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城国棉厂的 日子里(一)

利于中华(7485790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营聊城棉纺织厂曾是聊城地区的重点企业、知名企业。1975年12月16日至1978年10月13日,我在这里工作、生活、学习了近3年时间。也是一个未满18岁的青年启程新的人生,全面步入社会的三年。虽然就要过去快半个世纪了,但回想起来,这一千个日日夜夜,对我初识社会,认知生活,树立理想,坚定信仰,学习文化,交结朋友,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都起到了建设性、基础性作用。是特别重要、十分宝贵的一段人生经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这里曾是我温馨的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聊城国棉厂筹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国家为支持欠发达地区走“无工不富”的路子,优化全省纺织工业布局,培育地方经济实力,从青岛、泰安等地抽调机械设备、技术人员,在聊城地区兴建了几处棉纺织厂。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聊城诞生了一批重点工业企业,如棉纺厂、手表厂、电机厂、拖拉机厂等。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于1975年6月高中毕业。那个年代,城市户籍子女享受“国家安排就业”的政策。由于姐姐早我一年毕业,又“自愿”下乡当了知青,而那年又有“身边留一个”的新政,所以我等待国家安排就业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由于聊城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历年积累的待业青年数量较多,政府的就业压力很大。为了能进入国棉厂这么像样的国有大企业上班当工人,当教师的父母没少跑腿托人情,费了很多周折。能进入国棉厂、手表厂、电机厂这类企业,是多少年轻人梦寐以求的渴望啊。进了国棉厂,这是第一步,然尔到哪个车间、岗位当班儿上岗,父母又费尽了心思,当时我能感觉出来。一番努力之后,我最终被安排到厂里细纱车间的辅助工段——皮辊室。这个工种只上长白班,没有三班倒,是比较清闲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这批新工人,属于国棉厂招录的第一批正式职工,总数大概在1600人左右。随我一同分配到细纱皮辊室工作的还有郭海平、葛广智、陈玉凤三人。原来皮辊室已有5人,他们是:近50岁的蓝子桢老师傅,德高望重,也是这里的负责人,他是青岛来的;陈慧芳,30岁上下,也是随丈夫一同从青岛来的;还有三位从泰安生产建设兵团借调的,男的姓沈,两位女的都姓陈,他们比我们稍大几岁。不多久,兵团来的这批援聊职工一块儿回了泰安。据说临走还很不愉快,他们都不愿意离开聊城。他们三人走后,皮辊室又先后调进来两位女同志。一个叫窦余先,一个是赵桂华,都和陈慧芳差不多的年纪,是我们四人的大姐。这样我们皮辊室的队伍基本稳定了。在蓝师傅的带领下,的确是一支生龙活虎、团结紧密、有战斗力的班集体。50年沧桑,国棉厂历经数次体制变革,这些当初的师傅、工友,不知已身在何处。我离厂后的那几年,专门儿拜访过蓝师傅,同海平兄也见过几次,后来均断了联系,音讯皆无,现在还很想念他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起皮辊室的日常工作,真的没什么技术含量,主要是对纺机上使用的皮辊进行制作、维修和保养。由于皮辊是纺织机械的配套产品,我们制作新辊的任务基本没有。保养和维护还是配合细纱车间的保全工来进行的。我记得我们厂使用的主力纺机是新型国产的A512,一台机器有400多个纱锭,全厂2万锭子的规模,大概有50台左右的纺纱机。这些机器平时不分昼夜高速运转,源源不断地纺出洁白的纱线。对每台设备的保养,大概十天半月进行一次。所以车间里有两只由清一色小伙子们组成的保全维修队伍,在几名老师傅的带领下,对每台机器轮番全面进行拆装、清理、维护。我们皮辊室的工作就是等这些保全工将纺机上的皮辊儿拆下后,放到特制的木盘上,用推车推到皮辊室,再由我们几人进行分拆、清洁、涂抹机油后再装上。用洁净的白布用力将皮辊表面擦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然后再放回木盘子,选择适当的时间送给车间保全工。日复一日,所谓在国棉厂当工人,在皮辊室上班,干的就是这些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细纱车间是纺织厂的核心部分。宽大的厂房里,整齐摆列着几十台现代化纺织机械,很是壮观。全车间有400多人,分甲乙丙班和长白班。甲乙丙班基本全是挡车工,那些女孩子们整天不停地盯着纺机巡视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还要轮着上夜班儿。据说,她们每人每天折合步行30多里路,够辛苦的。我记得车间领导有三个,一个军队转业干部任党支部书记,叫孙喜卓。另两位车间副主任,一个姓满,一个姓鞠。三人把车间各项工作搞得红红火火。由于当时还处于“文革”后期,政治学习、大小会议及相关活动也不少。我们皮辊室的这些人就经常在一起开会、读报,听会议传达,讨论交流等。厂和车间里布置的工作都要认真踊跃去完成。皮辊室有集体订阅的《人民日报》、《大众日报》,我自费订阅了《光明日报》和《世界知识》半月刊。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自己的爱好就是看书、看报、听广播。当时书也不多,也无地方看电视,主要还是看报纸,听广播。另外自己培养了写日记的习惯。不过那时的日记往往断断续续,记得不经常。日记内容多是紧跟潮流的政治流行语,记事较少。有一次,我为了向蓝师傅汇报工作和思想,将自己的日记本交给了他。没想到的是,他看后感觉很好,反映出青年职工的正气和良好品质,直接把我的日记本送交给了车间领导。领导们传阅了我的日记,我再次得到肯定,在车间职工大会上受到多次表扬。那些年,我上班从无迟到早退,也没有事假病假,更没有无故旷工。所干的业务工作虽无技术含量,但仍争着抢着干,不怕脏和累。同我们皮辊室这七八个人关系很融洽,敬重师傅,尊重工友,都保持着良好的人际关系。除去上班儿,每天的小日子过得很有规律,按部就班,自由自在。入厂两年后,我的工资涨到每月34元,无任何奖金,(那时还没有奖金之说)每月交父母5元。生活精打细算,一日三餐在职工大食堂,由于省吃俭用,一个月下来10元钱的菜票就基本够用。中午两角一份儿的菜,属于美味佳肴高档品,但自己从舍不得买。晚上的白菜炖豆腐、辣椒炒萝卜丝,才一角钱、五分钱一份儿。青年职工们都这个标准,也没有人嫌饭菜不好价格高,也没有哪一位因伙食问题怨声载道。厂里当时发放的职工福利就是每人每月两提卫生纸,这是考虑到纺织女工比较多,小伙子们一块儿跟着沾光罢了。那时没有双休日,只休星期天一天。我都是周六晚上骑自行车回红旗小学的家,周日与父母共度礼拜天,周日晚再匆匆赶回厂里。平凡的生活挺有滋味儿,也很有意思。细想想,这样的社会环境、生活条件,从某个方面某个角度讲,对培养青年人的良好品德和节俭品行,造就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很有益处的。没有条件使你铺张浪费、盲目攀比,没有能力让你去追求奢侈豪华、低级趣味的东西。“有钱易变坏”“饱暖思淫欲”,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