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澳门关帝庙与女娲庙

严隽圻1833478

美篇名 严隽圻<br><br>美篇号 1833478<br><br>美篇图 严隽圻 杨栢昌 2017年3月18日中午12:00从玫瑰堂出来后我们又回到议事亭前地,来到三街会馆(关帝庙)。 三街会馆又名关帝庙,是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议事亭前地旁边的庙宇,为早期澳门华人商家的议事场所。 所谓“三街”是指澳门最早的三条街道:营地大街、关前街和草堆街;“会馆”则由三条街道的商行组成。 三街会馆初设时为商人议事的场所,商贾们在此联络感情、沟通商情,也是清政府发布公告的重要场所。 日子一久,三街会馆成为澳门华人的议事场所;而后来的澳葡政府也以会馆作为联系华人的唯一机关。 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会馆在明代末年已经出现,至清代粤海开关以后始定名为“三街会馆”。 三街会馆的建筑巳无从考证,经数次大修而成为现今的面貌。会馆开设之初,即设关帝像供奉。 由于起初时议事场与庙宇合一,而后来三街会馆功能消失,庙宇成为了会馆的主要功能,故被人直呼其为“关帝庙”。 澳门的早期商人,喜欢聚集一起沟通商情。商人选择的议事场多是重要的庙宇中,起初在妈阁庙、莲峰庙中。后来有人牵头组建会馆,结束了在庙宇议事的习惯。 三街会馆的建筑巳无从考证,但据重修碑记载,三街会馆初修于清朝乾隆皇帝在位五十七年(1792年)。 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和道光十五年(1835年)分别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大修。 <p class="ql-block">  在三街会馆开设之初,议事场与庙宇合一;后来在最后一次大修,在建筑旁增建了一间公所才与庙宇分开。</p> 三街会馆作为商人会馆,却超越了一般工商团体所履行的功能。 其中,在嘉庆十年(1805年),免疫接种牛痘的医疗技术传入澳门时,三街会馆曾是中国最早的痘馆; 三街会馆也是举行节日活动的地方,例如:在农历新年初八,于三街会馆前地会举行舞醉龙、节日游行和派发长寿饭(即龙船头饭)等。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澳门街市扩容和新的华商组织成立,三街会馆原来的功能逐渐消失,最终成为纯粹庙宇——关帝庙。业产交由镜湖医院慈善会所管理。 20世纪20年代后,三街会馆逐渐衰微,庙宇成为了会馆的主要功能。 因三街会馆内一直供奉关帝,遂演变为关帝古庙;除了供奉关帝外,还设有财帛星君与太岁的神位。庙内两旁展示了多种古代的银质武器,此为澳门其他庙宇所没有之摆设。 三街会馆昔日的热闹景象,唯有在关帝神诞和财帛星君诞搭棚唱戏时再现。 三街会馆昔日的热闹景象,唯有在关帝神诞和财帛星君诞搭棚唱戏时再现。 大约12:30左右我们从三街会馆留完影后就直奔邻近大炮台和澳门博物馆的大三巴牌坊,经过草堆街与大三巴街交界处,发现有座庙宇建筑与普通民房相似。 没有想到这就是人们供奉的澳门女娲庙,庙宇其貌不扬地躲在如同普通民房的建筑中,在我拍它的时候,杨老师把我也拍在其中了。 这座庙宇虽然不大,却透着一种静谧与古朴的气息。它供奉着中华的始祖女娲,据传始建于清代,数百年来一直庇佑着当地的渔民和居民,祈求风调雨顺、家宅平安。 庙旁挂满了许愿牌,记录着来访者的祈愿与祝福。 走进庙内,香火缭绕,青砖黛瓦,木质横梁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转。最引人注目的,是主殿中央供奉的女娲神像,她面容慈祥,双手捧珠,象征着生命的创造与万物的和谐。 这里没有门票,全年开放,是晨间或傍晚的好去处。避开正午的人流,可以享受更加清幽的氛围。附近的氹仔老街步行即可到达,街边有各种澳门特色小吃,建议游览完庙宇后,品尝一碗地道的葡式蛋挞或猪扒包。 偶然的女娲庙之行虽短,却让我们感受到澳门这座小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灵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