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相融相通。</p> <p class="ql-block"> <b> 一、传统文化能无声息地润入政治经济社会之中,成为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和谐的“粘合剂”。</b></p> <p class="ql-block">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历史进程,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从陶朱公到陈嘉庚,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其文化中有许多积极的养分,共产党人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杜月笙那样的黑帮企业家,还是胡雪岩、盛宣怀那样的红顶商人,都不是我们倡导的企业家精神,中国的企业家精神是像近现代实业家张謇、陈嘉庚等人那样,怀抱家国天下、秉持中华义利观的仁人志士。人民心中的财神爷,既不是战国时期的吕不韦,也不是明朝的沈万三,而是五次聚财散财为人民的陶朱公范蠡,是忠义守节的关公。</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充分利用了资本发展经济的力量,同时我们党还驾驭了资本,不至于让其危害国家安全和人民的福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丰富和发展了“人民至上”的理论,以“共同富裕”取代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两极分化”;正在以“共同现代化”改变极少数人占有社会绝大多数财富的不公平现象。</p> <p class="ql-block"> 这其间既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的成果,也含有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育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b>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易经》都有对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b></p> <p class="ql-block">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易经》的精髓完全吻合。马克思主义包括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探索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科学等众多领域,是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经典,揭示的是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两者有着非常默契的关联,学习易经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p> <p class="ql-block"> 《易经》的三易,即简易、变易、不易,其中“变易”为变化、发展之道。《易经》教人全面地发展地去看待问题,这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不谋而合。《易经》中阴阳合一之道,六十四卦中两两相对的对卦,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统一原理何其一致。</p> <p class="ql-block"> 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建立了新中国,而且改革开放后释放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富国强兵,造福人民,使祖国日新月异。正在影响世界、改变世界!</p> <p class="ql-block"> <b> 三、 中国传统文化《易经》应用中的科学内涵。</b></p> <p class="ql-block"> 《易经》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万物,揭示了宇宙变化与事物的发展规律。</p> <p class="ql-block"> <b> 1、阴阳合历、干支历探索的是日月运行和天文物象规律。</b></p> <p class="ql-block"> 2017年5月12日,国家标准委发布了中国《农历的编算和颁行》标准。标准的颁布,是对中国传统农历的重视,对阴阳历的广泛作用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 阴历以月相定月份,却难以匹配四季,阳历以太阳定年长,却割裂了朔望月。传统农历科学地采取24节气结合阴历的月相规律,达成了阴阳合历,融合两条赛道。科学地调和了太阳与朔望月的周期。</p> <p class="ql-block"> 《标准》介绍了传统“干支历”的内容。天干地支展现的是天文地理的具象化。干支历突出了一个重点就是“变化”。年月日时在变,天地在变,宇宙在变。</p> <p class="ql-block"> 干支历就是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来标注年月日时的一种历法。</p> <p class="ql-block"> 年和日是无限循环的,从甲子到癸亥,循环更替。古人以“岁”来表示寒暑交替,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后来以太阳在回归线上及黄道上的位置来制定,年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纪年以二十四节气的立春为年分界线。纪日从黄帝元年开始起甲子,一直循环下去,是具有延续性的。月和时的地支是不变的,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月和十二个时辰。时辰是从子时开始,到亥时结束。月份从寅月开始,到丑月结束。月、时的天干是由年、日决定的,年干决定月的天干,日干决定时的天干。基于这个特点,在命理学中,年日注重天干,月时注重地支。</p> <p class="ql-block"> 古人以60甲子的轮回,记录了历史,为岁月谱写了一曲曲文明之歌。它将最深的哲学思想融入最朴素的符号中,然后在历史洪流中留下悠扬的回声。</p> <p class="ql-block"> <b> 2、马克思主义探索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四柱八字预测术》根植于科学的干支纪时法,探求的是阴阳平衡原理,能揭示事物发展的大致规律。</b></p> <p class="ql-block"> 干支纪时,是我们老祖宗发明的,非常神奇的纪时方法,年月日时都用六十甲子来表示。他不光能记录时间,还能与日月运行、天地万物、阴阳五行、社会人事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世界万物的运动和发展规律。</p> <p class="ql-block"> 复旦大学哲学系王德峰教授,人称“哲学王子”,是复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 他说,“一个人到了40岁还不相信有命,此人悟性太差”。