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欢喜的美篇

常欢喜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2日太原晋祠博物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p><p class="ql-block"> 桂林抗战文化城文学艺术展</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在这个时代,战士是需要的。但是这样的战士不一定要持枪上战场。他的武器也不一定是枪弹。他的武器还可以是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他不一定要流仇敌的血,却能更有把握地致敌人的死命。</p><p class="ql-block"> -﹣巴金《做一个战士》</p><p class="ql-block">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平、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城市相继落入日寇之手。由于交通较为便利,群众思想意识基础好,致力于抗日救亡的大批文学艺术工作者和文化团体从全国各地云集桂林。一时间桂林名人荟萃,文化团体繁多,文化活动活跃,出版印刷业空前繁荣,形成了一个抗战大后方文化中心﹣﹣桂林抗战文化城。</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桂林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及团体,高举文艺救国旗帜,担负抗日救亡的使命,开展了一系列文学艺术活动。他们以戏剧、音乐、美术、文学、电影等形式为武器,发动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用激昂澎湃、鼓舞人心的抗战文艺作品去占领文化思想阵地,传播先进文化,唤醒人民的救亡意识,鼓舞广大青年奔向抗日前线,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精心挑选馆藏反映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文学艺术活动的实物百余件,举办"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桂林抗战文化城文学艺术展",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名人云集,默默奉献</p><p class="ql-block">桂林抗战文化城期间,先后到桂林来开展抗日文化运动的文化界人士有1000多人,其中闻名全国的近200人。他们之中有许多文学家、戏剧家、美术家、音乐家、新闻工作者等,众多著名的文学艺术工作者云集桂林,用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开展轰轰烈烈的民族救亡运动,他们是桂林文化城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桂林抗战文化城,文学艺术名人谱</p><p class="ql-block">敎育家 陶竹知 (1891—1946) 敎育家 梁漱溟 (1893—1988)</p><p class="ql-block">敎育家 马君武 (1881—1940) 美术家 徐悲鸿 (1895—1953)</p><p class="ql-block">美术家 张大千 (1899—1983) 美术家 丰子恺 (1998—1975)</p><p class="ql-block">美术家 阳太阳 (1909—2009) 美术家 张安治 (1911—1990)</p><p class="ql-block">美术家 蔡迪支 (1918—2004) 美术家 尹瘦石 (1919—1998)</p><p class="ql-block">美术家 陈更新 (1924—) 新闻工作者胡愈之(1896—1996)</p><p class="ql-block">新闰工作者范长江(1909—1970)文学家 司马文森(1916—1968)</p><p class="ql-block">文学家 郭沫若 (1892—1978) 文学家 茅盾 (1896—1981)</p><p class="ql-block">文学家 艾青 (1910—1996) 文学家 夏衍 (1900—1995)</p><p class="ql-block">文学家 巴金 (1904—2005) 文学家 王鲁彦 (1901—1944)</p><p class="ql-block">文学家 秦似 (1917—1984) 戏剧家 欧阳予倩(1889—1962)</p><p class="ql-block">戏剧家 田汉 (1898—1968) 戏剧家 杜宣 (1914—2004)</p><p class="ql-block">戏剧家 焦菊隐 (1905—1975) 戏剧家 瞿白音 (1910—1979)</p><p class="ql-block">戏剧家 洪深 (1894—1955) 音乐家 张曙 (1908—1938)</p><p class="ql-block">音乐家 陆华柏 (1914—1994) 美术家 何香凝 (1878—1972)</p><p class="ql-block">舞蹈家 吴哓邦 (1906—1995) 音乐家 滿谦子 1903—1985)</p> <p class="ql-block">美术家徐悲鸿</p><p class="ql-block">原名寿康、江苏宜兴人,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在桂林期间创作了《风雨思君子》《青厄渡》《漓江春雨》等中国画及《冯子材》《刘永福》等油画作品,并筹建桂林美术学院。