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赣州城内郁孤台,稼轩作词名千古) <p class="ql-block"> 4月16日7点23分,我们登上了由井冈山市开往吉安、再由吉安转往赣州的绿皮火车。</p><p class="ql-block"> 车上,我用DS了一个赣州旅行攻略。它这样介绍赣州:江西省南部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坐拥章江、贡江汇流成赣江的壮丽景观。这里以"宋城文化"、"客家摇篮"、"红色故都"闻名,拥有2000多年建城史,保存完好的宋代古迹与浓郁的客家风情交织,是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的旅游目的地。</p> (图片:赣州市福寿沟博物馆内章、贡两江汇合为赣江示意图) <p class="ql-block"> 它同时也给我提供了住宿建议。首推“郁孤台酒店”,并称其为“宋文化主题,步行至公园”。我一看到“郁孤台”三字,就想到辛弃疾那首“郁孤台下清江水”来。我有点激动——原来郁孤台在这里呀!遂即决定就这个酒店莫属。当我们11点左右下车,打的按导航来到“终点”后,却怎么也找不到这个“郁孤台酒店”,我们在“终点”彳亍良久,方知AI并非很可靠。</p> (图片:赣州城内的清代民居) 于是我们只得另寻住处,费心找到路对面一家旅馆,进门即得爬二十多级台阶才得上二楼,只好将就住下。好在这里的服务还行,看我们几个老头老太太,便帮我们提了行李上去。<br> 当住宿安排停当并在街头简单用餐后,我们便开始了在赣州的游览活动——找不到郁孤台酒店,我们要到这个郁孤台看看。<br> (图片:赣州城内的清代民居) 我在前期说过,每个地方的名称都有一段故事。赣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古称“虔州”,源于赣江源流的一条支流“虔水”而得名,今称“贡江”。古代这里取名为“虔”,故名“虔州”。但据有关资料显示,此地以“虔”为名始自隋开皇九年(589年)。因“虔”有“虎字头”,又号“虎头城”。 (图片:赣州城里342年树龄的榕树) 这“虎”城有点虎气未尝不可。但是,到了公元1152年7月23日,由于一场离奇的“兵变”,让虎城失去了虎气。原来呀,虔州驻军上司总是频繁调动驻防,遂引起下级军官不满,他们便纠集下属官兵七千多人,攻入虔州府城杀死了上司。事传京城,宋高宗大为震怒,随即派兵镇压,叛乱官兵遂被全部处死。如此之后,统治者仍心在存疑虑,便在虔州的名称上做起了文章,认为“虔城”这“虎”字头不吉利。1153年正月,中书省便又下令将“虔”字的虎字头去掉,独留“文”字,并融合城下章、贡两江的名称,取名“赣”,两江相汇为“赣江”,由水及州,虔城由此得名赣州,并沿用至今。 查到这个故事,我有些恍然大悟。南昌时知道江西的简称为“赣”,说是“章”“贡”两字,合起来为“赣”,但这“贡”字头上却多出一个反“文”——宋朝廷有鉴于“黄袍加身”,一向重文抑武,怕虎,但文还是要的。 (图片:赣州城宋城墙附近清代民宿灶儿巷口) 我们在旅馆对面那个公园门口问了一位老人,按照老人的指点,我们向北行走约一千米左右即来到郁孤台公园。 (图片:郁孤台——我来了) 那知,我拍下的第一张照片即是辛弃疾的塑像。辛弃疾(1140年——1207)祖上居甘肃陇西狄道西乡(今陇南市康乐县),到其五世祖时迁居济南方城。他是我喜爱的词人之一,我有“郁孤台”这个记忆,也是早年读他的“郁孤台下清江水”而致。而我最喜欢的词还是他那首被选入中学课本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从其生平看,他本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将军,十八岁时就与人一起从金朝统辖地捉得一名叫张安国的叛徒交宁朝廷惩处。但入仕后多次遭坏人弹劾,怀才不遇。塑像底座上对其作了简要介绍,特地提到了他任赣州提点刑狱时(1175——1176年)写下的郁孤台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仔细凭吊方发现,这尊塑像很有特色。辛弃疾浓眉慧眼,印堂宽大,髭須髯髯,俨然一美髯公也。只見他左手握剑鞘,右手拔剑欲出,披风后飘,突顯出其誓死如归的儒将风骨。此塑像最动人处当数作者辛老先生那一双慧眼的刻画,观者从其眼神可以看出辛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充分展现了他历经坎坷、报国无门的一生。<div> 对于他本还有好多的话要说,但限于篇幅就此已也。