年轻人不相信可以理解,但到了40岁还不知道有命,不是智商不够,只能说悟性太差,不能领会人生最根本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 富贵穷通,莫非命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比如生于怎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的父母?</p> <p class="ql-block"> 王德峰教授深信传统“命理论”。当年高考时,他认为凭他当时的知识准备,是考不上复旦大学的,后来才知道,因自己是文昌星禄命。文昌星有两大好处,一是逢凶化吉;二是考运特别好。所以在跨进复旦大门的那一刻,王德峰知道其实自己是没资格的,就是这极好的考运把他送进了复旦。</p> <p class="ql-block"> <b> 3、风水文化的“生气”是现代科学探索的“暗物质暗能量”,具有量子纠缠特性!</b></p> <p class="ql-block"> 现代科学探索的“暗物质暗能量”及“量子纠缠”理论,为解释风水文化中的“生气”开启了一扇窗。</p> <p class="ql-block"> 《量子力学概论》提到量子世界有5种诡异现象,量子态、叠加态、纠缠态、退相干现象、隧穿效应。<b>最具代表性的诡异现象为“量子纠缠”,这是一种连爱因斯坦都无法理解的现象,他称之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b>。简单说,就是把量子“连接”在一起,无论相距多远,即使你把一个粒子放在地球上,另一个粒子送去另一个星球,它们之间也能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并且瞬间共享它们的某些状态。</p> <p class="ql-block"> 有学者做过试验,取出几个实验人的精子,放在离本人很远的地方,然后对其中一人猛击一掌,使其受惊,结果在远方试验室里,此人的精子也同时表现出受惊的反应,而其他几位实验者的精子却无此反应。量子力学认为:具有相同DNA遗传密码的亲人和关系密切的好友,易于瞬间接收到信息和能量,不受时空的约束。</p> <p class="ql-block"> 《葬经》(晋朝郭璞撰)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b>“气”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物质,只是现代科学暂时无法用数学公式给予表达。</b>“气”存在并运行于宇宙空间,贯穿于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有行有止、有聚有散、有强有弱。<b>古人聚之为“生气”,又称“灵气”“气运”“潮流”“风口”。“生气”有五行,又称“五行之气”。</b></p> <p class="ql-block"> 《葬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聚集的强大的“生气”是有“能量”的。它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它的聚集与运行是祸福兴衰的密码,能如鬼魅般影响人的福祸夭寿与生老病死。</p> <p class="ql-block"> 为解释这种能量的存在,《葬经》中郭璞引用了一个铜钟自鸣的例子。《葬经》曰:“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汉朝未央宫的一个铜钟,无缘无故发出声响,汉武帝问其缘故?东方朔解释道:铜钟产地的铜山有铜矿大崩塌,因宫中的钟与铜山是同一物质,频律相同,因此铜矿崩塌所产生的微波,通过空气传到数千里的未央宫,宫中的铜钟产生共鸣,就发出了声响。数天后,果然西蜀来奏,西蜀的铜山崩塌了,经推算正是未央宫铜钟无故自鸣的那天。这与现代量子纠缠现象何其相似。物体都有这种感应,那人类的感应岂不是更加强烈!</p> <p class="ql-block"> <b> 中国古人对暗物质暗能量中“生气”的探索,先观察它的外在形态,再通过《易经》的河洛原理、先后天八卦等进行推理和演绎。</b>“生气”是否聚集?通过物理形态可发现。《葬经》曰:“土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若橐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鸾,或腾或盘,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山虽然是静的,但其形已成,其势已动;形虽然是静的,但其灵已成,其神已动。先贤们发现这山山水水之间有多少活灵活现的“生灵”,它们是“生气”之凝聚、宇宙之精华、天地之精灵。</p> <p class="ql-block"> 探索中先贤们取得大量经验,撰写了不少著作。经典的书籍有:秦汉时期黄石公的《青囊经》;晋朝郭璞的《葬经》;唐朝杨筠松的《疑龙经》《撼龙经》《天玉经》《玉尺经》《青囊奥语》等。明代徐继善、徐善述的堪舆学典籍《地理人子须知》,更是融合了历代堪舆家观点,列举了大量作者实践考证的案例,系统阐述了寻找“生气聚集”之法,即龙法、砂法、穴法、水法等核心内容,形成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学术体系 。所憾的是“生气聚集运行”理论,至今还不能用“数学公式”给予表达运算。</p> <p class="ql-block"> 几千年来,中国朝庭对“生气”聚集与运行之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运用。官职上设置了钦天监,掌管察天象,推节气,定历法,择宜忌、占吉凶、选良居等职责。每当朝庭科举选人之时,凡考取状元之人,朝庭均要派出钦天监对新考取的状元家庭进行风水考察,若其家庭风水确有凝聚了“生气”的地灵风水,确能孕育状元之才的,朝庭才给予公布,否则,定为欺君之罪。所谓地灵人杰,就是活灵活现的地灵“生气”,能孕育出超强大脑、韦神学霸、国之栋梁等杰出人才。</p> <p class="ql-block"> <b>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易经》智慧相结合,必须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创新、不断进取精神,深入探索易经应用中的科学内涵,</b>为祖国发展繁荣、科技攻关孕育更多人间奇才!</p> <p class="ql-block"> 风水不仅是文化,也是科学。我们坚信,通过科学家对“暗物质暗能量”的深入研究,不久的将来,“生气凝聚运行”之法,总有被科学用“数学公式”给予表达运算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 汀州易学研究会:闲云野鹤</p> <p class="ql-block"> 2025年夏于榕</p> <p class="ql-block"> 参考文献:</p> <p class="ql-block"> 1、《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与创新》韩振峰 (人民网 2024年11月06日)</p><p class="ql-block">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p> <p class="ql-block"> 2、《量子力学概论》(大卫·格里菲斯著·贾瑜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版)</p> <p class="ql-block"> 3、《易经》《青囊经》《葬经》《疑龙经》《撼龙经》《地理人子须知》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