</p> <p class="ql-block">走进展映进入眼帘的这幅较为少见的徐悲鸿抗战书法真迹首次在山西展出。</p><p class="ql-block">1930年,画家徐悲鸿曾创作历史题材布面油画《田横五百士》,意在通过田横故事,歌颂宁死不屈的精神。6年之后的1936年,徐悲鸿又用行书写下清朝末年蒋敦复创作的《咏田横五百士》以激励广大人民抗击日寇。</p> <p class="ql-block">(延伸阅读)选自《百科—田横五百士》</p><p class="ql-block">《田横五百士》长349厘米,宽197厘米,取材于《田儋列传》,说的是战国时代齐国的旧王族田横在秦末农民起义中率众五百人入居海岛,刘邦建汉后派人招降,田横告别众人赴洛阳,途中拔剑自刎,五百壮士闻之也全部自杀殉节。画中徐悲鸿把那个身着黄衣者画成了自己的形象,这也是画家不畏强暴的正义感的一种形象表达。</p> <p class="ql-block">文学家巴金</p><p class="ql-block">四川成都人,一代文学巨匠、著名作家。在桂期间积极从事抗战文学创作,著作有《还魂草》《火》等小说。曾任文协桂林分会第三、四、五届理事会理事及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p> <p class="ql-block">《父与子》简介</p><p class="ql-block">《父与子》是巴金在桂林期间翻译的作品。它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小说反映的主题是父辈与子辈两代人之间就如何对待贵族文化艺术与科学、人的行为准则、道德标准、个人的社会责任等问题的冲突,他们之间的分歧和对立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巴金怀着"文艺救国"的抱负,用异化、直译的翻译方法传达俄国的文化,力求启发读者。</p> <p class="ql-block">文学家司马文森</p><p class="ql-block">福建泉州人,中共党员,著名作家。1939年到桂林,任文协桂林分会第1-5届理事,《艺术新闻》《文艺生活》主编,国光出版社编辑。在桂五年间,共创作和发表了100多篇(部)作品。</p> <p class="ql-block">文学家秦似</p><p class="ql-block">广西博白人,著名作家、编辑。1940年到桂林,任《野草》杂志编辑,他以杂文享誉桂林文坛,是文协桂林分会第四届理事,《文学译报》创办和主编之一,西南剧展"十人评议团"成员。</p> <p class="ql-block">美术家尹瘦石</p><p class="ql-block">江苏宜兴周铁人,著名书画艺术家。致力于抗战创作,于1940年任广西省立艺术馆美术部研究员,创作了《屈原》、《伯夷叔齐》《巨赞法师像》等作品。</p> <p class="ql-block">1943年尹瘦石于桂林作的《百人图》照片小样</p> <p class="ql-block">美术家丰子恺</p><p class="ql-block">(1890-1975)</p><p class="ql-block">浙江枫乡石门镇人,中国现代浸画家,教文家,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抗战期间在桂林的主要创作有《艺术与人生》《园中有诗)《艺术修养感础)等。</p> <p class="ql-block">美术家陈更新</p><p class="ql-block">广西贺县人。擅长版画。1942年于桂林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学习,曾加入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历任广西省美术工作室主任,桂林画院副院长、艺术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副主席。作品有《失业·饥饿之群》《好苗苗》《万点桂山尖》等。</p><p class="ql-block">美术家蔡迪支</p><p class="ql-block">广东顺德人,擅长中国画、版画。1939年参加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1944年任教于广西艺专、广西艺术馆等院校。作品有《桂林紧急疏散》《在河滩上》等,出版有《蔡迪支抗战时期绘画木刻选》等。</p> <p class="ql-block">戏剧家田汉</p><p class="ql-block">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杰出的革命戏剧家、戏曲改革活动的先驱者。