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王旭东(左)和文化宫副主任张树先生(中)王文玉先生一同去青島留影。</p> <p class="ql-block">2001年11月,王旭东以赵都书画艺术研究院名义为市工人文化宫老主任、市职工书法学会会长张树先生举办书画生涯五十周年座谈会,本市知名书画家群贤毕至,共叙与张树先生和文化宫多年友谊。</p> <p class="ql-block"> 张树先生(左二)对赵都书画院为自己组织书画生涯五十年座谈会表示感谢!对全市众多书画界名家、好友前来祝贺表示衷心感谢!(左一)李守诚先生、(左三)李泽民、(右二)王旭东、(右一)冯彦堂:晚报美术编辑、记者。</p> <p class="ql-block">参加张树先生书画生涯50年座谈会的各位书画家同绘一棵大树,祝他艺术之树常青,表达对张树先生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书画传承集一身,</p><p class="ql-block">不谋名利为群文。</p><p class="ql-block">先生虽去精神在,</p><p class="ql-block">德艺双全励后人。</p><p class="ql-block">这是2002年5月17日惊悉张树先生逝世后,我写下的一首小诗。</p><p class="ql-block">到2012年的5月17日,邯郸市书画界的老前辈、市工人文化宫的老主任、市书法家协会的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之一、市书协的前身--市职工书法篆刻学会主席张树先生,离开我们就整整10年了。</p><p class="ql-block"> 10年前,也就是2002年的这一天,我刚刚报到参加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在江西庐山脚下召开的一个理事会。晚上,单位主任来电告诉我张先生突然病逝的噩耗。远在千里之外,我未能参加并协助组织他的葬礼,但作为晚辈、学生和老部下,10年来我一直默默地怀念着他,也一直想着有一天写篇纪念文章,让文化宫的后来者和书画界同仁记住这位品德高尚、才艺超群、几十年来为发展邯郸市职工文化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群众文化工作前辈。</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他是那些五、六十年代默默无闻、埋头苦干,七八十年代甘做人梯、勇为伯乐,大公无私,处处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的老一代群文工作者的典型代表,是我心中永远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时下年青一代的书画圈朋友可能对张树的名字已经陌生了,但在五六十岁上下的书画界同仁中,张树可以说是鼎鼎大名的前辈。有的朋友可能还记得,2001年岁末,在赵都书画艺术研究院为张树先生举办的书画生涯50年座谈会上,邯郸市著名画家、邯郸大学闫真教授动情地说:“我和张树先生是老乡,但那时没有接触过,从我上学时候就知道我们成安县在外面有两位大画家,一个是在北京的王雪涛,一个是在邯郸的张树,对他们充满了崇拜之情。”闫真教授的回忆,足可以让人了解张树先生在全市书画界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张树先生,字式南,又名栋材,1928年8月出生于成安县辛义村。他自幼酷爱书画,并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少年时代就曾因绘制反抗日军侵华的画被皇协军搜出,全家险些被日寇杀害,后因亲戚花钱周旋才幸免于难。1945年家乡解放后,从上高小到师范他一直都是学生会的宣传骨干。1948年曾担任本县文教馆的美术宣传干事,1950年参加工作后曾任河北邯郸省立师范学校的美术教师,可以说是本市建国之初最早的一代美术工作者。他的作品以国画见长,尤其崇尚前辈画家任伯年和家乡著名画家王雪涛的绘画风格。1953年,邯郸市总工会下属的市工人俱乐部(“文革”后改称工人文化宫)成立,张树先生于1954年调入该单位,长期负责职工文化宣传和书画创作及组织工作,由此开始了他的群文工作生涯。由于工作性质所决定,他不可能像王雪涛先生那样终日专门进行国画创作,而把更多时间都用在了配合形势的各种宣传上。他是业务上的多面手,对艺术精益求精,除擅长国画、涉猎书法、篆刻摄影,还精通工艺设计。曾记得因当时用宣纸较贵,我亲眼看到他在白报纸上用湿水巧妙地画出山水国画,其效果令人惊叹。他的花鸟画高古、苍劲,颇有任伯年的味道。在近40年的文化工作中,无论是从事书画专业工作还是后来担任文化宫领导期间,他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始终没有懈怠。他曾多次负责本市各种大型展览的总体设计,其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让人由衷佩服。生活中的他待人宽厚谦和,工作中的他又总是身先士卒,勤勤恳恳,吃苦耐劳。有一次,他挂标语从梯子高处摔下来,造成腿部骨折,几乎留下残疾。