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不久,外甥女婿欧阳自台湾回荆州,给父母及祖母上坟,由我作陪前往墓地。三座墓已淹没在半人高的荒草中。父母离开我们快三年了,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份悲伤早已慢慢褪去,只有不尽的回忆却常萦绕我的心头。扒开荒草中的墓,我还是不禁热泪盈眶。原来,人的最终归宿是生养我们的土地。炽烈的阳光下,一丛丛荒草在微风中低垂,似乎只有小草在对逝去的亲人在低语。 </p><p class="ql-block"> 我到海南时,父母的身影,也曾常常越过千山万水走入我的梦境;回到荆州,又感觉他们始终在我身旁。大热天里,我照例晨起习字、练对联、看书、码字,一刻也不敢耽误。疲乏时,我就呆呆地小憩一会儿,多数时候仍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父母。 </p><p class="ql-block"> 我曾写过几篇关于父母的文章。因篇幅所限,未能面面俱到,今日写下这篇文章,权作补白。</p> <p class="ql-block"> (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个手艺人,尤其擅长篾编手艺,这与我家祖辈的生活环境大有关系。黄家场与我家仅一步之遥,这里世世代代的人都以编织篾货为生。父亲直到进城教书后,才自学篾匠手艺。他无论制作篾货的品种,还是制作篾货的质量,方圆几十里都没有篾匠与之能匹敌。他能将竹子剖得薄如纸、细如丝。他常说,做几件筛子、簸箕算不得真本事。本地婚俗是女儿出嫁十日后回门,娘家人需准备精致的针线笸箩来回礼。父亲做的笸箩堪称工艺品,不仅做工精细,还能用篾编出“鱼水合欢”等吉祥字。七十年代初,我就亲眼见他做过好几个。至今黄家台的老人们提起他的篾匠手艺,总是赞不绝口。2008年,父母回到陈龙村。七十岁的父亲做了个筲箕,为检验筲箕的质量,他竟站了上去。看筲箕能够否承受一个成年男子的体重!</p><p class="ql-block"> 父亲不光篾器做得好,还深谙匠人规矩:懂得篾匠的江湖行话,知道不同场合该如何应对;明白与木匠、瓦匠等手艺人同席时,谁该坐上席,谁只能坐旁席;他清楚,出门做活必须守规矩,否则拿不到工钱,甚至会闹出行规笑话。 </p><p class="ql-block"> 约五十年前,我曾随父亲到沙口村一户人家做活。那时他可能正放暑假,连续做了好几天。记得东家要我父亲做了筲箕、簸箕、竹席、躺椅和竹床。我那时年幼,只整天与小伙伴嬉戏打闹。东家招待父亲的伙食较好,我是嘴馋就跟着“戴斗笠”(岑河话,意为蹭吃)才去的。 </p><p class="ql-block"> 父亲八岁就会包粽子。祖母不会包,他见邻居家孩子吃粽子,只能耷拉着脑袋看邻居家一家大小吃粽子。回家后非要祖母备齐糯米、粽叶,直到自己包好为止。用他的话说第一次包粽子是“含着泪自己学会的”。</p> <p class="ql-block"> 自学手艺贯穿了他的一生:七十年代中期,他看见沙市土产商店,有一种用塑料带编织的藤椅,非常漂亮,他旋即购买塑料编织带,自己做了几把藤椅,送给亲朋好友。我的农活,犁地、撒芝麻种、都是他手把手教的。七十年后期,校办工厂要开发一个新产品:制作塑料“压把井”,父亲绘图,购买相关材料。产品制作成功后,父亲亲手编写产品使用说明书。此项目,作为学校上报教育厅,并获小奖一个,奖品是一只钢笔,钢笔上还题有字呢。这就是四湖地区广大农户使用“压把井”的前身。其原理是一样的,只是后来的“压把井”材料由塑料替换成钢材的。他操起斧锯刨子能做木工,退休后自学书画装裱,持菜刀能将土豆、红薯切细丝,做包子、饺子、火烧粑都非常讲究。他自己会油漆家具。我们小时候的头发都是他理的。若非继承祖母衣钵 皈依佛门,他连道家的经文、画符之类的也会一些。 </p><p class="ql-block"> 他常对我说:“人格的独立源于生存能力的独立。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因为自己的无能,而依附他人、仰视权威、跪拜权力!”</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个有胆识的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父亲曾因直言"某某称不上文艺旗手"而被人告密,因此遭到革职处分,被发配到沙市七中的校办农场和校办工厂劳动。即便在如此艰难的境遇中,他依然保持着昂扬的斗志,一边劳动,一边坚持自学。他那耿直的性格与坚韧的品格从未因外界的压力而改变。这种勇敢正直的为人处世之道,深深地影响着我的一生,这也是我特别敬重父亲的重要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父亲曾服兵役七年,他的退伍经历颇为特殊。据父亲回忆:当时因荆沙籍士兵被认为"难以管理",上级决定让所有荆沙籍士兵集体退伍,且只发放蓝色军装作为退伍服装。这一决定引起众人不满,父亲准备撰写大字报表达抗议。师部得知后,专门派人劝说,承诺只要不张贴大字报,就立即提拔他到师部担任干事。要知道,父亲在部队时创作的文艺节目曾获得大奖,其节目被选送中南海演出,在军中小有名气。但为了战友的情谊和同乡的义气,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张贴了大字报。</p><p class="ql-block"> 1984年,农村小学开始征收集资办学费,每学年需缴纳二十元。