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白云山山麓,绿树成荫,湖泊湿地也散在分布其间,故白云山原始森林公园处能招致黑冠鳽在此做窝育雏。</p><p class="ql-block"> 在台风“韦帕”到来的头一天,我们来到白云山黑冠鳽育雏的窝点。见两只已长满嫩羽的幼鸟在窝里卧着,但半小时左右过后,它们就不安静了,站起来伸着头四处张望,间断扇着尚嫩的翅膀,当发现成鸟飞过时,它们就张大嘴巴,发出要吃的叫声,但白天鲜见成鸟停在窝边喂崽,一天成鸟窝边飞过6-7次,只有2次停在窝边,一次像是在喂食。但停留时间不过五分钟。一般成鸟喂崽在8点前和下午7点后。</p><p class="ql-block"> 台风韦帕到来的当天,早上我们7:30左右到达窝点,发现一只幼鸟掉下来了,在矮树丛枝上不停扇翅鸣叫。到了台风期间,一枯枝落下,正好砸在鸟窝上,幸运的是没有砸到幼鸟,另一只也掉在树丛里,算是逃过此劫了。</p><p class="ql-block"> 台风过后的第二天早上来到窝点时,发现成鸟从幼鸟落下的树丛里飞起,应该是它在继续完成窝外育雏任务。希望幼鸟尽早适应离巢环境,展翅高飞。</p> <p class="ql-block"> 黑冠鳽(jiān) (英文名:Malayan Night Heron,学名:Gorsachius melanolophus),是鹈形目鹭科夜鳽属的鸟类。俗称: 黑冠麻鹭、黑冠虎斑鳽、暗光鸟(与夜鹭一样),直译: 马来亚夜鳽,中等体型的夜鹭科鸟类,分布于亚洲南部和东部以及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分布稀少,属珍稀品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 黑冠鳽长约48厘米,翼展约86厘米,体态结实,喙短。颈部和胸部为赤褐色,颈中部至胸有条纹。背部为栗色并有虫蚀状斑纹。飞行羽黑色,顶冠黑色,下巴白色,眼黄色,喙黑色,腿绿色。幼鸟灰褐至赤褐色,具斑点和虫蚀状斑纹。</p> <p class="ql-block"> 通常单独活动,栖息于森林、溪流和沼泽地带。夜间或黄昏活动,日间藏匿于茂密植被中。食物主要包括昆虫、软体动物、大型蚯蚓、蛙类、蜥蜴和蛇,偶尔食用小鱼。</p> <p class="ql-block"> 繁殖期为5月至6月,成对筑巢,巢置于高树的枝间,结构简单,主要由草茎、树叶、枯草构成。每窝产卵4至5枚,卵白色,孵化期15至18天,育雏期25天。</p> <p class="ql-block"> 繁殖区包括印度西南部的Ghats西部、印度东北部至东南亚及中国东南部至菲律宾,印尼的珀伦岛。非繁殖区扩展至斯里兰卡和大巽他群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