在腿伤行走不便的情况下,他还应别人求助,到市三中代教美术课,为培养美术新人尽心尽力。他发挥自己的艺术专长,以文化宫为阵地积极组织开展书画学习和创作活动,扶持和培养出了众多的书画人才。许多年来,他被文化宫职工称为任劳任怨的“老黄牛”,早在1956年,就被评为单位唯一的省级劳动模范,之后又连续多年被评为单位的先进工作者。</p><p class="ql-block">我在市总工会宣传部工作的父亲和张树先生是老朋友。中学时代,我曾在父亲引领下求教于张树和李振海先生学画画,并于1977年调到工会展览馆,随后又到工人文化宫工作,一直就在张树先生领导下工作,他的厚道为人及实干作风对我影响至深。我始终认为,要办好一所学校,就要有敬业的教师,要办好一个剧团,就要有敬业的演员,要办好一个医院,就要有敬业的医生。同样,要办好文化事业单位,也同样需要又敬业而又精通艺术和熟悉群众文化管理的业务干部。张树先生给我们这一代群文工作者做出了榜样。</p><p class="ql-block">今天,邯郸市一代又一代的书画人才不断涌现出来,以他们的出众才华冲刺市展、省展、国展。一批当年二十来岁活跃在文化宫的小年轻,如今成了书画界的中坚力量,邯郸的书画事业正以崭新的面貌争雄于河北和全国。</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不能不想起那些当初为这项事业开路的人。</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之初,文化艺术正处于复苏时期,张树先生此时担任市工人文化宫主管业务的副主任。在他的具体领导下,文化宫在1979年和1981年先后和全国各地文化宫共同策划组织了全国十八市职工书法大展和冀、鲁、豫三省四市职工书法大展,有一大批书法作者团结在文化宫周围。1983年初,文化宫和群艺馆合作率先成立了市职工书法篆刻学会及市书法篆刻研究会,以一班人马两个牌子的方式积极开展活动,张树和王金台先生分别担任主席和会长。</p><p class="ql-block">当时我刚30岁,任文化宫宣传科长,有幸在张树先生的直接领导下,具体参与了组织文化宫书画工作及书协的筹建工作。这一时期,文化宫各种书画展、书画学习班、笔会、橱窗展不断,加之还有每月一期的活动月报,可谓红红火火。多年来,艺术新人在此学习深造,书画高手在此展示成名。文化宫被誉为“书画家成长的摇篮”,绝不为过。如今,有些从工人文化宫学习或参展起步,经推举宣传在省里市里已成“名”成“腕”的“大家”,他们的成名之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文化宫这个艺术平台组织的各种活动为他们的成名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帮助,像张树先生这样精心在幕后谋划活动的专职群文工作者,他们为推动全市书画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张树先生退休时仅是文化宫的副主任,而他的学生先后当上了主任。成立市书协时,面对两会(职工书协和书法研究会)合一,他又极力推举德高望重的老一代书法家任主席,而自己甘在幕后任副主席。但大家都知道,没有酷爱书画事业的张树先生在文化宫全力支持,书画工作决不会开展得那样如火如荼。作为他的晚辈、学生、部下,我永远对先生在工作上的信任、扶持报有感恩之心,没有他的扶持就没有我事业上的今天。他大公无私的人格赢得了书画界同仁们的广泛尊重。1988年就退休的张树先生书画作品俱佳,虽然没有得到过太多的金杯、银杯,但他赢得了单位同事和书画界朋友 们极好的口碑。张树先生突然病逝,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但我相 信,先生是没有带着遗憾走的,在此前我曾为先生组织的书画生涯50年座谈会上,本市书画界众多名流齐聚一堂,围绕张树先 生共同绘制一棵大树的情景,老、中、青艺术家们的高度评价,让他看到自己倾注毕生心血的书画事业已得到蓬勃发展,这些都足可以使他感到欣慰。</p><p class="ql-block">我的案 头放着一本铅印的《邯郸市工人文化宫志》,它记录了文化宫从1953到1993年40年来兴建、发展、人员变迁、重要活动的大 事记,对邯郸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贡献……,这是一本极有价值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上面没有作者的名字。其实那是张树先生退休后,应老一代文化宫工作者的要求和单位安排,耗费几年心血写成的。我想,假如先生有知,他的心愿一定是,让后来者接着把他未写完的文 化宫历史继续写下去.....</p><p class="ql-block">此文发表前,收到邯郸市地方文化研究会理事、邯郸著名文史专家梁辰先生所作《浣溪沙·追忆张树先生》,现附录于此,以表达大家对张树先生的缅怀之情:</p><p class="ql-block">岁岁春回万树中,书坛创业忆张公,甘为古赵种花翁。</p><p class="ql-block">椽笔有情非雅兴,镜心无垢抱谦冲,齐贤风范世人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 原载《邯郸人文》2012.8第四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