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朝花夕拾》

郭慧

<p class="ql-block">  上学时候读鲁迅的《朝花夕拾》,总觉得似懂非懂,单纯是为了应付必读名著的几道考试题,人到中年,经历了亲人离世、事业起伏,忽然能共情鲁迅先生了。感觉书中的长妈妈、藤野先生、衍太太等人物更加鲜活了,他们的影子似乎在现实生活中都能看到。</p><p class="ql-block">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顾名思义,早上凋落的花,黄昏的时候把它拾起来,仅仅四个字,就芳香满溢而又略带感伤。这本书收录了10篇回忆散文,串起了鲁迅先生的童年、少年与青年时光。</p><p class="ql-block"> 《朝花夕拾》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鲁迅先生对生命历程的一次深情回望。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场景,那些看似琐碎的往事,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却变得意义非凡。这些回忆,如同璀璨的繁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不仅照亮了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也照亮了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鲁迅,生活优越,住在浙江绍兴周家的大宅子里,他在院子里发现一只可爱的隐鼠,细心照料,可是后来隐鼠被猫吃了,为此他难过了好几天,也因此对猫产生了厌恶之情,还列出了几点仇猫的光明正大的理由,这样的“朝花”,在鲁迅写作《狗.猫.鼠》时,又加入了别有深意的讽刺,彼时鲁迅先生刚发出了“痛打落水狗”的疾呼,反动派辩无可辩,竟然抓住他仇猫这个原因,骂他也是狗,就没资格再骂狗了,何其荒诞,往事之下,是以笔为枪的刀光剑影,无辜的鼠是善良弱小、饱受压迫的人民,谄媚的猫是媚上欺下、为虎作伥的反动文人,狗则是残暴的当权者。</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隐鼠是被阿长不小心踩死的,阿长是他家的保姆长妈妈,她没有文化,粗俗不堪,还有许多愚昧的封建规矩,长妈妈曾经给鲁迅讲过一些荒诞不经的长毛故事,少不经事的鲁迅因此对她产生了敬意。</p> <p class="ql-block">  可这点敬意,很快因为发现长妈妈踩死隐鼠,转而变为了恨意。一直到他为鲁迅带回一本带图画的《山海经》,两人才算和好。那为什么一本印刷拙劣的《山海经》,会让鲁迅先生多年之后一直念念不忘呢?因为这本书背后是一个孩子不被大人所看见和认可的好奇与渴望,他的父母亲人没有一个人肯给他买这本书,偏偏是大字不识一个的阿长把小小少年的心事放在了心上,这就是《阿长与山海经》。</p> <p class="ql-block">  1892年,11岁的鲁迅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那时候读书非常乏味,见到先生要规规矩矩的行礼,画画只能偷偷摸摸的干,学习难度还与日俱增。好在有时能偷偷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子里玩。放学之后也可以回到宅子里,去百草园玩耍一番。先生虽然严厉却也很少真的举起戒尺打人,这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家里人送了本《二十四孝图》给他看,书里讲的都是古代孝顺父母的故事,他最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前者故作天真讨好父母实在是做作,后者为了奉养母亲要活埋自己的亲生儿子。</p> <p class="ql-block">  鲁迅对父母非常孝顺,“鲁”就是取自母亲鲁瑞的姓。鲁迅批评的并不是孝顺本身,而是这些打着道德旗号折磨人、压抑天性的做作愚孝。这就是《二十四孝图》。</p><p class="ql-block"> 鲁迅儿时最盼望东关的五猖会,人们会装扮成各种奇怪的神仙,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非常热闹。去之前,鲁迅兴奋的一晚上睡不着觉,可就在这天出发前,父亲却突然板着脸,让他背《鉴略》,扫兴又痛苦,背完了赶去庙会,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了。这就是《五猖会》。</p> <p class="ql-block">  虽然父亲古板,但他的病一直是鲁迅心中的痛。《父亲的病》里写道,家里面遍请名医,和他们开的药方却一个比一个离谱,要经霜三年的甘蔗,要原配蟋蟀一对儿。这些医生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最后父亲病入膏肓,弥留人间之际,邻居衍太太怂恿他大声呼唤父亲,却让父亲不得安宁。在咽气之前,父亲低低的说了一句:不要嚷。鲁迅后来非常后悔,觉得这是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p><p class="ql-block"> 衍太太之恶,在《朝花夕拾》的众人中是独一无二的。这种恶不是大奸大恶,是无孔不入,在你我身边一定存在。她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看客,平日里逗着孩子转圈取乐,人家跌倒被家长看到,又马上说,哎呀,叫你不要转,不要转。她是抓住一切机会显摆出头的市侩小人,即使是他人临终的痛苦时刻,也要指指点点,披着善意热心的皮,汲取摆布支配的恶意快感。</p><p class="ql-block"> 鲁迅用略带自嘲的笔触,既撕开了社会的伤疤,又饱含着对人性的体察。这种在回忆与反思中流淌的复杂情感,需要走过岁月的人才能真正读懂。</p> <p class="ql-block">  《朝花夕拾》里,她甚至挑唆鲁迅偷家里的东西,而后又自己放出鲁迅偷窃的流言蜚语,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家乡。他想去外面的世界寻找新的知识和思想。然而,江南水师学堂里乌烟瘴气,学生们白天赌博,晚上抽鸦片。矿务铁路、学堂里也是有种种弊端,但好在在这儿,他接触到了《天演论》,如饥似渴的阅读成长。这个故事就是《琐记》。这些事,让鲁迅意识到国人的劣根性。于是他决定去日本留学,在仙台医学学校学医。在那儿,他受到了日本学生的歧视侮辱,“看电影”事件让他看到了在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精神的麻木,最终决定弃医从文,拯救国民的思想。虽然留学经历算不得愉快,可也认识了一位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鲁迅对他非常的尊敬,感激和敬佩,这就是《藤野先生》。</p><p class="ql-block"> 留学期间,鲁迅还认识了范爱农,这人脾气倔,性格古怪,两人曾经因为一点误会闹得很是不愉快。后来辛亥革命爆发,两人都回了国,再次见面,年少轻狂时的误会被解开,反而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范爱农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革命之后呢,又备受打击迫害,穷困潦倒,整日借酒消愁,最后不幸溺水身亡。这就是范爱农。</p><p class="ql-block"> 鲁迅想到了儿时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剧舞台上看见的无常,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这就是《无常》。</p><p class="ql-block">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无耻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感到孤独迷茫,这期间陆续写下《朝花夕拾》中的一些文章。</p> <p class="ql-block">  面对生活的苦,鲁迅始终保持着理性。他热爱生活,以笔为剑,以墨为锋,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p><p class="ql-block"> 人至中年的我,才读懂了鲁迅,理解了他的文字为何冷峻,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冷峻中蕴含的温情。这10篇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幅幅精致的画卷,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鲁迅个人的成长轨迹,值得我们一读再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