1941年来桂,历任新中国剧社名誉社长,文协桂林分会3-5届常务理事,是《戏剧春秋》主编。</p><p class="ql-block">文学家夏衍</p><p class="ql-block">浙江杭州人,著名文学家。1938年到桂,任《救亡日报》总编辑,《野草》杂志主编之一,文联桂林分会第一、二届理事、中青记桂林分会理事、中苏文化协会桂林会理事等。</p> <p class="ql-block">戏剧家欧阳予倩</p><p class="ql-block">(1889-1962)</p><p class="ql-block">湖南浏阳人,中共党员,著名表演艺术家、戏剧教育家、剧作家。在桂期间从事桂剧改革和抗战戏剧运动,任广西省立艺术馆馆长。创作了一大批宣传抗战的名剧,如《青纱帐里》《曙光》等。曾主持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大会,为桂林抗战戏剧的组织者与领导成员之一。</p><p class="ql-block">舞蹈家吴晓邦</p><p class="ql-block">(1906-1995)</p><p class="ql-block">江苏太仓人,舞蹈艺术家、舞蹈理论家、教育家。代表作有《丑表功》《思凡》《饥火》《罂粟花》和《虎爷》等,是20世纪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播火人。抗战时期的主要作品是舞蹈《义勇军进行曲》和《游击队歌》。</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团体众多,雨后春笋。</p><p class="ql-block">文化城期间,桂林的文学艺术团体的出现宛如雨后春笋。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桂林有数百个文学艺术团体,其中话剧团体76个,戏曲团体14个,歌咏团体58个,美术团体40余个,剧院和电影院10余家。这些文学艺术团体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是桂林抗战文学艺术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p> <p class="ql-block">戏剧家瞿白音</p><p class="ql-block">(1910-1979)</p><p class="ql-block">上海嘉定人,著名戏剧家。1941年到桂林,任新中国剧社理事长,是1944年西南剧展的发起人、具体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广西省立艺术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广西省立艺术馆是欧阳予倩于1944年初为发展抗战戏剧运动而筹建的。</span>该馆的主要任务有:一是培养艺术教育的干部;二是有系统地研究各艺术部门的理论和技术,以及推行艺术教育的方法;三是利用各种艺术进行抗战救国的宣传。该馆设有美术部、音乐部、戏剧部,平时主要担任研究与训练工作。此外,美术部成了"工商美术供应社",音乐部组织了小型乐队和合唱团,戏剧部组织了话剧实验团和桂剧实验团。</p> <p class="ql-block">桂林文化界扩大动员抗战宣传周</p><p class="ql-block">1944年5月前后,湘北日寇南犯,逼近桂林,国民党政府当局发布疏散令,</p><p class="ql-block">整座城市人心惶惶。1944年2月14日到20日,文协桂林分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起了"桂林文化界扩大动员抗战宣传周"活动,以一周的时间连续开展抗战宣传,发动群众,坚持抗战,保卫桂林,保卫大西南。</p><p class="ql-block">宣传周每一天的的活动内容,都做了具体安排:14日为"动员日",15日为"音乐日",16日为"美术日",17日为"戏剧日",18日为"电影日",19日为"义卖日",同时安排18日到20日为"国旗献金游行" ,一连3天,这是整个宣传周的高潮。</p> <p class="ql-block">西南第一届剧展览会</p><p class="ql-block">1944年2月15日至5月19日,在中国共产党导下,在欧阳予倩、田汉、瞿白音等著名戏剧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桂林成功举办了"西南第一届剧展览会",人们习惯称之为"西南剧展"。次剧展主要有三大中心活动:一是戏剧演出展;二是戏剧工作者大会;三是戏剧资料展览。西南剧展"持续了94天,参演团队33个,戏剧作者895人,共演出179场,观众近10万人,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参加人数之多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广西省立艺术师资训练班</p><p class="ql-block">1938年由徐悲鸿和满谦子先生在桂林创办。当时的名称是"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简称"艺师班"。