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博物馆

天天吉祥

<p class="ql-block">晋祠,国家五A景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太原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麓,原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其母后邑姜而建。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p><p class="ql-block">晋祠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宋、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100多座,宋元以来雕塑100多尊,铸造艺术品30多件,历代碑刻440余通,诗文匾联200多幅,古树名木96株。其中,圣母殿、献殿、鱼沼飞梁这三大国宝建筑和被誉为“晋祠三绝”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独特地位。</p> <p class="ql-block">第一道山门。</p> <p class="ql-block">唐园</p> <p class="ql-block">唐园</p><p class="ql-block">唐园内有飞龙阁、长守厅、望月楼、留云楼、御井亭等建筑。园门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东、南、北三面出抱厦,南北两侧连廊。门前一对铁狮,铸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p> <p class="ql-block">古铁铸狮子</p> <p class="ql-block">榫卯结构</p> <p class="ql-block">照壁</p><p class="ql-block">重建于公元2007年,高5米,宽8.4米,须弥座上东向有“福、、寿” 图,西向为“群仙会”图。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飞龙阁</p><p class="ql-block">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二层三檐,四周围廊, 建于假山之上。一层塑唐太宗李世民铜像一尊, </p><p class="ql-block">二层为观景台,游客可登高远眺,园内景观尽收眼底。假山底部以石洞贯通,游人可从其下穿行而过。北有莲花池,南邻饮马泉。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龙兴晋阳雕塑</p><p class="ql-block">高6.99米,宽9.5米,为纪念太原建城2500周年,由张熙玉历时三年设计而成。是目前为止太原市最大的青铜雕塑之一。中间骑马者是唐太宗世民,左侧为国舅长孙无忌,右侧为李绩,左前站立者是尉迟恭,最右侧站立者,前是魏征,后是马周。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老君庙</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晋祠博物馆前广场</b></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晋祠是奉祀西周初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宇。其创建年代不详,最早记载见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水经注》:“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由此可见,早在1500多年前,晋祠已具有相当规模了。晋祠自创建以来,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遂形成了今日集儒、释、道于一统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p><p class="ql-block">圣母殿为全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自水镜台起,依次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北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楼高阁取胜,有文昌宫、东岳祠、关帝庙、唐碑亭、唐叔虞祠、 朝阳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等。南部既有楼台耸峙,又有泉水绕流,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有胜瀛楼、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等。近年还重修了晋溪书院,增建了董寿平美术馆。此外,在祠区最南部还有奉圣寺、浮屠院、舍利生生塔和翰香馆等。 </p><p class="ql-block">古老的晋祠,虽历经几度变迁,却仍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迹。其中以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等古代建筑和圣母殿中的宋塑侍女像、周柏、唐太宗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碑等尤为珍贵,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p><p class="ql-block">晋祠既有山光水色,古木葱郁,虫鸟啼鸣的自然情趣;又有连甍盖日,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古建筑群掩映其间,诗情</p><p class="ql-block">画意,令人流连。晋祠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三晋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p><p class="ql-block">晋祠主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殿内供奉周武王王后、唐叔皮之母--邑姜,宋代加封“显灵昭济圣母”。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大殿四周围廊,古称“副阶周匝”,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前廊廊桂上八条木雕蟠龙,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孤例。圣母殿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p> <p class="ql-block">周柏,树龄1300多年,又称卧龙柏,是晋祠三大奇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碑</p><p class="ql-block">全称“晋祠之铭并序”碑。为唐贞观二十年(646)正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归来,途经晋祠时亲撰御书。历史上唐高祖、唐太宗父子曾在起兵反隋前夜,前来晋祠祈愿。此碑通过歌颂唐叔虞建国的史迹,宣扬了唐王朝月文治武功,以达到巩固政权的冒的。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行书碑,是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于一体的国宝碑刻。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p> <p class="ql-block">千年银杏</p> <p class="ql-block">龙凤柱</p> <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铁铸武士,居今近千年仍光亮如新。</p> <p class="ql-block">凤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舍利生生塔</p><p class="ql-block">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创建,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楼阁式砖塔,高38米, 八角七级,每级四门,每层题额皆为清乾隆间翰林院编修晋祠人扬二西所书。塔顶饰有琉璃龙八条。每当红日西斜,漫天云锦,晚霞映照,古塔生辉。“宝塔披霞”为晋外八景之一。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太原步行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