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盛夏的晨光格外刺眼,斑斓地洒落一地,茶几上楚渔先生所著的《中国人的思维批判》红色封面在晨光中十分醒目,闲暇中翻开书页,渐渐被书中精辟的观点,鲜活的论据,辛辣的语言,深睿的哲理,通俗的风格所吸引,比起我以前读过的《丑陋的中国人》更加酣畅淋漓。我一边翻阅,一边思考,原来教学中的对李瑟约难题和钱学森之问的困惑在此书中找到答案,喜不自禁。</p> <p class="ql-block"> 目录页上的章节标题让我眼前一亮:“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严重损害自己的私利”、“中国的智慧和西方的智慧”……这些标题直击要害,毫不避讳。我翻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那一章,开始细读。楚渔先生用犀利的语言剖析了我们思维中的种种弊端,比如概念模糊、逻辑混乱、缺乏系统性。这些毛病,不仅存在于学术讨论中,也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影响了我们的决策与判断。</p> <p class="ql-block">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习惯性回避的问题,也让我意识到,聪明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反思和训练获得的。</p> <p class="ql-block"> 平常我在课堂上给学生分析中国古典科技遥遥领先世界,而在近代却远远落伍于世界潮流的原因问题,总是习惯把落后归咎于农耕经济,体制、文化,却没有深究思维本身的问题。(所有的教参教辅如是说)而楚渔先生在此书指出,中国人思维混乱、僵化,缺乏逻辑性,这正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细细反思,却豁然开朗。</p> <p class="ql-block"> 书中引用了黑格尔的观点,指出中国古代虽然有辉煌的技术成就,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我想到四大发明,想到古代的天文历法、医学典籍,这些成就固然伟大,但它们大多是经验性的积累,而非理论性的突破。这让我意识到,思维模式的差异,决定了我们是停留在经验层面,还是能够迈向科学与哲学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 书中提到儿童大脑在六岁左右神经元数量达到顶峰,之后进入“间苗”阶段,认知结构逐渐定型。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确实对世界充满好奇,想象力丰富。但随着年龄增长,那种直觉般的创造力似乎慢慢消失了。书中说,除非经历深刻震撼的事件,否则这些结构很难改变。我不禁思考,是否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错过了某种重塑思维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书中关于儿童大脑神经元连接的图示让我印象深刻。从新生儿的“疏松”到六岁时的“密集”,再到十岁以后的“间苗”,这个过程就像一场无声的筛选。我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曾经对做记者和医生有着天然的敏感,但随着年龄增长,这些能力逐渐消失。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拥有过某种“天才”的潜质,只是被现实磨平了棱角。</p> <p class="ql-block"> 书中引用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民间说法,结合神经科学的解释,让我更加理解这句话背后的道理。儿童在十岁以前的“间苗过程”中,视觉与听觉交界区尚未定型,因此许多孩子具有音乐与绘画的直觉能力。但随着大脑结构的固化,这些能力逐渐消失。我不禁思考,是否我们每个人都错过了某种天赋,只是因为成长的环境和教育方式未能给予足够的引导?</p> <p class="ql-block"> 书中有一张思维结构示意图,图中用不同层次的圆圈表示“思维方式”、“思想”、“文化”、“科学”、“社会”之间的关系。我看着这张图,仿佛看到了一个无形的网,将我们牢牢束缚。思维方式决定了思想的走向,思想又影响了文化的形成,文化反过来又塑造了社会结构。这是一个循环,也是一个牢笼。如果我们不打破这个循环,就永远无法真正进步。</p> <p class="ql-block"> 书中提到中国人历来对人生哲理观念的矛盾性,比如“大丈夫顶天立地”与“识时务者为俊杰”,“先天下之忧而忧”与“人不为己”……这些看似对立的理念,却在中国文化中并存。我想到自己,也常常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这种矛盾,或许正是我们思维混乱的体现。我们既想坚持原则,又想随波逐流;既想追求真理,又害怕失去安稳。</p> <p class="ql-block">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维的洗礼。它不仅揭示了中国落后的原因,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打破固有的框架,培养清晰、理性、开放的思维方式。正如书中所说:“彻底改造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当务之急。”这不仅是一本书的呼吁,更是一种时代的召唤。</p><p class="ql-block"> 奇书精论,吾方醒。得此书,必惜之。感谢楚渔先生。</p>