当时父亲在沙市工作,弟弟要在村小学就读,校长黄祥亭却表示此事不好办理。父亲当即骑自行车赶往沙市教育局,与局长据理力争,最后甚至拍桌大吵。这一事件惊动了上级部门,荆州地区教育局、江陵县教育局和沙市教育局联合派出三辆公务车,五位正副科长专程前往岑河教育组说明情况。当年教育组负责人屈顺贵承诺免除集资费,并通知我所在的学校。然而到了年底,黄祥亭校长仍然扣了我的工资。父亲得知后不禁长叹:"上至庙堂之高,下至小小校长,都能将手中的权力发挥到极致!"考虑到我的工作处境,父亲最终选择了隐忍。若不是顾及我的境况,以父亲的性格是断然不会退让的!</p><p class="ql-block"> 在沙市七中期间,弟弟有一次下夜班返校时,发现学校大门紧闭。他反复呼唤门卫开门未果,情急之下用脚踹门,结果皮鞋都踢坏了,门却依然紧闭着。次日父亲找门卫理论,并向保卫科反映情况,对方却一味推诿搪塞。父亲心想:人还未退休就遭到如此轻慢!于是他借来一把大铁锤,花了一上午时间,硬是将院墙拆除了几十米长的缺口。</p><p class="ql-block"> 做人要懂得有理有节,但该出手时就一定要出手。一个胆小怕事、畏首畏尾的人,是成不了任何事的!大男人就要“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越是面对强权,越不能轻易退让,必须让对方看到你的态度和力量!人生在世,说到底是为自己和家人而活,何必为了生存而处处忍气吞声?经历过惊涛骇浪的人,难道还会在意小河沟里泛起的涟漪?心中无愧就不惧雷霆万钧,又岂会在意蛙鸣蝉噪?!</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约是一九七六年的中秋。黄家台有一个年轻的媳妇,用镰刀割了我们家的红薯藤,刚好被父亲撞见了,对方立刻脸羞红了脸,不敢正眼看过来。当晚,父亲叫我们兄弟俩提了两篮子红薯藤给对方,并不再提及此事。好多年后,父亲重提此事说:她的做法是不对,我们就是有理也要让三分,不把人逼向绝处,她刚嫁到这里,不要因此毁了她的名声,得饶人处且饶人。我们同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相互体谅,总比相互算计,相互残害好!在处理这件事中,体现出了父亲的大智慧!</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2000年的暑假,我在给村里刷计划生育标语。午休时,被邻居的打骂声吵醒了。我连忙出去看个究竟,原来是一个操四川口音的小男孩,在邻居家行窃被捉,几个成年男子不停的打骂他。我劝在场的人,不要打了,要他帮我扶梯子去。大家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待我带他走出黄家台,就问他:家住在哪里?年龄多大?家里有什么人。毕竟是一个出世不久的小孩子,回答问题时战战兢兢的。看他那满脸的稚气,我不由得心生几分同情心。我要他顺着庙兴村方向直奔沙市洋码头。我还拿出身上仅有的十五元钱给他,买点水,买点吃的。当年,我正在失业中,十五元就是我一天打零工的收入!一个孩子,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绝不会行窃的!正如父亲所说,人一定要时刻常怀一颗良善之心,并能付诸行动!</p><p class="ql-block">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父亲知道消息后,要我第二天上班经过七中时,赶快把三百元钱交给门房。其实,父亲一直都是抱病在身,他正在输液中。退休多年,能在第一时间捐款,没有必要作秀。他对灾区人民的同情与爱是诚挚的!父亲贫病一生,尽管自己不富裕,但能尽最大的努力周济生活比较困难的亲戚。由开始的每年接济五百元到后来的每年一千元。</p><p class="ql-block"> 在钱的面前,父亲的一双手一向是干净的。大约是2022年,父亲到岑河某茶馆打牌。刚入坐就发现,上场牌的人落下了两百元钱。父亲很快就交给茶馆老板了。茶馆老板笑着对他说,今天就不收您的牌钱了。要知道:牌桌上多出饿鬼,莫说两百元钱,就是十元钱,他们也会拿到自己手里,而暗暗窃喜一番。我知道这件事后也很欣慰。我只是说,这钱茶馆老板不应该得这两百元钱,交给派出所也不合适。这钱如何处理才好呢?父亲说,不是我的钱,我不要。一定要记住:“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人在做,天在看。要相信上天有一双无形的眼睛会看着我们,因果报应是灵验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正因为父亲能行善,所以他临终之前,一直头脑都是清醒的。床头堆满了书,正在读《虞子山集注》第三本。还能与我讨论诗词、楹联的创作。谈话间,他依然能谈笑风生,旁征博引。未见他对死亡的恐惧,也未见他对人生的依恋。心无挂碍,合上书本,像往常一样躺下,一梦便到极乐世界!</p><p class="ql-block"> 青青坟上草,袅袅头上云。眼前的每一棵草,都承载着我对父母的思念。父母在世时,他们就是我的一座山,如今只留下一座山的影,伴随着我的暮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支兵</p><p class="ql-block"> 于岑河镇陈龙村</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