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东南部,滇池东岸,有一个古滇文明的发源地,这就是昆明呈贡区。 “呈贡”为彝语地名“柴谷”的译音,意为盛产稻谷的海湾坝子。3万年前,“昆明人”就在呈贡龙潭山一带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呈贡属于古滇国的中心区。元十二年(1275年),首置呈贡县。 呈贡老城,坐落于昆明市区东南,紧邻滇池东岸,呈贡新区西北,距昆明主城区约25公里。其历史可追溯至元代的“伽宗城”,该城位于今龙城街道古城村,并设有呈贡千户所。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源于网络)</div> 老县城背靠三台山,具有独特的“四街四巷”空间布局。“四街”即南北门街和东西门街,这些街通过众多的小巷不仅将老城紧密相连,更构成了错综复杂却又井然有序的交通体系。 老城的最高点是三台山。三台山海拔1954米,因山势三叠成台而得名。 明代著名哲学家李贽(福建泉州人)时任云南姚安县知府,游览三台山时,远眺滇池,海阔天空,风景宜人而得一联:“一览观沧海;三台自草亭。”现在站在三台山顶,放眼望去呈贡县城尽收眼底。 山的中台形如凤翥,又称凤岭。明代三台山曾建三台寺道观,一台山是“三官殿”,二台山“凤翥宫”,三台山顶为“玉皇阁”。 明、清时满山松柏荫翳,古木参天,誉为“凤岭松峦”,为呈贡十六景之一。 现在山顶上修建了东骧阁,楼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美丽的夜景而闻名,是昆明的一处著名景点。 东骧阁依山而建,每层都有不同的观景平台,可以俯瞰呈贡新区的全景,远眺滇池,感受海阔天空的壮丽景色。 这座高五层的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宏伟的外观,令人印象深刻。 三台山公园也是呈贡区的“党建文化公园”。 公园内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旁塑有罗彩烈士的塑像。罗彩(1903-1928),云南呈贡乌龙浦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云南省农民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先后担任了中共云南地下党农运委员会委员、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和呈贡县农民协会主席。1928年3月30日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5岁。 走出公园的西门,在北门街对面就是三台龙井步行街,这条以江南民居古建筑风格为形的台地式公园景观步行街,具有浓郁的呈贡人文特色。 街上的“犀牛望月”雕塑。 街旁的“呈贡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里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展示了呈贡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团结展区展示了促进民族团结的相关活动。 这是出土于呈贡天子庙墓,两千多年前古滇王国中的青铜器——五牛贮贝器,展现了墓主人生前对权力和财富的拥有情况。 瓦猫。云南民间建新房时一种重要而独特的民俗,就是在正房房顶、飞檐或大门的瓦脊上安放一只“瓦猫”。传说这瓦制的猫能吃掉一切妖魔鬼怪,有镇宅的作用,可以吞食一切冲犯本宅的疾疫祸害和四野鬼怪。 离开步行街,朝南步行就可以漫步在北门街上了。 北门街是老县城的标志性老街之一,曾是明清时期呈贡城的北门所在地,至今仍保留着传统民居、老商铺和市井生活气息,是体验老呈贡烟火味的缩影。 北门街因古城北门而得名,过去是进出县城的重要通道。狭窄的街道两侧分布着老式杂货铺、小吃店、茶馆,充满本地生活氛围。 北门街上有一座清真寺,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正德年间。清咸丰六年(1856年)遭受破坏,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并在1986年进一步扩建。 现今,这座古寺院内情景别致,内含大殿、宣拜楼、水房及厨房等设施,见证了呈贡的历史变迁。 在接近北门街的尽头处是西门街,这条街道相对更为狭窄,在现代只能叫做“巷”了。 从北门街左转,沿三台街上行就来到“冰心默庐”。 冰心默庐始建于民国初年,原名为“华氏墓庐”,原是呈贡斗南村华氏家族在民国时期为守坟祭祀而设立的祠堂。这是一个坐西向东的典型三间四耳一天井中式庭院,院落设计为方形,两侧略长,中间则是一座一楼一底的两层小楼。 抗战时期,为了躲避敌机的轰炸,部分西南联大和省内外的院校(系)被迫移迁呈贡。冰心与丈夫吴文藻(时任“魁阁研究室”主任)携儿吴平、女吴冰、吴青于1938年至1940年在此居住。后经冰心之笔,取“墓”的谐音字“默”,人们为纪念冰心将此地誉为“冰心默庐”。 冰心,原名谢婉莹,清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十二(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建福州。