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为了着急赶路,语文应该是最美的学科。语文课本中没有一篇课文是充数的,只是当时我们忙着赶路,忘了窥探风骨、感悟先贤。读书时以为是束缚自己的粗布麻绳,回望发现皆是熠熠生辉的丝绸缎带。无奈,最细的糠,给了品不了细糠的年纪。教育是具有滞后性的,只有到了一定年纪有了感悟才会明白教育是会闭环的。</p> <p class="ql-block">小的时候觉得“刻舟求剑”是讽刺,长大之后才知道他的悲剧内核是遗憾,小时候会觉得怎么会有人做出“掩耳盗铃”这种傻事?长大之后才知道你我皆凡人,自欺欺人说到底也不过是一种自保。小时候听“守株待兔”,总笑那人愚蠢的执拗,长大后才明白那原地不动背后,是早已被时代遗弃的恐惧与无措。等待与守候,何尝不是许多人在命运前踟蹰的无奈姿势。这些场面原来一直盘踞在成人世界的角落,并非课本里遥远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人总是在失去挚爱时才读懂《与妻书》;在失去上学的机会时才读懂《送东阳马生序》;在面临失业择业时才读懂《孔乙己》;在人到中年时才读懂《背影》;在接受社会鞭策后才读懂《捕蛇者说》;在面对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才明白《鸿门宴》……</p> <p class="ql-block">以前总爱争论项羽是否“妇人之仁”,步入社会,在无数个需要抉择的十字路口踌躇不定,才恍然理解“竖子不足与谋”,每一个看似关键的“鸿门宴”,未必有清晰的敌我,更常是关系、利益、情谊、风险交织的迷雾。一次微小的犹豫或决断,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划开命运的岔口,而当时,谁又能预知结局?教育是非常有前瞻性的,只是我们的经历太滞后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