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一堂课,触摸语文生长力

🎈🎈🎈

<p class="ql-block">有幸聆听王林波老师执教《快乐的小河》,王老师的课堂环节推进,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语文学习之旅。</p> <p class="ql-block">在初读环节,“找小河的‘快乐伙伴’” 这一任务设计堪称巧妙,它将字词认读、文意梳理自然融合。学生在找 “泉水、瀑布、大山” 等伙伴的过程中,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初步感知文本内容,让初读不再是机械的字词走过场,而是充满探索趣味的任务挑战。</p> <p class="ql-block">字词教学环节,梯度把控更是精妙。以 “慈祥” 教学为例,先借助形声字规律帮学生认记,再通过 “慈祥的哥哥” 这样的搭配辨析,引导学生理解词义适用语境,从 “形” 到 “义” 再到 “用”,层层深入,把字词教 “活” 教 “透” 。动词、形容词短语的教学,同样遵循感知—拓展—融入文本的路径,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掌握用法,为后续文本理解筑牢基础,清晰展现出 “字词为基,服务文本理解” 的教学逻辑。</p> <p class="ql-block">整堂课,“以学生为中心” 不是口号,而是真实落地的教学实践。朗读形式多元且目的明确,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读的是文本,更是在传递情感。补充句子、分角色朗读等活动,给学生创造表达出口,让他们成为课堂舞台的主角。</p> <p class="ql-block">尤为值得学习的,是王老师联结生活教语文的智慧。讲解 “松软”“坚硬” ,引导学生联想棉花、铁块等生活事物;探讨 “抱怨” ,关联学生日常经历,把抽象词语和生活体验嫁接,让语文学习扎根生活土壤。这种联结,打通了语文与生活的壁垒,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使他们能主动调动生活储备理解文本、参与学习,真正实现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理解生活” 。</p> <p class="ql-block">未来教学,当以王老师为镜,深耕文本,琢磨每个字词、每处语句的教学价值;关注学生,从生活联结、活动设计入手,激发真实参与;设计课堂环节,注重梯度与逻辑,让学生沿着清晰学路提升语文素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