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 冰心在此居住期间,费孝通、梅贻琦、罗常培、郑天翔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常来此聚会,商讨抗日救亡和祖国统一民族独立诸问题。 冰心还曾以默庐为视点,描写呈贡的风光景物,以托寄其忧国忧民之情。 沿北门街一直前行就来到南门街,这条长约220米的古街,是呈贡老城中最完好的一条街道,亦是昆明众多老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传统街区之一。 街道两旁基本上都是店铺,这些店铺依旧维持着二层土木结构的古朴风貌,虽然都经过了改造,但仍保留着以前的那份古朴与沧桑。 而在那些临街店铺旁的小巷里,更是隐匿着一颗颗古老的印章,见证着街区的历史变迁。 古老的街道,斑驳的墙面,好似将时光凝固在了过去。它们在阳光与蓝天的洗涤下,既有些许明媚,又有别样的复古。 与南门街垂直的就是东门街(龙城街),街上没有了繁华和喧嚣,静悄悄地展现着静谧的时光。 街上还零星地保存着几栋过去的土坯房。 在东门街上坐落着呈贡文庙。 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其原址位于伽宗城(现今古城),后经多次迁建,在万历四十三年(1515年)最终迁至现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文庙沿中轴线有崇圣祠、大成殿、东西两庑、棂星门以及泮池虹桥等古建筑,是昆明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文庙建筑群。 崇圣祠在抗战时期,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曾迁至此处,清华社会系的师生们也在呈贡文庙内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使得该祠堂成为抗日战争与西南联大历史的重要见证地。 这里还是“边纵(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滇中区护乡第八团驻地旧址。 在东门街附近的龙城街,有一家开了50年的清真小馆子——叶香园。 走近叶香园,两扇大铁门特别惹人眼球,这在众多城市里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餐馆不大,但吃客不少。这里以牛肉米线为特色,不仅牛肉臊子软糯可口,而且米线的口感也极佳,最特别的是来这里的很多吃客,在吃米线的同时都要买一根油条,拿来蘸着米线汤吃。 离开老城,来到旧时的古城村(魁阁南路26号),这里有一座三层的楼阁,这就是大古城魁阁(云南大学社会系研究室旧址)。 大古城魁阁坐落于大古城(旧称伽宗城)中部,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由呈贡县赵怀锷主持修建,由陕西褒城县知事赵凤兆设计,是呈贡当地居民崇拜魁星,乞求保佑金榜题名的场所。 大古城魁阁为三重四角攒尖土木结构琉璃瓦屋,坐北朝南,屋顶造型独特,线条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头盔,阁内最上层的魁星塑像保存较好。 1940年初,为躲避日寇飞机对昆明日益频繁的轰炸,云南大学—燕京大学社会实践调查工作站在费孝通的带领下搬迁至大古城魁阁。因此这座建筑之所以声名远扬,并非仅仅因为其宏伟的建筑本身,更因为它曾见证了抗战期间云南大学社会系研究室的重要历史时刻。 离魁阁不远就是费孝通旧居。这座建于1928年的住宅,原本属于呈贡古城村民李加荣,1938年至1946年,为躲避日机轰炸,云南大学社会系研究室从昆明城区迁至呈贡魁阁。青年学者费孝通亦随之迁往呈贡,并与家人租住在这里。 费孝通,当代著名社会学、人类学泰斗,被誉为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当时李加荣家的房子刚落成不久,整个院落住着五户人家,包括李加荣家、费家和同济大学的周家等。费孝通一家住在耳房楼上,楼下则是李加荣的厨房和猪圈。 现在,旧居已经修缮一新,里面有费孝通生平展和他的卧室,以及图书室等。 在呈贡区的龙街中段,还有一处革命遗址——张天虚故居。 张天虚,原名张鹤,昆明呈贡人,中国共产党员。1930年张天虚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其巨作《铁轮》是“左翼”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随六十军参加台儿庄等战役。1941年张天虚在昆明病逝,年仅29岁。 张天虚故居是一座四合院二层楼,为土木结构前三后三中四耳传统民居,坐东向西,前三间临街为铺面,代表着昆明城区传统的一颗印民居特色。 张天虚与聂耳被郭沫若称为“西南二士,聂耳天虚”。在故居内陈列展出了张天虚在各个时期参加革命活动的照片和他的文学创作。 呈贡,一座藏在昆明新城背后的时光胶囊,青石板路串联起明清遗韵与烟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