为了宣传抗战,艺师班上午聘请丰子恺等艺术名家授课,下午进行宣传准备工作,音乐组创作歌曲并练唱,美术组制作各种宣传画、大幅标语、漫画、连环画。1946年,艺师班与龙潜、关山月、马万里等人创建的私立桂林榕门美专合并,成立了"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马卫之、满谦子、阳太阳先后出任校长</span>。</p> <p class="ql-block">音乐家 满谦子 (1903-1985)</p><p class="ql-block">广西荔浦人,著名音乐家、音乐教育的先行者。历任广西省教育厅音乐编审、广西艺术师训班主任、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等,发表的作品有《小学音乐教材儿童歌曲》《抗日战争歌曲》《欢庆解放》等。</p><p class="ql-block">美术家 阳太阳 (1909-2009)</p><p class="ql-block">广西桂林人,中国美术家、艺术教育家,是"漓江画派"的开拓者、旗手和领军人物。1937年投入抗战,发表诗文,创作大批绘画作品,反映斗争生活。同年创编《诗创作》杂志,加入全国作家协会,创办初阳美术院,任院长、教授。</p> <p class="ql-block">抗敌宣传一队</p><p class="ql-block">前身为上海青年救国团,主要成员有徐方略、林因加、谭兴坦等。在桂期间上演了《生产大合唱》《军民进行曲》等歌舞剧目,《新年大合唱》等民间歌舞剧,《法西斯细菌》《家》等话剧。1944年参加了"西南剧展"。</p> <p class="ql-block">抗敌演剧第五队</p><p class="ql-block">前身为文明戏剧团"上海剧社"。主要成员有王梦怡乐(沈默)、陈浮生、陈力群、徐笑林、朱九思等。每场演出前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说,取得良好效果。</p> <p class="ql-block">剧宣七队</p><p class="ql-block">原抗敌宣传一队,前身为上海青年救国团。上演过《放下你的鞭子》《水车》等独幕剧;《塞上风云》《秋后》等多幕剧;《生产大合唱》《军民进行曲》等歌舞剧目及《新年大合唱》等民间歌舞剧,1943年,还排演了《法西斯细菌》《家》,翌年参加了"西南剧展"。</p> <p class="ql-block">抗敌演剧第九队</p><p class="ql-block">前身为以冼星海、张曙为主的救亡歌咏队。主要成员有范元甄、吴淞、徐炜等,他们以桂林为基地先后演出了《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马百计》等十多个剧目,并开展群众性的歌舞活动,积极宣传抗日。</p> <p class="ql-block">音乐家张曙</p><p class="ql-block">(1908-1938)</p><p class="ql-block">安徽歙县人,中共党员,著名作曲家、歌唱家、二胡演奏家。1938年在桂林不幸殉难,在桂作品有《我们要报仇》《负伤战士歌》</p> <p class="ql-block">广州儿童剧团</p><p class="ql-block">1938年7月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儿童文艺团体。团员共11人,最大的14岁,最小的11岁。在桂期间,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p> <p class="ql-block">岩洞教育</p><p class="ql-block">桂林多岩洞,敌机来时,岩洞成了防空洞,里面塞满了避难的民众,这样的情景每天都有5个小时以上。文艺工作者和孩子剧团的小朋友们抓住机会给民众讲故事,作演讲,教唱救亡歌等,以独特的灵活的方式来进行抗战教育。</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报刊书籍 宣传陈地</p><p class="ql-block">文化城期间,出版物繁多,每月排字量在4000万字左右;书店、出版社增至179家,印刷厂109家;出版发行了20多种报纸,200多种期刊,2200多种图书。这些数量庞大的出版物是文学艺术工作者和团体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阵地。</p> <p class="ql-block">《工作与学习》与《漫画与木刻》</p><p class="ql-block">是《工作与学习》杂志和《漫画与木刻》刊物的合刊,一面是"工作与学习",另一面是"漫画与木刻"。办刊宗旨:互相学习、互相帮忙、互相交流经验、互相纠正错误、互相鼓励、团结一致,争取抗战胜利,宣传共产党领导的团结抗日主张,为我国抗战美术史和现代美术史增添了重要的历史文献。</p> <p class="ql-block">期刊类</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在桂林出版的各种期刊达240余种。其中,文学方面的期刊主要有《抗战文艺》《文艺新哨》等;新诗方面的期刊主要有《中国诗坛》《诗创作》等;戏剧方面的期刊主要有《戏剧春秋》《新中国戏剧》等;音乐方面的期刊主要有《新音乐》《每月新歌选》等;美术方面的期刊主要有《漫画与木刻》《木艺》等。