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8丨二里头最早的中国

叶老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五篇 中国汉字传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八章 二里头最早的中国</b></p> 1959年盛夏,71岁的徐旭生拄着登山杖,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在豫西的黄土沟壑间。汗水浸透了他的麻布衬衫,背包里那本《史记•夏本纪》已被摩挲得卷边泛黄。徐旭生是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古史学家,国学功底深厚,又兼有留学法国的背景,学术视野开阔。他此行的目的就是想根据传世文献来寻找夏朝的遗迹——考古学界从来没有找到过的远古秘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里头遗址,作者摄于二里头村</h5> 徐旭生行至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绿油油的麦田边,一道断沟剖面上裸露的夯土层如血脉般层叠交压,在夕阳下泛着金红的光泽。他枯瘦的手指颤抖着抚过土层,自言自语地说道:“太康居斟鄩……桀又居之,必是此处!”考古老人的这一瞥,揭开了东亚文明最隐秘的序幕。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史学家徐旭生</h5> 1999年,36岁的许宏博士接过二里头考古队长的探铲。此后的二十年,他带领团队以“愚公移山”的执着,在300万平方米的遗址上发掘了不足2%,却拼凑出一幅震撼的古代王朝图景: “九宫格”王都:井字形主干道网将都城分割为祭祀区、宫殿区、官营作坊区,10.8万平方米的宫城如芯片般嵌于中央,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择中立宫”的规划先河,是中国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里头宫殿发掘区</h5> 车轮上的文明:宫殿区探方内,两条深陷1米的平行车辙赫然显现,将华夏用车史前推至3800年前,见证“最早紫禁城”的君王车辇曾碾压过中轴,宽阔的道路惊现中国最早的十字路口。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最早的十字路口</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里头考古队长许宏在现场</h5> 许宏和他的同伴们,用自己的探铲揭露出一处又一处“最早的中国元素”: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华夏青铜文明之肇始),最早的青铜近战兵器,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以及大型“四合院”建筑、玉质礼器、各类龙形文物、白陶和原始瓷,骨卜的习俗、鼎鬲文化的合流等等。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里头出土的陶器、青铜文物</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最早的青铜钺</h5> 2002年春,一座贵族墓的清理陷入僵局。泥土中闪烁的绿光引导考古队员以细毛笔日夜剔剥,最终一条64.5厘米的绿松石龙破土而出:2000余片绿松石薄片细如指甲,厚仅0.1厘米,精准拼合成巨头蜷尾的龙形;龙身下暗红漆胎如血脉搏动,白玉点睛,蒜头形绿松石为鼻,龙尾处一枚铜铃轻响——这或许是巫师沟通天地的法器。它盘踞于墓主胸腹,出土于宫城中轴线,被学者命名为“华夏第一龙”,印证《山海经》“夏后启乘两龙”的古老记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华夏第一王都碑,作者摄于二里头</h5> 二里头发掘出了城市,二里头出土了青铜器,二里头倘若发现了文字,那么不仅将改写中国文字发展史,而且将使二里头文化上升为二里头文明,改写中国文明史! 二十多年来,二里头考古人用他们的探铲,寻遍了遗址的宫殿和墓地,终于在陶器和骨器找到了数十个“文字”——与其他古代遗址一脉相承的刻划符号。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里头出土的陶文刻符</h5> 中国学者曹定云破译了其中部分符号,发现它们是中国文字演化中的一个环节,并可能在商朝进化为甲骨文。例如,曹定云经过与甲骨文对照,破译了“矢”、“井”、“行”、“丰”等等。当然,曹定云的破译未必百分百正确,但通过他的破译,至少可以确定,二里头陶文刻符与甲骨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原始(刻符文字),历经贾湖文化(距今9000年)、双墩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直到二里头文化(距今3800年),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距离成熟(甲骨文)文字已经不足五百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初步辨识的陶文刻符</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里头部分陶文释读表</h5> 徐旭生先生临终前,在他的日记本夹入一片刻符陶片,旁注星形与问号;六十年后,许宏研究员在祭祀坑中新发现的玉版上再见了相似符号。他们都在等待破译天机的那束光,等待着二里头遗址尚未发掘的其他位置能够找到那个期待已久的“夏”字。 这个“夏”字关系到二里头的身世,引发了长达半个世纪学术争论。许多学者认定,二里头的年代与文献中夏纪年高度吻合,且“伊洛竭而夏亡”的地理指向明确,这里就是夏朝的都城。而另外的学者认为,没有古代文字的自证,任何夏都定论都是冒险的。就连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许宏研究员也多次说到:“我们缺少的是一块刻着‘夏’字的陶片”。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h5> 尽管如此,二里头遗址依然把新建的博物馆命名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2017年我国义务教育教科书也称二里头为“夏王朝都城”。 毕竟,从“满天星斗”的史前聚落到“月明星稀”的广域王权,二里头如一把青铜钥匙,旋开了“最早中国”的巨锁。这里升起的不仅是东亚王朝的晨曦,更是多元一体华夏文明的初啼——“宅兹中国”,自此而始。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古代原始刻符(图符)文字地区、年代分布表</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w0imor"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1丨一片甲骨震惊天下</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xtaere"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2丨结绳刻契伏羲八卦</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0lg3fu"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3丨仓颉造字雨粟鬼哭</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82mw1f"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4丨安特生仰韶开先河</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beh31j"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5丨考古群英鏖战龙山</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gdjx5e"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6丨贾湖世界最古文字</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os9fij"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7丨双墩远古东方微笑</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pkmoh5"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丨总序 文字上下五千年</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