<br></div> (图片:郁孤台下辛弃疾塑像) 辛塑像后方是一个方洞门,门眉上书“望阙”二字,告诉人们,郁孤台曾经被改称望阙。两侧上联为“山为翠浪涌”,下联为“水作玉虹流”。一旁墙上的牌子对郁孤台作了简要介绍:郁孤台,坐落于海拔一百三十一米的贺兰山顶,以山势高阜,郁然孤峙而得名。唐代刺史李勉登此台北望(台始自于唐代也——笔者注),心生感慨,将此台改名为望阙台。后来苏东坡、岳飞、辛弃疾、文天祥、王阳明等都登临过此台,辛弃疾在此留下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更让此台名扬天下。 (图片:郁孤台下辛弃疾另一塑像) 这里我不得不说这贺兰山。我来台下时并未感觉到登山的意味,好似如履平地很自然就到了。但又不得不承认这是在贺兰山上。贺兰山原以为只宁夏一座,现在方知,岳飞立志要“踏破”的贺兰山在河北。在这里才知自己站在另一座贺兰上。 走进方洞门,一座三层楼阁耸然立于眼前,繁体“鬱孤臺”赫然二层窗眉。走进一层门内,迎面看到的即是江泽民1990年亲书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br>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br>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br>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br>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br> 江主席的题字圆润流畅,看着舒服。但我更希望看到辛老先生一位豪情满怀的将军的亲笔,但将军不曾像岳飞那样留下墨痕。真是遗憾。拍下一张照片后,我发现小院内还有辛一尊塑像,即去拍了下来。这一尊一手持剑,目宇轩昂,髭须稍少,仍不失儒将风范。<br> (图片:郁孤台) 接下来我一步步登上这座郁孤台。这座台子是当地2003年新建的,早已不是辛先生登过的那座台子了。我所看到的是满目的苍翠以及被其零零碎碎遮挡的高楼。当年辛老登台远望,看到的是那些高高低低的山,的想到的是朝廷,再看那悠悠清流,想到的是当年那些流离失所的难民。但一切都如这流水一往无前,已是无法改变了,只好静听那叽叽喳喳的鹧鸪声了。 <p class="ql-block">(视频:登上郁孤台,青山绿水日如今)</p> (图片:郁孤台内景) 我默默走下这台子,随众人一直走,便来到一处“周敦颐在赣州展览馆”。从此对这位以前只听其名不了其人的伟大思想家周老先生作一了解。 (图片:郁孤台边周敦颐在赣州展览馆)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湖南省道县清墉镇楼田村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出生世家,博学力行,二十四岁入仕,历任司理参军、知县、通判、转运判官、提点刑狱等职,主张重德治、立人极、倡正气、讲官德,一生光明磊落,廉洁奉公,如光风霁月。其学术思想“上承孔孟,下启程朱”,援佛道入儒,创立理学,影响着其后近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去世后赐号“元”,追封汝南伯,从祀孔庙。《通书》是其重要的理学论著。 (图片:郁孤台边周敦颐在赣州展览馆内周敦颐雕像) 这是馆里对先生的简介。而我之前对他的印象却模糊的,只在上学时读朱自清《荷塘月色》时,知道他有篇《爱莲说》。后来在“西玛拉雅”听复旦教授王德峰相关讲座时,方知道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这里我们还知道他还是一位好官呢。 人人希望好官,而好官不多呢。<div> 周敦颐与赣州也颇有渊源,这里鉴于篇幅所限,也就此而止,让图片说话吧。<br></div> (图片:周敦颐在赣州曾开书院讲学) 从周敦颐在赣州展览馆走出,一路古色古香,我们来到一处“蒋经国先生旧居”,这是我们不曾想到的。据介绍,蒋1940——1945年曾在赣为官,偕夫人蒋方良及儿女蒋孝文、蒋孝章在此居住。对蒋经国的了解多是从媒体上的一知半解。知他在台湾“总统”位上多有建树得民心,近从一本《国民党去台高官大结局》中得知,其在协助父亲统治台湾期间,于安置去台老兵方面也尽心尽力,受老兵们尊崇。 (图片:蒋经国旧居内景) (图片:蒋经国在赣主政期间主持制定的《新赣南家训》) (图片:蒋经国与苏联籍妻子蒋方良合照) 其后我们沿着一段宋代城墙向里走,走到它的终点是一座“八境台”。郁孤台——八境台,二台相得益彰也。 (图片:站在宋城墙上向南远眺) 八境台,属省级重点风景名胜,章江和贡江在这里汇合。八境台坐墙而起,高28.5米,总面积574平方米,朱楼碧瓦、雄丽壮观。<br> 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因郡守孔宗瀚筑台后,并以图求诗于苏轼而得名。<br> (图片:宋城墙下章江水) 史载,原台为石楼,为孔宗瀚(登进士,累官至刑部侍郎、宝文阁待制。)任赣州知州的嘉佑年间(1056——1063年)所建。孔宗瀚是曲阜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因鉴于“州城岁为水啮,东北尤易垫圮”,“伐石为址,冶铁锢基”,将土城修葺成砖石城,并建城楼于其上。 (图片:八境台下孔宗瀚塑像) 八境台建成后,孔宗瀚绘制了《虔州八境图》,离任时又请苏东坡题诗,东坡遂作《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八境图后序》。苏东坡在上第一次提出了城市八景,首创中国历史,形成一组旅游胜境,为后世模仿,如燕山八景、泸城八景、香港八景、台湾八景等,开中国旅游文化“八境”之先河。 (图片:八境台远观) (图片:八境台下水清木秀,房舍增辉) (图片:) (图片:八境台一楼内景:《苏轼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 (图片:八境台近景) <p class="ql-block">(视频:登上八境台,章江在眼前)</p> 下楼已是夕阳西下,一缕缕清风吹拂来使人,颇感舒适。一绺绺白云衬托得天空白多蓝稀,让人看得特别舒心。我们一行又来到北宋另一古迹“东津桥”,这是一座用木船琏在一起搭在贡江上的桥。此时的东津桥,稳稳当当坐在湍湍江水之上,我们步入的这侧桥头,两侧有几家商滩,悬挂着许多的鱤鱼干,甚是入眼,这种鱼的名称也是第一次见,很想买几条带回,可惜已无此力也。我们一边看一边拍照直走到桥的另一头,方看到对桥的介绍: <p class="ql-block">(视频:走上东津桥,遥想宋代时)</p> (图片:东津桥——我坐在浮桥船头) 东津桥,又名惠民桥,位于赣州城建春门外贡江之上,又称建春门浮桥。赣州城三面环水,江面开阔,为沟通城乡交通,历史上便陆续在江面架设浮桥。北宋熙宁年间,知军刘瑾在章江架设了第一座浮桥,曰西津桥,南宋乾道年间(1163——1173年),知军洪迈在贡江上架设了东津浮桥,淳熙年间,知军周必正在镇南门外章江上架设了南河浮桥。东津桥为古代为三座浮桥中最长的一座。全长约400米,面宽5米,由大约100只木舟连接而成。东津桥历经修葺,沿用至今。 走在这座桥上,仿佛回到宋代时的繁荣和自由,看到前面那些行人,特别是看到我们一行的身着鲜衣的岚岚大姐,都似是《清明上河图》里的人物。 (图片:我们走进了《清明上河图》) 这天从桥上走出已是太阳不见,我贪恋着无时间多看的诸多古建筑,无奈地沿其间窄小的路面走回了旅馆。 次日一早,想到再过三四小时将要离开,我没告诉同行的任何人,又用导航走着去了一趟又一处宋代遗迹“福寿沟”,还提前进入博物馆看了馆内陈列。 (图片:福寿沟博物馆) (图片:福寿沟) (图片:福寿沟附近宋城墙) (图片:福寿沟附近宋城墙下的古树已为人们奉为神) (图片:福寿沟博物包馆内陈列的清代人士制作的“官民共议修缮祝福寿沟”场景) (图片:福寿沟博物馆内陈列的“虔州建化县陈二”制城砖) (图片:福寿沟博物馆内展示的城市沿革历程) 北宋之前,赣州古城常年饱受水患,直至宋熙宁年间,刘彝担任虔州知军时,他在前人的基础上,“作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启闭之,水患顿息”,并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完善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由于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纵横纡析,或伏或见”,故名福寿沟。<br> 福寿沟虽历千年,至今还在使用。由于其依古城的独特地理特点及形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使得古城常年不涝。原沟总长不少于12.6千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爱人文,饱眼福。这方面我确有些贪也,虽费时费力,但乐在其中。<br> 走街串巷 谈古说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