</p> <p class="ql-block">《战时艺术》</p><p class="ql-block">于1938年3月创刊,为艺术各门类的一个综合性刊物。由(桂林)国防艺术社编辑部编辑。《战时艺术》发行遍及汉口、长沙、广州、重庆、成都、西安等地,内容有:戏剧理论、戏剧创作及评论、音乐理论及作品、美术理论及作品;<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为《战时艺术》写稿的有欧阳予倩、艾青、臧克家、吴伯超、力群、欧阳凡海等名家。《战时艺术》作为广西最早的艺术刊物,对引导艺术工作者投身抗日救国</span>,促进桂林抗战文化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报刊类</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在桂林出版和发行的日报有《广西日报》《救亡日报》《新华日报》《大公报》《力报》《扫荡报》共6种,晚报有《桂林晚报》《自由晚报》《大公晚报》《广西晚报》《民众晚报》共5种,还有小报《星期导报》《小春秋》《辛报》等,是桂林市历史上出版报纸最多的一个时期。</p> <p class="ql-block">《救亡日报》</p><p class="ql-block">《救亡日报》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社长郭沫若,总编辑夏衍。后迁至桂林出版。《救亡日报》宣传、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救亡,坚持抗战,坚持进步,培养了许多革命文化干部和青年文化工作者,是组织、推动革命文化运动的积极因素,促进了桂林、西南的革命文化运动。<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夏衍在桂林主持笔政期间,每天1篇社论,累计450余篇。这些文章题材广泛,见解独到,文字简洁生动,借鉴杂文笔法,自成一体,很受读者欢迎。日发行量8000份,影响至西南、华南各省与海外。</span></p> <p class="ql-block">文学家郭沫若 (1892-1978)</p><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救亡日报》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文化界统一战线的报纸,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社长郭沫若,总编辑夏衍。1939年1月10日,《救亡日报》在桂林出版,郭沫若担任社长。</p><p class="ql-block">文学家夏衍 (1900-1995)</p><p class="ql-block">浙江杭州人,著名文学家。1938年到桂,任《救亡日报》总编辑,《野草》杂志主编之一,文联桂林分会第一、二届理事、中青记桂林分会理事、中苏文化协会桂林分会理事等。</p> <p class="ql-block">《力报》</p><p class="ql-block">于1936年9月在长沙创办,后到桂林创办,社址设于桂林城外的社公岩,营业处设于桂西路。桂林《力报》于1940年3月正式出刊,一般每天四版,第一版是报头和广告,第二版是社评和国内重大新闻,第三版是国际新闻,第四版是经济新闻或副刊。《力报》始终紧扣时代主题,聚焦于抗战、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事业,以敏感的新闻嗅觉、激昂犀利的语言文字和理性的逻辑思维来践行"言论报国"。</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为了建立从华北到越南的"大东亚交通线"以支撑战争,在打通平汉线、攻陷长沙、衡阳后,日军即南下展开"桂柳战役"。1944年9月,国民党当局第四战区长官发出了桂林大疏散命令,所有文人、团体撤出桂林,10月26日桂林保卫战打响,11月10日下午,桂林全城被日军占领,"桂林文化城"随之衰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物质的损坏不能摧毁一个城市的抗战精神,正如刊物的停止和作者的死亡也不能使我们的抗战信念消灭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我们的文化是任何暴力所不能摧毁的,我们的文化将随着我们的土地和人民永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巴金</span></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文化救国信念永不磨灭,文化救国活动永不停止。"桂林文化城"所产生的精神威力,辐射面之广、影响之大,是难以估量的。它汇集了国民党统治区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抗战文化,是中国抗战文化的一面旗帜!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桂林抗战文化精神永放光芒!</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