着粗粝感的生命力,正是西北发展中最独特的注脚啊。 其实今天能顺利出门,我已经很满足了。谁能想到,昨日的一次贪凉竟打乱了整个行程:昨天在定西吃了西瓜后,进兰州市区时又恰逢堵车,我们顶着毒辣的太阳被堵在车流里足足大半个小时,暑气顺着脖颈直往身体里钻。结果当晚老公就发起了烧,无奈之下,今天只能窝在酒店休息,直到下午四点多,他感觉稍稍恢复些,我们才敢出门。 这趟来兰州,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一睹马踏飞燕的真容。门票需要提前两天预约,4号在路上没能约上,心里满是失落。只好约了7号下午的票,但按行程安排,怕是等不到那天了。正以为要带着遗憾离开,没想到博物馆临时加放了3000张票,我们眼疾手快抢到了票,那一刻,激动得差点跳起来。 <h5><font color="#ed2308">“马踏飞燕”已经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font></h5> 虽说已是下午,可博物馆门前依旧排着望不到头的长队。我们随着人流慢慢挪动,二十多分钟后,终于在 17:08时踏进了博物馆大门。 甘肃省博物馆是甘肃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尤其以丝绸之路和彩陶文化为特色,生动展现了甘肃作为丝绸之路黄金段的历史地位,以及多元文化的交融,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馆内的丝绸之路路线图清晰展示了其分布。陆上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穿过中亚,延伸至欧洲地中海沿岸;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南海、印度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和阿拉伯半岛,体现了古代东西方繁荣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沿着指示牌穿过丝绸之路文化长廊,青铜特展区的玻璃展柜里,一抹冷冽的青灰色微光突然撞入眼帘 —— 正是我们心心念念的马踏飞燕。近距离看,这尊东汉青铜器不过三十多厘米高,却仿佛凝固了千钧之力:矫健的骏马昂首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蹄精准地踏在一只回首惊飞的燕雀背上。燕雀展翅欲飞的姿态与骏马疾驰的动态完美呼应,连燕尾的羽毛纹理都清晰可见,仿佛下一秒就要挣脱马蹄的轻踏。 底座铭牌上写着它的学名:马超龙雀!该文物1969 年出土于武威雷台汉墓,如今作为中国旅游标志,早已闻名全球!指尖轻轻抚过展柜玻璃,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工匠的巧思,那些跨越时空的铸造技艺,此刻正静静躺在我的眼前。 周围的游客们或举着相机反复对焦,或压低声音向同伴赞叹,我们也围着展柜360度细细欣赏,生怕错过任何一处细节。指尖轻轻抚过展柜玻璃,冰凉的触感仿佛带着千年前的温度,那些跨越时空的铸造技艺、奇思妙想,此刻正静静躺在我们的眼前,诉说着古代艺术家们对极致美学的不懈追求。 青铜展区旁的展柜里,一件蓝釉莲花盘格外引人注目。它精致独特,整体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碗与盘的边缘呈层层花瓣状,仿佛正微微舒展;鲜亮的蓝釉均匀覆盖其上,釉面光滑莹润,虽历经岁月洗礼,依旧色泽亮丽、光彩照人。莲花自古象征纯洁神圣,这件器物的造型显然与佛教文化渊源深厚,既展现了古代陶瓷工艺的高超,也成为研究陶瓷艺术与佛教文化交融的珍贵实物。 不远处,还有造型逼真的青铜骆驼,双峰高耸,仿佛仍带着丝路风沙的印记;一旁的将军雕像头戴战盔,身姿挺拔,透着久经沙场的英气。这些文物虽不似马踏飞燕那般惊绝,却各藏着古人的生活智慧与浪漫,它们与马踏飞燕一同静立展柜,默默铺展着时光的脉络,诉说着千年故事。 18:30从博物馆出来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我们躲进附近商场避雨,闲聊间说起老公身体还有些不适。想到明天就要踏上返程,长路漫漫,容不得半点马虎,还是决定去医院检查。好在昨天喝了藿香正气水后已有好转,医生看过后也说问题不大,写了几个药名,让我们去药店自行购买。这场小插曲,也算是为旅途添了几分特别的记忆。 夜幕降临时分,雨渐渐小了,我们沿着街道往中山桥走去。远远望去,横跨黄河的铁桥像一条发光的纽带,桥身的钢桁架被蓝色的灯光勾勒得格外清晰,与两岸楼宇的霓虹交相辉映,在湿漉漉的桥面投下晃动的光影。 踏上桥,脚下铁板带着雨水的微凉,晚风裹着黄河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两侧护栏挂满游客系的祈福牌,在风中轻轻摇晃,偶尔碰撞出细碎声响。凭栏远眺,浑浊的黄河水在夜色里缓缓流淌,岸边白塔山被彩灯染得璀璨,山影与水中倒影虚实交织,像一幅流动的画。 老公精神好了不少,拉着我慢慢走。河道里,游船灯光在船身明明灭灭,拖出一串涟漪。桥上小贩的吆喝、游客的笑声,混着黄河水流过桥墩的声息,把刚才在医院的些许担忧轻轻吹散。这匆匆一瞥的中山桥夜景,倒成了这趟波折旅途中一段温柔的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